央美教授,因“趣味风”创作被炮轰:这就是艺术?像三岁小孩涂鸦
小编曾听过一个段子
“某位业余画家说:你可以说我长得丑,
但你绝对不能说我画的画看起来丑。”
这个段子让我想到
许多画家作品分享的留言里
偶尔就会出现一些喜欢假装专业人士
并乱喷别人作品的网友
仿佛这个世界上的绘画作品
已经没有多少幅能入得了他老人家的眼了
可在这个世界上,
艺术本就是一门自由学科
它不会有标准的答案
有的人画画是为了让别人开心
而有的人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为此,即便看到不美的作品
直接略过便是,
大可不必咄咄逼人的诋毁
相信任何一位认真做艺术的人
一定会对被说作品丑这件事
感到郁闷不已
一位实力派的央美教授
——王玉平
就常常饱受被各路网友质疑专业水准
并被抨击“画得像3岁小孩水平”的艺术家
但是真正懂画的人都知道
想要画成网友口中的“3岁小孩水平”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王玉平的作品为什么一直被人说丑呢
因为他笔下画的美女是这样的
圆乎乎的大饼脸
五短身材加上略显臃肿的体态
和很多人印象里小脸蛋,
高,瘦,白的期待相差甚远
即使他笔下的女性是不胖的身材
但在衣着打扮和脸庞的刻画上
也谈不上太美的外貌
但这样平凡的一个个人物里
正是王玉平作品要表现的主题
——市井小人物
这其中有巷子口聊天喝茶的大爷
有街边算命的大师
甚至为生活奔波忙碌的中年女人等
他的画笔从不会把这些人画美
反而将他们的脸部画红画黑
这操作,妥妥的丑化人物
但正是在这种看似“丑化”的操作之中
让喜爱他画作的人品到了
平凡小市民生活的“趣”与“味”
还有网友说他画成这样根本不是故意
分明就是能力不行
小编想说,您真是多虑了
看王玉平在央美的绘画实力
便足以表明教授都是两把刷子的
王玉平1962年出生于北京
1983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校陶瓷系
学了两年偏工艺类专业的陶瓷后
1985年跨专业考入中美油画系
1989年凭借优秀的专业成绩
得以留校任教成为一名油画系教师
能考进央美的学生
水平已经很高了
而能留校任教的学生
绝对是一众人里的佼佼者
说到这里,
相信大家一定对他的专业水准
没什么质疑了吧
毕竟在央美当专业课老师
没有真水平,估计也呆不久吧
即使有着以上精彩的学习和职业履历
但还是有网友并不买账
要说到为什么王玉平笔下
这些看起来生动有趣的画面
还是常被人诟病:不会画画呢
网上就有人分析出
大致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因国内大环境使很多人
对于画画作品的评价标准
还停留在肉眼看到的像与不像之间
画得越像就说明水平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冷军的超写实
更受普通民众簇拥的原因
因为只要眼睛没毛病
大家就能看得懂,可分辨
显然,王玉平的作品
几乎和传统意义上的“像”背道而驰
他笔下的人物更倾向于
将人物的动态,神态进行夸张处理
整个人的身材比例也不按真人的比例刻画
反而是喜欢头大身小的q版比例
因此,便被网友扣上了像小孩画画的帽子
但只要仔细观察他的画面
在看起来粗糙甚至凌乱之中
总是藏着让人回味无求的东西
放上几张作品的细节图
大家便能知晓一二
看起来画得很随意的手
在大结构上完全没毛病
甚至还能感觉到这是一只人物睡着后
放松的手部状态
以及伞面上的人脸刻画
不精致但很准确
细节图
以及人物背后翻开着的杂志和手抄本
还有香烟盒,抽完的烟头
这一个个细节放大后
总让人觉得每一根线画得是如此的随意
但又是一种有意为之的任性
再回到整张大画面上回味
是不是有一种
画里就是自己日常生活状态的既视感呢
如果说这样的一幅作品
几岁是小孩都能画的
那这句话就讲得太大了点
单从作品的故事立意上
小孩子就没办法完成
说完了第一方面的原因
咱们再来看看第二方面
这个第二个方面其实也是第一个原因的结果
大家不喜欢这种风格
而为什么不喜欢
大抵还是因为画得看起来没有高水准的格调吧
就像曾经有一位仰慕毕加索名气的日本人
甚至不惜万里也要前往毕加索工作室买一幅画
但这位日本人只听过毕加索的名
却未见过他的画
当他满怀期待的到达那里时
却失望的离开了
有人问他:你怎么没有买作品就走了呢
日本人说:我发现毕加索的作品都是涂鸦
而我不喜欢涂鸦
通过这件事不难看出
一个人对于一幅画美与不美
都有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
即便是厉害如毕加索这样的名家
也仍有人不喜欢他的作品
如果说人物作品
能反映王玉平对于小市民的生动描绘
那么在城市景观的展现上
便是对每一个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他的画面中
即使刻画的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你却很少看到其间压抑的忙碌节奏
反而被小街巷口里热闹的烟火气
所深深感染着
随着年龄的增长
王玉平开始喜爱上了水彩画
从他笔下的水彩作品
足以看得出
他的绘画功底可不一般
看到文章的最后,小编认为
无论一件作品有着怎样的风格形式
在艺术的大环境中
必然有着它的魅力以及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