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汉纪十六》(六)
读《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六)
及昌邑王废,霍光与张安世诸大臣议所立,未定(立谁呢)。丙吉奏记(上书)光曰:“将军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属,任(担任)天下之寄(寄托)。孝昭皇帝早崩亡嗣,海内忧惧,欲亟闻嗣主(想赶快知道继承人)。发丧之日,以大谊(大义,公心)立后,所立非其人,复以大谊废之;天下莫不服(信服)焉。方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之壹举(全在将军一念了),窃伏听于众庶(我听民间议论),察其所言诸侯、宗室在列位者,未有所闻于民间也(对现在的诸侯宗族普遍没有好感)。而遗诏(武帝曾下诏养育:“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史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义(详加考察),参以蓍龟岂宜(占卜),褒显先使入侍(先让他入宫侍奉太后,观察他的行为),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是否立他为帝),天下幸甚!”杜延年亦知曾孙德美,劝光、安世立焉。
半民:看来,刘姓宗族“食肉者”都“堕落”到什么程度了;反倒凸显出掖庭、民间生活的刘病己“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的“德美”。
秋,七月,光坐庭中,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遂复与丞相敞等上奏曰:“孝武皇帝曾孙病已,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子万姓。臣昧死以闻!”皇太后诏曰:“可。”光遣宗正德(刘德)至曾孙家尚冠里,洗沐(侍奉沐浴),赐御衣(太后赐御衣);太仆以軨(音:灵,车栏)猎车(轻便车)迎曾孙,就斋(斋戒)宗正府。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随即)群臣奏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汉昭帝和刘据是弟兄,上官太后是刘病己祖母辈)。
侍御史严延年劾奏(弹劾)“大将军光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大逆不道)。”奏虽寝(没有结果),然朝廷肃然敬惮(敬畏他)之。
半民:汉昭帝死后短短一个多月,霍光连续废立两个皇帝,如果没有人说句话,那大汉朝廷也真是“死水”一潭,唯大将军之命是从了,群臣实在也没有脸面立于朝堂之上。而且,连续废立两个皇帝,这皇帝之位也太不着重了吧,皇家体面何在?所以,严延年的“弹劾”显得多么及时和必要。霍光也很不错,对如此针对自己的“弹劾”,不加理睬,虽没有结果,也没有处理严延年,是一种“度量”。
但这是否是霍光、严延年的“双簧”呢?
八月,己巳,安平敬侯杨敞薨。
半民:杨敞(?-前74年),字子明,号君平,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人,西汉中期宰相,政治家,曾担任西汉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农等高级官职。为人谨慎。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赤泉侯杨喜曾孙,太史令司马迁之婿。家世显赫,但为人谨慎,甚至是胆小怕事,这既与本人性格处事方式有关,也和汉武帝以来一直贬抑相权,提高内廷决策的政治制度有关。
九月,大赦天下。
戊寅,蔡义为丞相。
初,许广汉女适(嫁)皇曾孙,一岁,生子奭(音:是)。数月,曾孙立为帝,许氏为婕妤。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拟霍将军女(大家心想是霍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下诏找贫贱时的宝剑)。大臣知指(皇帝意思),白立许婕妤为皇后。十一月,壬子,立皇后许氏。霍光以后父(皇后之父)广汉刑人(犯过罪),不宜君国;岁馀,乃封为昌成君。
半民:自己的女儿没当上皇后,在封皇后之父这事上找补回来。
太皇太后归长乐宫。长乐宫初置屯卫(驻军守卫)。
半民:太皇太后回居长乐宫,至此,汉昭帝之后的政局更替算是基本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