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塘河上四古桥,文星高照,指日高升,桥与树,共存亡
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镇以桥名,因为镇内有一座石拱桥,名叫高桥。
高桥建于北宋徽宗赵佶重和初年,即公元1118年,那一年,高桥以南,原本浩渺的广德湖,被废湖为田,决定这件事的人,就是宋徽宗赵佶和明州知州楼异。
石拱桥,为什么叫高桥呢?
因为南北两侧的桥额上各刻有四字,南侧:文星高照,北侧:指日高升,都含有“高”字,因此取名为“高桥”。
文星高照,指日高升,无论是北上赶考的学子,还是乘船而来的官人,见此八字必心生喜悦。
高桥建成9年后,公元1127年3月,徽钦二宗赵佶和赵桓被金人掳去,北宋倾亡。
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开启了南宋时代。
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军直驱南下,宋高宗逃经蛤州,在高桥一带,发生了著名的宋金高桥之战,也上演了“村姑救康王”的历史故事。
《四明谈助》记载: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浙东制置使张俊与金人战于明州西门。俊见民间多织席,遣兵敛取之,以重席覆于路。金骑践席上,皆足滑而仆。因急击之,斩获甚众。
宁波多草席,也称之为“滑子”,就源于宋金高桥之战的典故。
指挥高桥之战的将领是浙东制置使张俊,拒敌于高桥,次年正月,金军援军到达,张俊以护驾为由,撤退台州,明州陷入金军之手。
公元1141年,张俊参与迫害岳飞,后来成为了岳飞墓前四跪像之一。
在航运交通繁盛的时代,高桥之下,舟楫往来不停。
曾巩在《广德湖记》中写高桥,言其“航舶过往风帆不落”。
从宁波西门口出城,沿西塘河乘船北上,穿过高桥,经大西坝,与姚江相通。
西塘河,是浙东运河宁波段的主要水路,也是宁波通往杭州,连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历代官员学子、行商军旅,必经西塘河,出城北上,因此,西塘河又被称为官塘河。
高桥,桥身上的道道纤痕,如同永恒的文字,铭刻着代代纤夫负重前行的身影。
人类前行的步伐,艰辛而沧桑,古今多少事,尽付纤痕中。
1998年,宁波市文化局和宁波日报联合起评选“甬上十佳名桥”,十佳名桥分别为:灵桥、高桥、广济桥、惠明桥、通济桥、百梁桥、福星桥、戊己桥、碧环桥、万年桥。
按照票数高低,高桥名列甬上十佳名桥之第二。
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圆峤都从此处问津,文星高照。
水涨春江双桨移来天上,明月夜渚一珠点到波心,指日高升。
从高桥沿西塘河往宁波城区前行,沿途还有上升永济桥、新桥、望春桥,同样值得观瞻。
上升永济桥,位于轨道交通一号线梁祝站旁边,桥边建有埭母娘娘殿,俗称半路庵,故又名半路庵桥。
清代乾隆丙辰年,即公元1736年,叠石固堤,结洞为桥,至今仍存。
上升永济桥的特别之处,桥名与桥身上的对联构成了一首藏头诗:
上跨长虹路通两岸,
升看朝旭彩映中流。
永固津梁基安磐石,
济人功德惠胜乘舆。
两幅对联的第一字,连起来即是“上升永济”,即桥名上升永济桥。
新桥,位于轨道交通一号线芦港站与长乐站之间,新桥建于明代朱元璋洪武丙寅年,即公元1386年,历经六百多年,桥体多有损毁,高桥镇在实施西塘河沿岸绿化美化工程中,新桥的破损处,已经修缮一新。
古桥换新颜,沿岸风景如画。
望春桥,位于轨道交通一号线望春站,始建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
望春桥的特别之处,桥上生长了两棵桷树,一高一矮,形同母子相依。
桥上水土缺乏,但是两棵树却生命力旺盛,越来越高大茂盛,堪称奇迹。
去树则桥亡,留树桥难保,只有同生死、共存亡了。
桥与树,难解难分共存亡,天下奇观。
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开通运营后,高桥镇,投资3亿多元,实施了西塘河沿线景观工程。
长期沉寂的千年西塘河,惊艳变身为西塘河公园。
赏景,漫步,慢骑,垂钓,或晨跑,城西多了一个休闲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