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碑文详注(9)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9)

(完成于2021年1月11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的背景:2019年5月22日,到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隶书、习练“曹全碑”。在接触“曹全碑”之初,连碑文都读不通顺,更不用说知其意了。后来,才逐渐读通了碑文、明了其意。再后来,随着对碑文兴趣的增加,就想对其做一番注译。为此,特地到网上查看了一些关于“曹全碑”的译文。在查看了一番后,感觉不甚“解渴”;后来就决定:以自己“解渴”为标准,查找资料,对碑文作比较详细的注译。

可当真的“工作”起来后,才发觉这项工作着实有难度;这个,主因是自己在中国历史与古汉语方面,知识的浅薄。

故虽然费力不小,但受知识水平所限,注译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文中所涉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使用这些资料的唯一目的,就是“注译”。而注译之目的,一是通过注译,深化自己对碑文的学习和理解;二是在阅读理解碑文方面,为有像我当初那样不熟悉碑文的人提供一点助益。除此目的外,别无其他,更无营利之所图。

文中主要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度汉语、百度文库、360个人图书馆、词典网、国学大师网、在线新华字典、在线汉语字典。

由于注译的篇幅较长,致阅读起来尤其是在手机上阅读不是很方便,为减小篇幅便于阅读,便根据碑文之上下文意思,将碑文划分为10个段落,把对每一段落的注译,单独列作一篇文档。

碑文之具体段落划分如下:

段1:君讳全 ~所在为雄。

段2:君高祖父敏 ~ 是以位不副德。

段3:君童龀好学 ~ 不陨其名。

段4:及其从政 ~ 远近惮威。

段5:建宁二年 ~ 悉以簿官。

段6:迁右扶风槐里令 ~ 拜酒泉禄福长。

段7:訞贼张角 ~ 绝其本根。

段8:遂访故老商量 ~ 百工戴恩。

段9:县前以河平元年 ~ 役不干时。

段10:门下掾王敞 ~ 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本篇,是对第9段碑文的注译。

二、注译

〔1〕县

a、县:指立碑人所在县,即郃阳县。

注:

郃阳县:西汉置。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秦置“合阳邑”,属内史。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划秦腹地为塞(sài)、雍(yōng)、翟(dí)三国,号称“三秦”,合阳属塞国。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朝初年并无年号,年号的行使始于汉武帝。)灭塞,合阳归汉,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改属内史。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属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属左冯翊(zuǒ  píng  yì)。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并郃阳并入夏阳县(今陕西韩城市)。明帝永平二年(59年)复设郃阳县,且将汜(sì)爱县(今陕西澄城县)并入,属左冯翊郡。

b、县:本县。

〔2〕前以河平元年

a、前:〈方位词〉 (时间上)已过去的,较早的(与“后”相对)。早前;早年。

b、以:于;在(时间)。

c、河平:是西汉成帝刘骜(ào)在位时的第二个年号。成帝共在位25年(前32年~前7年),先后立有7个年号,依次分别为: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 绥和。

注:

关于“河平”年号的来源:

公元前29年秋(汉成帝建始四年),天降滂沱大雨,连续10余日,黄河洪峰骤起,恣肆暴戾,直摧馆陶、东郡、金堤一带。堤埂崩溃,致使东郡、平原、千乘、济南 4郡32县被淹,水最深处2丈余,受灾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摧毁官庐(庐:房舍。)、民房近4万间,10多万人流离失所,人畜伤亡惨重。

危难之时,王延世受君命担此治黄重任。他汲取前任教训,亲临现场勘察,找出症结,毅然决定在馆陶、金堤一带垒石塞流。特为此制成长 4丈、大9围的竹笼,中盛小石,由两船夹载沉下,再以泥石为障。王延世带领军民日夜奋战了36天,终于在公元前28年三月初堵住了决口。四月,为纪念治黄成功,汉成帝改“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封王延世为关内侯,赐金百斤。

d、元年:年号为“河平”的第一个年头(河平年号,共经历了四个年头,即从河平元年到河平四年。)。

e、河平元年:年号为“河平”的第一个年头。为公元前28年,癸巳年。

注:

关于发生在河平元年的太阳黑子的记载:

