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丨成为父母后,绝对不可错过的3部纪录片

2020年的清明节小长假有点特殊,很多家庭都选择在家里度过三天假期,我趁着久违的休息日闷头看了几部纪录片。
大家印象中的纪录片是什么样子的?高超的拍摄手法、发人深省的寓意,却略显无聊的剧情及尴尬的采访片段,脑中此刻是不是还浮现了一些历史纪录片?
这些刻板印象导致很多父母不喜欢看纪录片,上周五我写过一篇文章(如何培养孩子看纪录片),父母想熏陶孩子爱上看纪录片,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需要多看纪录片。所以在这个逻辑内,我认为爸爸妈妈们要找一些有意思、让人感兴趣的纪录片去观赏。
经过这三天假期的筛选对比,今天推荐几部适合父母看又非常有意思的纪录片,有趣到都能当影视剧看,题材与儿童教育或者孩子的人生成长相关(切合很多父母的刚需),讲述人剖析的点犀利又不枯燥,在剧荒的时候不如试试这几部纪录片,一定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人生第一次》
推荐理由:豆瓣9.2分高评国产纪录片,具有浓厚的中国生活气息。讲述了人生很多重大时间段的第一次,从婴儿呱呱坠地(生儿)、上学、长大、离家、恋爱、成家、为人父母、蹒跚漫步、垂垂老矣等等。
每集的片头都出现了具有国风的“皮影戏”,饰演了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贯穿了整部纪录片,让我们无论从哪一个画面都找到了深深的的共鸣。
这部纪录片的讲述人请来了很多实力派演员,他们为纪录片增加了新的亮点,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我国的纪录片。在涂松岩、王耀庆、高亚麟、韩童生、张钧甯等人声音下,我们感觉既熟悉又亲密。
比如在高亚麟(曾饰:夏东海)讲述“上学”这期故事时,我想到了小时候急着下学回家看《家有儿女》的心情。
第一期讲述的人生阶段是新生儿的诞生,但实则是让人走进医院去,实打实的告诉每一个人“妈妈生宝宝,真很疼很难”,很多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都会出现不同的状况,让本身就万分艰难的妊娠变得更危险。
第二期“上学”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孩子入园后的分离焦虑困扰全国很多家庭,有的孩子甚至会哭一个学期,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学会慢慢松开爸爸妈妈的手,开始走向独立。
“上学”篇我们不仅能看到小朋友哭得稀里哗啦的样子,还有很多非常天真、有趣的童言童语,回头看看我们的孩子,真是一模一样啊!
小朋友被问到最好的朋友是谁,脱口而出“曹66”,导演继续问他为什么跟她是最好的朋友?小朋友的回答让我为他们友情的纯粹感动,因为她是曹66,所以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但是这一幕还没有结束,导演去采访了曹66小朋友,你们猜猜曹66小朋友怎么说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不是真心要笑的,但是看纪录片也非常有趣?是不是?!(我就是下方弹幕中的一员~)
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就变成了家里的中流砥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完美的诠释了此时的人生处境。看完《人生第一次》后面几个故事,会让我们对这个时期的生活看得更加通透,活的更加明白。
前面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新生命降生之不易,回味我们童年的美好,被孩子们的童真都笑,越到后面越发让我们直视生活的现实与艰辛,到了成年连标题都如此的“骨干”。
如果你正处在“中年危机”或是因为疫情带来了“经济危机”,打开这部纪录片看一看,其实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人都在面临着差不多的难题,因为差不多的原因迷茫,为了差不多的目标努力打拼。
当我们无法切身去体验他人的人生,就可以通过纪录片去感受人生百态,当我们看的多了,就会活的愈加坦然,能够顺利的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以及成功的迈入人生的下一阶段。
这部纪录片在哔哩哔哩网站可以免费看,全集共12集,现在已经更新到第10集了,期待有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追下去!
看完后往下翻翻还能找到拍摄总导演(《人间世》的秦博)和各位分导演的留言,能让我们看到纪录片外更多的故事!
《他乡的童年》
推荐理由: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买学区房、报名课外班、把孩子送到国外,都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走访了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看完纪录片后让我们不禁思考:不鼓励竞争教育的芬兰,是如何做到人才辈出的?在我们印象中不太和平的以色列,是如何让10几岁的孩子能到把机器人玩转的?
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是如何利用网络云教育缩小教育的差距?我们的邻国日本,在集体意识浓厚的环境下是如何让孩子达到个人和团队的平衡?
影片从小孩的角度走入每个国家的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每个国家的教育方式。
