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滨:诗人应教会国民什么?
叶延滨:诗人应教会国民什么
作者:周碧华
编前:这是2008年9月的一个帖子,眨眼便是12年,其中的著名诗人雷抒雁、韩作荣和李小雨已仙逝。今天重发此帖,一是因为在微信时代,许多人未曾读过博客时代的此帖,二是因为叶延滨先生的观点对于当今诗坛仍有指导意义。
左起:诗刊社副主编李小雨、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雷抒雁、
主持人张新民、诗刊社主编叶延滨、人民文学原主编韩作荣
在第四届常德诗人节上,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叶延滨、韩作荣、李小雨向1200名诗歌爱好者讲述了对诗歌的理解,引起与会者的共鸣。现将他们的发言精华整理如下:
叶延滨:诗人应教会国民幻想、爱、创造
写自己喜爱的诗,读自己喜爱的诗,尊重你不喜欢的诗的作者,这是和谐社会里每个人应具备的心态。
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直到现在,诗歌史就是中国人的情感史,只要人不死,情不死,诗歌就不会死。
著名诗人叶延滨
诗坛并没有沉寂,相反更加繁荣。因为过去一本书就可以造就一个著名诗人,而现在,人人都有出诗集的权利,人人都有在网络空间里自吟自赏的权利。诗的创作群体更加多元化了。
诗人应做三件事:教会国民幻想、爱、创造。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不会幻想,而是沉浸在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中(如泛滥的宫廷题材的影视剧),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生气的。要用诗歌教会民众懂得爱,爱是浪漫的,有爱才会有生存的价值。要教会国民懂得创造,没有创造,国家就没有生命力。
雷抒雁:世界存在三种“自然”
世界存在三种自然状态,第一自然是真山真水,如张家界、漓江等;第二自然是假山假水,如长城,如大运河等文物古迹;第三自然是诗人创造的虚拟的自然,如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其实是不存在的,但激励着人们不停地寻找世外桃源。在不断的寻找中,人们的想像力得到发挥,寻找的过程就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诗人就应该让读者感到希望,享受美好。
韩作荣:诗的第一句是上帝给的
结构是诗的生命,结构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词语的血脉,情感的起伏。
许多诗人写诗时总是寻找“第一句”,第一句就是给全诗定调,但这第一句往往是上帝给的,是天意。以后的句子才是诗人自己创造的。
这就是感觉,没有感觉,诗是致命的。
你要看清黑夜里远处的东西,必须熄灭手中的灯。
附:诗人重逢常德诗人节
1992年7月,叶延滨先生主持《星星诗刊》常务工作时,举办影响全国的“泸州老窖杯”全国诗歌大赛,笔者领奖时与叶先生有幸一晤,重逢于常德已是十六年之后。
1991年4月8日,笔者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散文《开春》,这似乎是新中国成立后常德本土作者第一篇上该报的散文,系自然投稿,并不知编者是著名散文家石英先生,十七年之后,笔者在常德诗人节上,石英先生主动提及才知悉,可见此文对他印象很深。
1992年7月,在《星星诗刊》举办的“泸州老窖杯”全国诗歌大赛中,笔者有幸与李自国先生获得并列一等奖。16年之后两人意外重逢于常德诗人节。现在,李自国是全国知名诗人。
(摄影:潘敬林 王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