《汉书·五行志》中,有对河平元年(前28年)出现的太阳黑子的记载:“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我国的研究人员,曾经对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的降水和气温变化情况做过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的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周期,与同时期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基本吻合。这说明:太阳黑子的活动,对我国长江黄河源区的降水和气温的变化,是存在影响的。

f、前以河平元年:早前在年号为河平的第一个年头(早前,在河平元年。/在早年间的河平元年。)。

〔3〕遭白茅谷水灾

a、遭:遇到,碰到(多指不幸或不利的事)。

b、白茅谷:应该是山谷名。汉郃阳县,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而韩城市境内的深山和浅山丘陵区,占到其总面积的69%。故毫无疑问,当年的郃阳县,山谷肯定是有的。

c、遭白茅谷水灾:遭遇来自白茅谷的山洪(遭白茅谷山洪。(县城被毁))。

〔4〕害退

a、害:指上句所述及的白茅谷水灾。

b、退:消退;退去。

c、害退:洪水退去(洪水退去(之后)/洪灾过后)。

〔5〕於戌亥之间

a、於:同“于”。在。

b、戌:指戊戌年,即阳朔二年,为公元前23年。

注:

关于“阳朔”年号:

如上〔2〕.c所述,“阳朔”,是汉成帝在位时所立的第三个年号,是“河平”年号的下一个年号。阳朔年号,共经历了四个年头,即从阳朔元年(也是河平四年)到阳朔四年。

c、亥:指乙亥年,即阳朔三年,为公元前22年。

d、戌亥之间:戊戌年与乙亥年之间(戌亥这二年)。

注:

即:阳朔二年与阳朔三年之间 / 公元前23年与公元前22年之间。

e、于戌亥之间:在戊戌年与乙亥年之间(在洪灾之年(河平元年)过去五年后的戌亥年间/在戌、亥这二年间)。

〔6〕兴造城郭

a、兴:创办;创建。

b、造:建造。

c、兴造:兴建(兴建:开始建筑(多指规模较大的))。

d、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泛指城邑(城邑:即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统称)。在此指以内外城墙为主的郃阳县县城建筑。

e、兴造城郭:兴建了城墙等建筑(兴建了以城墙为主的建筑物/大规模重建县城)。

旁白:在洪灾过去五年后才开始大规模地重建城墙等,可见那次洪水的破坏力之大、损毁程度之深。

〔7〕是后

a、是后:此后;自此。

b、是后:自那以后(打那之后)。

〔8〕旧姓及修身之士

a、旧姓:世族。世族:血脉相沿的家族,世代显贵的家族,有别于庶民(庶民:大众,平民。),是自成一特殊阶层的缙(jìn)绅之家族。

b、及: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和,与。

c、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

d、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意为“的”。

e、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f、旧姓及修身之士:世族人家以及修身养性的人(缙绅以及修身养性的人)。

〔9〕官位不登

a、官位:官职;官阶。

b、不登:不升。

c、官位不登:官职不获或不高(官运不兴)。

〔10〕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

a、君:对对方的尊称,犹言 “您”。在此,“君”,指碑文中的主人公 —— 东汉灵帝时期郃阳县县令曹全。

b、乃:表承接。于是,就,便。

c、闵:古同“悯”( mǐn)。怜悯。

d、缙绅: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也作搢(jìn)绅。

e、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意为“的”。

f、徒:同一派系或同一阶层的人。

g、不济:差,不好;不成功。

h、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您便对这些本地无官职和官职不高的缙绅们的不良境况产生了怜悯之心(对于本地这些缙绅们长期以来在功名上不彰不振的差劲境况,您心怀怜悯。)。

旁白:针对上述之缙绅们“不济”的境况,曹全君除了怜悯外,在改善这种“不济”境况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济困举措呢?—— 请往下看。

〔11〕开南寺门

a、开:打开;开通。

b、寺:寺院。只不过,那时候的寺院,与现今寺院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寺是官办的,其主管单位为“佛寺”。这个“佛寺”的“寺”,是皇帝直接领导下的一级“机构”的名号,譬如大理寺、佛寺。就是说,“佛寺”,是官署名。关于“官办”这一点,由碑文后文中“缮官寺”句可证。

其次,寺的主要职能是:面向国民教化佛法、指导修行。

c、开南寺门:这句话应读作“开/南/寺门”,而非“开/南寺/门”。意思是:在寺的南面开门(在寺的南墙处开通建造正门)。

注:

