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A217:吾将上下而求索——读《成为你自己》
文/望月听雪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今日冬至,北方已然是零点以下,凌冽寒风、风刀刺骨,而南方却还温暖如春、草木葱茏。在这个江南小城的清寒岁末,冬雨淅淅沥沥中,邂逅了两个世纪前最富哲理的语言,“世界很小,思想很大。”
“尼采,那个自诩为太阳的人,那个号称上帝已死的人。”十九世纪中期,尼采出生于德国东部一个宁静的乡村小镇,仿佛美丽油画中走出来的小镇并没有带给他无忧无虑的童年,与世隔绝的幼年生活始终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中,父亲与弟弟的相继离世,使其过早地尝尽了世态炎凉的凉薄人生。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少年时期开始,他热爱文学与音乐,热爱巴赫、贝多芬,以及后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热情褒扬的那位歌剧巨人瓦格纳。之后到莱比锡大学任教期间,偶然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然后便如获至宝,孜孜不倦地沉浸在这本书中,他觉得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仿佛为他量身定制的一般,字字戳心、句句肺腑,可以说叔本华的思想引领他踏入哲学的殿堂,这种思想的延续,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亦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并发扬广大。
1870年,德法开战,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每部成名的著作里,往往都有主人公投笔从戎、一身戎装的风采奕奕,那踏马远赴战场的勇气斗志是无与伦比的,那是一种熠熠生辉的精神品格,“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班超年轻时曾当过抄写文书的小吏。某天,伏案奋笔的他长叹道:“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班超提到的傅介子和张骞,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后因功封博望侯。傅介子主动请缨出使大宛,以一己之力杀死匈奴使者,后又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凭一夫之勇另立新军,受封义阳侯,颇有孤胆英雄之气魄。班超羡慕前人风范,希望立功异域,以博取功名。于是,主动请求出使西域。不负其此生抱负,三十一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封为定远侯。班超的投笔从戎自此传为千古佳话,绵延至今,“功名从古病难成,况作天西绝域行。纵有平陵同落落,其如卫候尚营营。杀妻吴起终遭逐,上疏鸿卿不免刑。定远独能逢圣主,千年万岁蔼嘉声。”汉武帝时期,南越尚未归顺,动乱不堪。朝廷在亟待收复南越的人才。而年轻的给事中终军主动自荐,他对汉武帝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终军请缨的典故自此而出,“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
“燕台一去客心惊,萧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尼采短暂的一生,带给后世的是精神的瑰宝,闪烁着旷古烁今的不朽思想。他崇尚“自我超越”或称为“掌控自我”,而这需要拥有伟大心智,尼采称之为“超人”,超人能挺身对抗他们所处的困境,无论面对着什么样的命运,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拥抱生命,谱写出一首壮美的人生之歌,“成为真正的自己”。他的思想以四个主要建议为核心。首先,“坦诚嫉妒心”,人们通常会觉得显露嫉妒心是羞耻的,因此总是设法隐藏这种天生的负面情绪,然而尼采认为那些被嫉妒的成功人士正是因为有着自身不具备却羡慕的品质才招人妒忌,而这应该成为人们心中真正奋斗的原动力,向着自己嫉妒并且向往的人生彼岸努力靠近。其次,“不要当基督徒”,尼采不满基督教鼓动人们隐藏嫉妒心,阻止人们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在基督徒的词典里,“无欲无求”变成了“高尚纯洁”,“软弱”变成了“善良”,“屈服于自己讨厌的人”变成了“顺从”,“没有能力报复”变成了“原谅宽恕”。第三,“绝不喝酒”,“欧洲文明中有两大毒品,基督教和酒精”,他拒绝酒精与抵触基督教是一样的原因,因为酒精麻痹痛苦,两者都建议让事情维持原样就好,使人们失去改善自己生活的意愿。几杯酒带来的转瞬即逝的满足感,致命地阻碍了我们应该踏出的那一步步努力,他坚信生命的意义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涅槃重生,而不是躺在舒适的摇篮里坐享其成,虚度此生。第四,“上帝已死”,抛弃宗教信仰后的精神缺口理想上应由文化填补,哲学、艺术、音乐、文学,让人文主义的熏陶用以指引人生。他呼吁变革,鼓励人们改变自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知上的每种成就、每次进步都是源于勇气,源于自我磨砺和自我净化。”这便是尼采的至理名言。
他自诩为太阳,还不如说他确实就是“太阳的后裔”,用其一生的思想光辉照耀着子孙后世,“找到俗世中丢失的自己,灵魂才有安歇处。”“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在这完美的日子,一切都正臻于成熟。不仅葡萄变成紫色,我的生命也蒙阳光垂青:我回顾往昔,我眺望未来,我从未在同一时刻见过如此丰富美好的事物。我没有白白葬送我的第四十四个年头。”“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在此种惨淡现实下,尽管有违我骄傲的天性,我也有义务降尊纡贵地向世人大声疾呼:听我说话!因为我是如此这般的一个人,不要将我与无足轻重之辈混为一谈!”诚然,如今的人们将尼采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有着聪慧哲思的巨人,如他所说“凡能吞吐我著作气息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孤高的气息,一种凛冽的气息。读者须禀赋恰合,否则易受风寒。冰山临近,孤独庞大无匹,光芒中的万物肃穆如许!人们如此自由地呼吸!感觉到自我之下的事物如此之多!哲学之一事,以我向来的理解与经历,即意味着自愿生活在冰雪之中、高山之巅,探寻存在之中的一切陌生与可疑、一切道德的禁地。长久徜徉禁地的经验教会我以洞若观火的目光去审视往圣先哲们那些被道德化与理想化了的心灵秘史,尽管事实与人们所期望的迥然不同。”
“尼采引领我们告别被世俗拖累的自己,从自己的灵魂深处出发,选择自己深层潜意识需要的东西,摆脱社会、他人、世俗、情感的束缚,让生命回归本原的色彩。”在那个不为众生所接受的年代,尼采不无遗憾地说出,“人们对我的视若无睹、听若不闻,是在彰显出本人伟大使命与渺小时代之间的不相称。”四十五岁后的尼采陷入了疯狂,跟最好的朋友瓦格纳闹僵以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唯一的妹妹照顾了他整整十年,在新世纪的一个爽朗清晨,他静悄悄的离开了人间。
时间的长河足以将渺小荡涤一空,而黎明之时的万丈光芒终将属于不凡的人,而往往在那个时代里,不凡的人却是孤独寂寞的,因此总有无数的悲剧将这些人抛向生命的终点,那个时代将之弃若敝屣,溘然长逝之际带走的是不朽的思想,然终有千秋万代将其铭记,梵高、叔本华、哥白尼、达芬奇、伏尔泰、贝多芬、安徒生、尼采……不胜枚举,他们将其一生的美好作品留给后世,却把孤独留给了自己。“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