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凛寒冬,古人取暖有妙招

每天读国学 01-13 14:02

进入冬季,防寒保暖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暖气、热水袋、羽绒服……各种取暖工具纷纷登场,那么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古人过冬,是否真的是一场与寒冷的博弈呢?其实,翻开历史你会发现,古人过冬的智慧令人惊叹,他们的取暖方法更是比今人想象的还要多、要妙。

明代画家尤求绘《饮中八仙图》(局部)

一壶温酒下肚暖

在古代,冬日即将来临时,古人会先画一棵梅树,梅树分九根枝杈,每根枝杈开九朵梅花,从冬至开始,一天点一朵梅花,按照当天的阴晴雨雪,用不同的颜色点梅花,等到梅花悉数绽放时,冬天也就过去了,推开窗,春回大地……西府民间流传的“梅花九九消寒图”,就是由此而来。

这则有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古人冬日的生活充满创意和情趣。当一天天地冷下来,古人会用什么方式取暖呢?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中,人们似乎能找到些答案:“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先生透露了两种古人的御寒妙招——喝酒暖身和火炉取暖。

先从喝酒暖身讲起。国人饮酒的历史久远,医学名著《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记载有黄帝与岐伯关于酿酒用于医疗的对话,醪醴即甘浊的酒。在宝鸡地区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就有大量的酒器及酒具,如盛酒的尊、罍、盉、觚等,还有饮酒用的爵、觯等,并有较精致的陶质、玉质的酒具。

可以想象,在寒冬腊月,古人一边品尝着美酒和美食,一边欣赏着雪国景色的奇美,岂不快哉!而在古代的冬日,喝酒一定要“温”。还记得,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吗?还有《水浒传》里的好汉吃饭都是烫一壶热酒,以及贾宝玉喝冷酒被薛宝钗教训的故事,这一方面是因为天冷,另一方面则是古代的酒里不会掺水之类的物质,就算温酒也不会有口感上的差异,反而会提升酒的醇香口感。

其实,古人采用的饮酒取暖的方法不一定正确,因为喝酒时,人之所以会感觉温暖,是因为酒精使血管扩张,散热加快了,也就是说,体内的热量被快速带到体表消耗了;如果体内热量产生速度不及消耗速度,人就会冷起来,特别是在寒冷的环境中,酒后易造成低体温。所以,喝完酒一定要注意保暖。

裘衣纸衣身上穿

说到保暖,服饰也得有讲究。古代贵族过冬,穿的是裘衣,裘衣就是动物皮衣。在《周礼·司裘》中,就有“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的记载,说的是古代天子过冬的龙袍制作考究,要用黑狐皮制衣,紫貂绒滚边,使保暖效果加倍,可以说,这款式和工艺堪比今日的高级定制。

唐宋时期,冬日制纸衣、穿纸衣更为流行。说起纸衣,不少人会疑惑,纸做的衣服怎么保暖?

这一时期,随着长江流域的人口数量明显增多,农田主要用来种粮食,解决吃饭问题,麻种植就被无形地挤压了,这时候衣着问题就显得紧迫了。但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造纸技术大为发展,不仅原料丰富,制造技术和纸张种类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于是一些缺衣少穿的穷苦人家就把御寒的脑筋动到纸张上来了,他们就地取材,将较为坚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衣物,称为“纸裘”。

据专家研究,唐代用楮麻等所造的皮纸,在控制一定厚度和打浆度条件下,其物理强度与透气度都适宜制造纸袄,而且价格相当便宜,是贫民寒士御寒的首选。到了宋代,纸衣的制作工艺有了进步,纸衣非常牢固,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成为很多贫民士子冬日御寒的首选之物。

明朝时,棉花种植广泛推广,棉布、棉衣才开始普及起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载,“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以说,随着棉花种植的普及,纸衣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到后来,“棉袍”成为古人过冬的主要服装之一。《释名·释衣服》载:“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是上衣和下衣连成一体的长衣,有内外两层,夹层里放入柔软的防寒填充物。在古代,贵族用的是蚕丝质地的棉絮,而布衣百姓就只能用麦草和玉米叶做内里。

花椒涂墙御冬寒

暖气,是现代人的御寒“神器”,而在古代,为了取暖,人们发明了火墙、火炕、温调房等取暖设施。

火墙就是暖气的雏形。古代建筑师,想到了一种较科学的方法供暖,那就是房屋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房屋,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

火墙的建造,需要一定的劳力和财力,所以火墙多出现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官宅,而老百姓取暖,更多的是烧炕。在史料中,有关“炕”的最早记载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六:“观鸡寺,寺内有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文中所记载的石材搭建,外生火,屋内“尽温”的住处的取暖设施,正是典型的“炕”。

为了过冬,古人还发明了御寒妙招。秦汉时,出现了一种可以在冬天调节室内温度的房屋,被称作“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载“朝堂承东,温调延北”,文中提到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

话说,汉武帝建了一座温室殿,位于前殿之北,冬天时供皇帝居住,在殿内设有各种防寒保暖的特殊设备,《西京杂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未央宫中的温室殿,是公卿朝臣议政的重要殿所。

而汉代皇后的宫殿,为了保暖会选择一种特殊的原料来涂抹,那就是“花椒”。什么,香料花椒也能取暖?