关于汉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平面布设,在宋代以前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到宋代以后才逐渐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坐北朝南,以山门(山门:即山门殿。为寺院正门。是位于寺院最南端的第一处主要建筑。)为起点,沿南北中轴线布局建设。就是说,在宋代以前(东汉当然在内),寺院的建筑格局,不一定是坐北朝南、正门位于寺院南面的。

旁白:那么,“在寺的南墙处开通建造正门”,其目的是什么呢?—— 再请往下看。

〔12〕承望华岳

a、承:奉迎(奉迎:〈敬辞〉迎接)。

b、望:向高处、远处看。

c、承望:以恭敬的态度看;仰望;拜望。

d、华岳:指华山。

注:

关于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之名。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其南接秦岭,北瞰(kàn)黄渭(黄渭:黄河和渭河。),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说。

e、承望华岳:以恭敬的姿态仰望华山(令寺院和在寺院里受教化的信众,以虔诚崇敬的姿态,面向巍峨庄严的华岳仙山。)。

注:

因郃阳县(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位于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市境内)正北方,故“在寺的南面开门”,即可达到“令寺院和受教化的信众'承望华岳’”的目的。

旁白:“在寺院的南面开门,令整座寺院面向华山”的目的,是调整郃阳县的风水。

〔13〕乡明而治

a、乡:xiàng 〈动词〉古同“向”。面向,朝着。

b、明:明亮(跟“暗”相对)。

c、乡明:向着光明;开明(通达事理不守旧)。

d、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e、治:治理;管理。

f、乡明而治:开明治事(公正公平、顺和民心地管理县政)。

注:

“向明而治”这四个字,系汉语成语,出自《周易·说卦》 。向明:天将亮;治:治理。天刚亮就开始治事(处理公务)。形容勤于政事。

将此成语之意(勤于政事)作为“乡明而治”四字的释义,似无不可。但,若以碑文后文中“乡明治,惠沾渥。”这六个字之意来对照此句(乡明而治)看的话,作释“开明治事(公正公平、顺和民心地管理县政)”则更贴近语境、顺理。

〔14〕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

a、庶:〈副词〉幸而,幸得。

b、使:让;叫;致使。

c、学者:求学以图功名的人。

d、李儒、栾规、程寅:均为人名。

e、等:表示列举未尽(可以叠用)。

f、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有幸使得李儒、栾规、程寅等求学以图功名的人((通过“开通建造寺院南门以调整风水”之举),如愿使得李儒、栾规、程寅等学人。)。

旁白:李儒、栾规、程寅等学人,怎么样了呢?—— 请接着往下看。

〔15〕各获人爵之报

a、各:各自。

b、获:获得。

c、人爵:指官爵和俸禄。

d、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意为“的”。

e、报:回报。

f、各获人爵之报:各自在爵禄方面,获得了好报(各自获得了理想的功名)。

〔16〕廓广听事官舍

a、廓:开拓,扩大。

b、广:〈形容词〉大。

c、听事:官府处理政事的大堂。

d、官舍:由国家为异地为官者提供的住房,其常与官衙用房(办公用房)连在一起。

e、廓广听事官舍:扩建大堂及官宅。

〔17〕廷曹廊阁

a、廷:古通“庭”。庭院,院子。

b、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在此指曹房(除大堂之外的办公用房)。

c、廊: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其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憩:qì  休息。)。

d、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e、廷曹廊阁:院子、曹房、走廊、阁楼。

〔18〕升降揖让朝觐之阶

a、升降:登高与趋下;上下行走。

b、揖让:作揖和谦让,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c、升降揖让:上下行走、作揖与谦让方面的礼节(见面或道别之礼/迎来送往之礼)。

d、朝觐:进见,访谒(访问请见)。

e、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意为“的”。

f、阶:台阶。

g、升降揖让朝觐之阶:迎来送往时主宾相互行礼之所——台阶。

上面三句连起来的意思是:扩建了衙府的大堂、官宅、院子、曹房、走廊、阁楼以及迎送宾客时主宾行礼之所(台阶)。

〔19〕费不出民

a、费:费用。

b、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c、出:往外拿。

d、民:百姓。

e、费不出民:费用不从百姓身上出(以上扩建工程的花费,都不用百姓出。)

〔20〕役不干时

a、役:需要为官方出劳力的事。

b、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c、干:gān  干扰;影响。

d、时:时机,在此指农时(指适宜于从事农作物的耕种与收获的时节)。

e、役不干时:使用劳动力(劳工)不干扰农时(扩建工程所用的劳力,选择在农闲时招募,以不影响农时。)

