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统一后的读书人较多,但为何在春秋时期,有很多思想家?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越多,思想就会越丰富,在古代统一之后,有些人为了考取功名,每天都在读书,基本上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情,但是纵观历史,思想家最多的时期并不是统一之后,而是十分纷乱的春秋,可是当时因为战争问题,各个国家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培养人才,甚至没有私塾,可是为何在这段时期,出现了这么多的思想家呢?这些人没读书,又是怎么学来的学问的呢?

当时的天下比较混乱,每一个国家都在逐步变强,周天子之后开始分割天下,每一个国家在前期都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慢慢的通过自己的方式逐渐变强大。每一个国家的君主也只不过是在摸索,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强,如果成功了,那么就会有其他的国家模仿,比如说当时的魏国,因为变法变得强大,秦国也模仿,逐渐的开始改善法制,以法家的思想去建国。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之下,想要做成一番大事,必须要得到君主的赏识,当时君主们所需要的人才,需要有思想能够帮着国家富强,正是因为天下有需要,才会迫使天下出现了这么多有才华的人。

这在古代这些古人,都比较喜欢游历四方,虽然没读过多少年书,但是他们却会走到世界各地,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否出国,因为当时时局所迫,所以很多的人在观察的过程当中,就总结出了经验,慢慢的学会了该如何帮助一个国家富强。就比如说当年明朝的大臣徐达,他曾经也没读过书,但是后来却成为了骁勇善战的将军,还懂得兵法,其实就是因为打仗比较多有经验罢。

所以说当年就有很多人,为不同的君主提供自己的治国方针,有一些可能和大体的价值观比较相符,比如说学习当年尧舜治国的方法,坚持农业生产,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有一些可能就有点独立,有点霸道。比如说需要用严明的法律治国,如果有人犯错,或者是违反法律的话就会被杀头。

不管怎么样,一旦提出了一个让军方感兴趣的建议,很有可能自己这辈子就不用愁了,被启用之后可以享受到很多的待遇,在战国纷乱的时期,其他人都吃不饱,所以自然有很多人,像要挤破头进入到朝廷当中为君主办事。

当年的商鞅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之前学习之后,四处找合适的君主,为他们提供计谋及一些计谋,其他的人都没能同意,只有到了秦国之后,提出的意见才受到重用,之后还享受到了很高的权力。他之所以会被杀,是因为自己不懂得珍惜。

当时在那个年代思想非常开放,很多人都在想一种新的方法去治国,所以并不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在统一之后就不太一样,因为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为了集中自己的权力开始限制思想,汉武帝登基之后,又比较重视儒学,就这样读书人接受的思想或者是他们发表的言论,就比较受限。

统一之后,就算是有特立独行的人想要为皇帝提建议,可是并不一定会听取,很容易被杀头,就算是逃到了其他的国家,也容易被追回来,但是春秋时期并不是这样,每个君主都怕自己错过了,某一个宝贵的建议,导致自己的国家灭亡。

因为时代的不同,

所以才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时局会创造出更多人才,秋时期天下大乱,会有更多的人想要去思考,创造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在统一之后国泰民安,朝廷当中的官员所做的事情,就是保证自己可以活命,在现有的法制上管理自己的地盘,适当的提出一些治国建议,当然这些建议皇帝还不一定能会采纳。

到后期就演变成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太平度日,在有生之年能够积攒一些钱,之后等辞工回家,就可以好好的安享晚年,他们并不需要想出一些比较新奇的想法,平时只需要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之后不犯错,为官清廉基本上都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

思想家每天都需要积累经验,好好的反思天下时局,反思自己的过错一点点的提升,但是统一国家之后,官员们并不需要做这些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