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陶渊明的世俗,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清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幅恬淡安宁又闲适的乡村生活图,同时也表现自己了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因而被后人推崇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王维,苏东坡等大家都被他推崇备至。然而世人一直在强调他的清高,却忽略了他的世俗。笔者认为,不理解陶渊明世俗的一面,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清高的一面。

陶渊明,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自称“五柳先生”,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他的曾祖父曾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相当于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其祖父也做过太守,不幸的是在其8岁时,父亲意外去世了,陶家从此快速走向没落,他只能与自己的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

或许正是家族历史上太过荣光,一生下来,陶渊明就背负着要复兴祖上荣光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催他不断进步,同时给了他太大的压力。金庸笔下的慕容复,为了恢复大燕国而四处奔走,而陶渊明为了光宗耀祖一样而四处求官。然而现实却太过残酷。他四处求官,但东晋时期官场黑暗,科举制并未兴起,一没钱而没人脉的他,凭借着祖上留下来的丁点声名,虽然别人还会卖个人情,但却始终不能做到大官。在官场上摸爬滚打20多年的陶渊明,先后担任了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都是一些小官。距离他祖父的“开国元勋”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巨大的落差让他有些难以接受,再加上官场的黑暗,以及本就内向的性格,陶渊明自然无法在宦海畅游。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官职是彭泽县令,虽然依然与大司马相去甚远,然而这一次,他只做了八十多天官,就弃职而去了从此归隐田园。

请注意,陶渊明是弃职而去,并不是因为他做的不好或者犯了错朝廷要免除他的职务,而是他自己单纯的不想干了。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夸陶渊明不愿意同流合污,清高不凡诸如此类。但笔者却不同意这个看法。按理说彭泽县令官位也不小了,毕竟是一县之主。放到现在,县长可威风着呢。他大可以勤勤恳恳干下去,毕竟能为一方老百姓谋福,也总比为一个人独善其身要好得多;或者即使不愿意与他人同流合污,也可以像某些人一样得过且过,所谓大隐隐于市。但陶渊明并没有选择这种方式,而是干脆辞官回家种地去。选择了独善其身,回到他心心念念的田园,虽然只有放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笔者认为,在陶渊明身上,并非只有清高的一面,更有其世俗的一面。如果不理解陶渊明的世俗,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清高。陶渊明在官场打拼了20多年,每次做的官都是芝麻官,苦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才选择退而求其次,去过田园生活。然而事实上,陶渊明种地的本事和他做官一样拙劣。这从他后来的诗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可以看出一二。虽然他很努力的学习种地,但依然收获很少,甚至经常要问邻居借东西,有借无还的那种。

因此,我们要清楚的理解,陶渊明并非不想做官,相反,他不但十分想做官,而且还一心只想做大官,对小官甚至看都看不上。但现实却把他打趴下了,他发现,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不可能实现当初曾祖父那时的荣光,于是他困惑了。此外,从小儒道兼习的他,心中原本就非常矛盾。一方面想要恢复祖上荣光,兼济天下;一方面又想回归自然独善其身。因此,正是这种激烈的矛盾,才推动着陶渊明不断前行。让他虽然性本爱丘山,却依然在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从这首陶渊明写的杂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其实一点都不淡泊!反而像个自怨自艾的失意者,每天借酒消愁,却始终放不下心中的执念。或者我们可以说,他的淡泊,更多是出于无奈而已。都说陶渊明深受道家影响,但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其实更深。

看不到陶渊明内心的这种矛盾,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有多艰难,进一步说,如果不理解陶渊明世俗的一面,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清高的一面。因为正是由于他的世俗,正是因为他的矛盾,正是因为他在矛盾的选择中最终战胜了自我,才让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显得格外真实,他的形象才能更加立体,更加合情合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