三、有关注译的说明

对本段碑文的注译,颇费思量。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四,具体如下:

〔1〕关于对“河平”年号的理解判断

本段碑文第一句——“县前以河平元年”。网上,把“河平”认作为“和平”的,不在少数。而笔者则倾向于就是碑文所书的“河平”。

先介绍下“河平”与“和平”:“河平”,是西汉成帝刘骜在位时的第二个年号;而“和平”,则是东汉恒帝刘志在位时的第二个年号(注:“和平”年号只历时一年,即只有“和平元年”这一年。)。“河平元年”为公元前28年,而“和平元年”为公元150年,二者相距178年。“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其距“河平元年”213年,距“和平元年”35年。

笔者倾向于“河平”的理由,有以下四点:

首先,“河平”年号,是确实存在过的。

其次,“河”字,不是通假字,即:“河”字不通“和”。

再次,把“和”误写成“河”则不大可能;因为,在此句之前,碑文中涉及“和”字的句子有三,分别为:“疏勒国王和德”、“和德面缚归死”、“光和六年”,在这三句里,“和”字均明确无误、无一处将“和”字误写。

第四、《汉书·五行志》记录了发生于“河平元年”的“太阳黑子”现象,而大的“太阳黑子”与极端天气(譬如洪水),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的(呵呵,这条理由,有牵强的成份。)。

〔2〕关于给碑文断句

由于碑文无标点符号,故在给碑文断句时,可有不止一种选择;而不同的断句结果,其各自所表达的意思或将不同。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本段碑文中“遭白茅谷水灾~兴造城郭”这段。现将主要的不同断句列下:

a、遭白茅谷水灾。害退;于戌亥之间,兴造城郭。

b、遭白茅谷水灾,害退于戌亥之间,兴造城郭。

笔者倾向于“断句a”,理由如下:

首先,白茅谷水灾,显然是山洪灾。而山洪的特点是:爆发力强,来得快,退去得也快。再就是,洪水,基本上是当年发生当年退去。鉴于这两点,故没有必要像“断句b”那样述说山洪在当年退去的具体时间。

其次,如果按照“断句b”来理解,那么,句子中的“戌亥”二字,就只能理解成“戌月”(阴历九月)和“亥月”(阴历十月)。而阴历的九、十月份,基本上是公历的10、11月份。在地处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的郃阳县(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这个时候的气温,留给土建工程施工的时间已经无多,故已不大适合大规模开展土建工程施工(兴造城郭)。

注:

①十二地支所对应的月份:

阴历以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一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六月为未月,七月为申月,八月为酉月,九月为戍月,十月为亥月。

②韩城市(当年郃阳县所在地)气候有关数值: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208天,初霜平均为10月25日。

第三,从前后句子叙述衔接的角度看,“断句a”显得比较自然,而“断句b”则显得有点生硬。

〔3〕关于“戌亥”二字所表示的具体时间段

在上述〔2〕里,“戌亥”无疑是表示时间的;但是这个“时间”,指的究竟是当年里的“月份”(阴历九、十月)?还是表示哪个“年”呢?

如上,笔者倾向于“断句a”,实则就是在倾向于后者,即:“戌亥”所指为“年”;而这个“年”,指的是在水灾当年(河平元年)过去五年后的戊戌年和乙亥年(注:这两个“年”,是前后紧相连的。)。理由如下:

首先,一说到“兴造”(兴建),其工程规模必较大;而如果按照“断句b”来理解的话,在水灾退去的阴历九、十月份,由于气温的原因,已经不可能大规模地展开土建工程施工。

其次,大规模地兴造(兴建),即意味着之前水毁程度很重,已经重到冲毁了县城的程度。而如此大的恢复重建工程,在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下(以人力为主)的时代,在大灾过后,先用几年的时间来逐渐恢复元气,然后才有能力展开大规模的重建,是比较符合事理的。

〔4〕关于对“开南寺门,承望华岳,乡明而治。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这段话的考究与理解

这里面,主要涉及“开南寺门”、“乡明而治”、“庶”这三个句/词,再有就是对这一整段话的前后逻辑关系的理解。为此,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从多个角度做了分析、比较、判断。

因在前面第二部分中对此已有详述,故在此不再累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