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汇总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 (白居易 《卖炭翁》)

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2.何如

(1) 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②王以为何如其父?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 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 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 《岳阳楼记》)

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 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的(人、事、物)”、“没.....的(人、事、物)”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 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 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 有(我) 不躲避的。

③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 《鸿门宴》)

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④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

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 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6.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的(人、事、物)”。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 ;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7.....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相比,谁(哪一样) ....”。 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 (柳宗元 《童区寄传》)

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人?

8....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 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怎么办”。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

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 (司 马迁《项羽本纪》)

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译文: (沛公说) 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10.何为....、何以....为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 ....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 呢”、“要..... 干什么呢” 。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子 《逍遥游》)

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①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 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惟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12.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①夫晋,何厌之有? (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司马迁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13.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 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平?(《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

14.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 莫非是......吧”、“能......”。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数教我猎虫所耶? ( 蒲松龄《促织》)

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只是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15.无乃....乎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 ....吧”、 “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乎”、“不乃.....乎”等。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 《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