但很多父母会想: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有必要去思考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问题吗?这样专业的事应该让专家们去思考吧!
首先,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来自这些专家的教育及照顾,学校的大部分老师只能保证在教育上惠及到每个人,可是现阶段能关注孩子个人发展情况并进行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只有父母能做到。
把握住孩子教育的大方针,对现在每一位爸爸妈妈来说,都至关重要。
其次,现在很多父母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大家都是如何选择让孩子去哪里留学的呢?是根据该学校的世界排名,还是根据国家实力?
个人认为既然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跟着周轶君导演的脚步,切实的观察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每个国家的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才不枉费孩子小小年纪就要成为“留学生”的艰辛。
最后,父母在学习如何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获得个人的成长,很多爸爸妈妈会在照顾孩子的同时治愈内心中来自童年的缺失,这点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
就像我们常说,只有当了父母后,才发觉自己真正长大了,开始变得更加有责任心、变得更加有担当。
《学校交换:阶级差异》
推荐理由:纪录片通过私立学校学生与公立学校学生的交换,让他们体验了对方的教育环境,令我们发现,英国作为教育大国依然存在着令国民有些“绝望”的因素。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是否要在孩子的教育上“重金出击”。
这部纪录片非常短,只有2集,我们可以看到私立学校的贵族式教育积极关注孩子/学生的本身,教育资源雄厚,四百个孩子拥有九百万英镑的教学预算,学校支持孩子的所有兴趣爱好。
私立学校的孩子自信、优秀、拥有更高的视野,同样的考试私立学校通过率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在私立学校还能认识到来自各行各业精英的孩子。
我们从英剧美剧中看到的小学或者中学生活貌似都是这样的,令我们心生向往,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猜猜是哪个学校的学生)
但这些场景和教育都来自私立学校,截止到去年,英国私立中学一年的留学费用在25~35万之间,而公立学校留学费用一年是在15~20万之间。
同时在英国更多中产阶级(或再往下走)选择的都是公立学校,纪录片中的公立学校拥有七百名学生五百万英镑的教学预算。
公立学校的学生刚开始进入私立学校生活的时候,肉眼可见的胆怯、害羞、紧张。镜头中我们能感受到来自公立学校学生的迷茫和无措,但私立学校中来自同年龄的孩子,已经想好了未来要走的路。
回过头看一看我们国家的现状,很多父母千辛万苦把孩子送到国外,大多数进入的都是公立学校,说的直白一些,我们内心更渴望孩子能够受到私立学校的教育,但是每年为孩子支付高达30万的教育费用对于我国很多中产家庭来说是有困难的。
这时候我们就要思考有必要在孩子中学时就送出国吗?以及国外的教育真的比国内的教育更胜一筹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早早的送孩子出国读书的意义又在哪里?
当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会发现,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学费,包括了老师的教书风格、是否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等问题,而英国的学生想获得更好的教育只能依靠家庭是否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
而在国内,绝大部分孩子认真学习,通过考试,就有机会考上重点高中。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出色的高考成绩也能让每个人公平的选择心仪的大学。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知道在英国教育中令人“绝望”的因素就是阶级差异,而国内的教育更加公平,无论家庭条件如何,能否改变未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都在个人手里。
第二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教育的闪光点,更加人性化的教育让我们做父母的心生向往。
但第三部纪录片《学校交换》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欧美国家教育最真实的一面。
看完三部纪录片后我们需要思考哪种教育最适合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最适合我们的家庭。
相信关于教育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快来评论区和我一起讨论你们现阶段的教育方式或理念,评论点赞数最多的用户会收到小编送出的礼品一份(活动时间截止到2020年4月12日)

90%的妈妈们正在看的好文↓

  1. 纪录片这么好,如何培养孩子爱上看纪录片?

2. 逛了6年宜家,这8件产品给孩子买完不后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