没错,古人就是这么有新意,据古籍《三辅黄图》中记载,汉代在未央宫中设有椒房殿,以花椒和泥涂墙壁做保温材料,“取其温而芬芳也”,冬天置身其内,有御寒保暖之效。

在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到后来,“椒房”几乎成了皇后的代称,成为后宫女权的象征,而这种特殊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广东省博物馆藏清铜胎掐丝珐琅手炉

玲珑手炉袖里藏

还记得前些年大火的《甄嬛传》吗?在剧中,到了冬天,娘娘们人手一个手炉。这个手炉就是前面白居易诗中的取暖“神器”之一,因为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防烫,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汤婆子”。

唐代时,人们发明了手炉,其材质多为金属制,铜制为上,锡制次之,未见有铁制的,可能因为铁易锈,也会产生铁锈味,所以有钱人以用铜制的为佳,晚上灌入开水,包上厚毛巾或小棉被,在冰凉的被窝里可以热上一宿,早上起来将水倒出来还可以洗漱,一举两得。

在很多文献古籍中,都有小手炉的身影。北宋文人苏轼,在写给朋友杨君素的信里提到:“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南宋诗人范成大也有一首《戏赠脚婆》诗:“日满东窗照被堆,宿窗犹自暖如煨;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自叙他过去冬天睡觉,犹如两脚踏霜,冷得整夜难眠,而有了“汤婆子”相伴,脚暖得都出汗了,早晨日上三竿还赖在床上,不想掀开暖暖的被窝起来。

手炉的材质坚硬,不易损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很多人在婚嫁时还会将其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手炉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清代,手炉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比起手炉,足炉要比它大一些,也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被人称为“脚婆”“汤媪”。

新中国成立后,橡胶工业快速发展,柔软的热水袋与坚硬的手炉相比,似乎更胜一筹,加之铜制手炉制作成本很高,它很快就被热水袋所取代,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0)

相关推荐

  • 熬过寒冬 古人靠这些 取暖神器

        寒潮阵阵来,让人瑟瑟发抖的冬天最是难熬.现代人有空调.有暖气.有暖宝宝.有羽绒服--古人是靠什么才能熬过寒冬?其实,古代也有不少取暖神器,有些还在南京展出过.各种神器的发明,让古人安度寒冬. ...

  • 古人藏宝有妙招,但能防住盗墓贼,却没想到的是家贼难防

    古人藏宝有妙招,但能防住盗墓贼,却没想到的是家贼难防 文 | 韦爵爷 古今中外,人们都喜欢藏宝,有了宝物都要藏起来,深怕被人抢走,特别是死后全都要藏到隐秘的地方.但是藏得再好的宝藏都会有被发现的一天, ...

  • 去画中看古人的避暑妙招

    2020/7/25 ○ 杭州在经历了连绵的阴雨天之后,终于持续放晴.不过这天晴得有些过分,就像歌里唱的"气温爬升到无法再忍受",一转眼我们已经度过了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

  • 凛凛寒冬,古人怎样御寒取暖

    冬季即将到来,漫漫朔雪.凛凛寒冬,现代人有暖气.空调.热宝等取暖装备,古人又是怎么御寒取暖的呢? 古人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后,古人用火取暖的历史就 ...

  • 消暑纳凉有何方?来看看古人的妙招

    夏天一到,我们老爱调侃说"这条命是空调给的",离了空调房,一走到室外,我们就感觉快要和太阳肩并肩,热到融化了. 仔细想想,那古人没有空调.电扇,又是如何熬过漫漫夏日的呢?莫不是靠着 ...

  • 古人处理垃圾有何妙招,“生态厕所”变废为宝

     平粮台高台建筑基址  作为陪葬品的"圂"模型,上方为厕所,下方为猪圈  清代北京街景 摩尔多瓦发行的米列斯库纪念邮票,边纸标示出了他从莫斯科到达北京的线路图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

  • 东北山里租养殖场,意外看到用羊粪取暖妙招,加一次烧俩月不用管

    东北山里租养殖场,意外看到用羊粪取暖妙招,加一次烧俩月不用管

  • 祛病防疫 古人养正妙招多

    2021/6/16 星期三 版图 列表 2021年06月16日 健康 烧艾条.挂菖蒲.戴香囊 祛病防疫 古人养正妙招多 上一篇 0 0 下一篇 请长按以下图片进行保存

  • 古人如何对付蚊子:妙招频出,科学无害!

    炎炎夏日,暑热难消,除了采取必要的防暑降温方法外,蚊虫的叮咬更烦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人是如何驱蚊的? 庄子曰:'蚊虻豽肤,则通夕不寐矣.'意思是,蚊子咬得庄老先生一晚上都睡不着觉.北宋欧阳修在& ...

  • 冬日如何给猫咪取暖?6个小妙招,让猫咪度过温暖的冬天

    又是一年寒冬,你家的取暖器长出猫咪了吗? 也许还不止一只猫咪,而是一大坨猫咪! 对北方的猫咪来说,有了集体供暖,它们似乎分分钟都会唱出那句:"我在北方的暖气里四季如春." 然而,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