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其实只需熟读几部经典!
免费早教辅导:15715002600(微信)
很偶然地在网上看到,有人谈到自己阅读《资治通鉴》的经历,说:《资治通鉴》绝对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2001年3月,我跟同学闲聊古今中外,竟然扯到了《资治通鉴》。他说他家有三大本,我要的话,可以借给我。在这之前,我只看过语文课本上选的《赤壁之战》。我当时没想什么就借来看了。
那一年春天,我的时间全部花在这部书上。我连课都顾不上了。我当时还真是看不懂。只好硬着头皮看下去。我读白话文的速度很快,一个小时100来页没有问题,而我读《资治通鉴》,一个小时勉强只能读20来页。可见当年的水平有多差。后来因为功课一退再退,而且马上高三了,我不能再这样子持续的读课外书了,我也没有把这本书读完。只读了一大本。也就是停在三国时期。
这应该算是我读的第一部国学名著。读那本书,我的文言文水平提高了非常多,视野也大大地开阔了。
他说:“读那本书,我的文言文水平提高了非常多”,我非常相信这一点。读过《资治通鉴》的三分之一以后,文言文水平不可能不提高。而且我还相信,不仅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白话文的阅读乃至写作能力也同样会大大提高。
实际上,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这样简单。好好地读一本有分量的好书,甚至是好好地背诵几十篇好的古文,也就有一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黄药眠回忆自己当初的语文学习时讲:他读小学,读的都是古文,“《滕王阁序》、《进学解》、《赤壁赋》等等”。“在这个高等小学读了三年以后,我的古文写作基本过关”,“可以说,我的写作的基本功,在县立高等小学已完成了。”
为什么现在却这么“麻烦”:读书读了十年,十几年,阅读与写作能力仍然很差?主要原因是学习不得法。
古人学习语文,直接面对的是篇章。今天,我们斤斤计较的却是“字”、“词”。我们总是认为,篇章的基础是“字”、“词”,因为文章是“字”、“词”组织起来的,所以,要学好文章,就需要打好基础,于是,我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到字、词的积累、分析与研究上了。于是,我们指导学生积累字词,让他们掌握各个词的基本含义、引申义……考试主要也是考这些。
这是上了语言学家的当。
文章阅读与写作能力,固然得认识一些字,但主要是通过阅读好的文章才能提高。而且,这一过程恰恰又是进一步理解字词的过程。就是说,必须是通过文章阅读、背诵,才能掌握字词。这就好比是,锻炼身体,固然也表现为肌体的细胞的健康,但我们不能是一个一个地“锻炼细胞”。
实际上,许多有识之士早就看出这个问题。周谷城先生就说过:我们要知道,识字量不是用识字的方法所可以增加的。因为字不是单独可以识的,如此识法,即使识了,未必能读书看报。我还记得,在中学时代,因学英文,会把一部字典从头到尾读得烂熟,但是遇到了生字,还是不懂,反而愈弄愈糊涂了。因为一字一义的极少。任何字的真意义必须看他的上下文而定,所以就是已识的字,换了一个新的位置,也许意义与所识的大不相同。
他还说道:我们可以说,识字不是文字教育的基本,而且识字与读书在心理上是根本不同的两种心理过程,甚至于会相互冲突。因为读书重了解意义,识字往往斤斤于形音的认识。读书时太重形音,则读不快,甚至于不易获得全篇意义。反过来说,一篇文中或一本书中有若干字不识,只须大意可懂,尽可以不去管他,至于字的音不识更不重要,技术字的形记的清楚,也情有可原。
“一篇文中或一本书中有若干字不识,只须大意可懂,尽可以不去管他,至于字的音不识更不重要,技术字的形记的清楚,也情有可原”,这是非常高明的读书方法,今日的学生,若果真这样读书,哪怕是只读一本有分量的好书,也就可以获得不错的阅读写作能力。
不过,现在有个问题:这样做,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有了,但无法应付语文考试,因为现在的语文考试,几乎是专找那些你可能“不识”的字、词来出题。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