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之旅——20.巴勒斯坦
一早來到哭墻,卻被告知聖殿山今天不開放!改去巴勒斯坦!
時常聽說有人分不清楚巴勒斯坦(Palestine)和巴基斯坦(Pakistan)兩國的區別。簡單來說巴基斯坦是我們的友好鄰邦,靠近印度洋;而巴勒斯坦則在中東,介於死海與地中海之間。
巴勒斯坦(上)與巴基斯坦(下)國旗
巴勒斯坦(左)與巴基斯坦(右)國徽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在的這塊土地,歷史上有太多的稱呼。《聖經》管這裡叫迦南、以色列(與上帝搏鬥的人)和猶大王國。羅馬統治期間,這裡叫猶太行省。公元135年,在殘酷鎮壓猶太人大起義后,特地改用猶太敵人的稱呼:敘利亞巴勒斯坦。至於後來的阿拉伯文獻,繼續沿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稱呼。
3000年前掃羅王和大衛王統一后的以色列王國
而今天的猶太人是當年十二隻猶太部落分裂后,其中建立南方猶大王國的兩隻部落後代。另外十隻部落建立的北方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摧毀后,居民永遠的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至於今天的巴勒斯坦人,是原先信奉基督教的居民,在伊斯蘭教興起后改宗的後代。簡單來說,信奉猶太教變成了猶太人,講希伯來語;信奉伊斯蘭教的變成了阿拉伯人,講阿拉伯語。而事實上,無論是猶太教還是伊斯蘭教,希伯來語還是阿拉伯語,內容都是大同小異。
作為兄弟民族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非常令人痛心。但包括朝韓雙方這種骨肉相殘的事,只要有利益衝突,無論昨天、今天還是明天還會繼續發生,這是歷史規律誰都無法改變。
二戰之前的兩千年裡,猶太人散落在全世界,並沒有自己的國家。因此在歷史上,一直成為被屠殺的對象之一。機會出現在了一戰與二戰之間,越來越多的猶太人聚集在了以色列,並與原住民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了愈演愈烈的衝突。曾經下榻的大衛王飯店就在那個年代被激進的猶太復國份子炸毀過一個角。
1947年,英國人對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事件感到厭惡,把這個問題踢給了剛成立不久的聯合國。同年十一月,聯合國大會決議在此成立分屬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和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而耶路撒冷由於特殊的歷史地位,則處於國際託管之下。對這個結果,猶太人表示歡迎,而阿拉伯人對此表示拒絕并感到憤怒。
1947年聯合國的決議(藍色為以色列國,土黃色為巴勒斯坦國,兩國領土犬牙交錯)
1948年0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五國聯軍(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伊拉克)一致要把猶太人趕下大海,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掉,這便是第一次中東戰爭。在應許之地建立自己國家的夢想已有兩千年的猶太人,雖然人口總數只有65萬,但依然打敗了強大但心思各異的阿拉伯聯軍。同時把聯合國分給他們的土地由56%擴大到了77%。但約旦控制了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埃及控制了加沙地帶。這些地方組成了今天的巴勒斯坦國土。
經過五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國土越打越大,兵力越戰越勇。面對現實,埃及和約旦分別與以色列簽訂了和平條約,剩下的鄰居們依然仇視以色列,這就是今天中東的現狀。
巴勒斯坦國土一分為二,死海邊的約旦河西岸和地中海邊的加沙走廊。以色列人把約旦河西岸分成三個區域:以色列控制區、巴勒斯坦控制區、兩國共管區,邊界由長達七百多公里的軍事隔離墻組成。今天去的便是與耶路撒冷齊名的聖地伯利恆,以及希律王又一工程傑作——希律堡HERODIUM。
在第一次進城的大馬士革門外乘公交車去往伯利恆,再步行去往馬槽廣場。據《聖經》記載,當年聖母瑪利亞懷上耶穌之後,一路躲避希律王的追殺,最終逃至伯利恆期間躲在馬槽邊生下了耶穌。
耶穌誕生後的三個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成為國教,耶穌誕生地遂成為聖地。各種修道院和教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直到今天。
主誕教堂中伯利恆之星是否耶穌誕生之地還存在爭議,但1847年的銀星被盜和建於326年的教堂卻是毫無爭議。可惜今天來到教堂時,裡面正在維護保養,除了大量的遊客和腳手架,能看到的古跡少之又少。
六世紀的馬賽克地板,精美異常
聖喬治勇斗惡龍的雕像
金碧輝煌的教堂伴隨著腳手架
而低矮的教堂大門據說是十字軍時期防止敵人騎兵一下子沖入教堂而特地設計。不管出於什麼理由,有著“謙卑之門”的教堂大門如此之小世所罕見。
排隊進入地下室的馬槽禮拜堂,地上的十四角星代表著耶穌誕生之處。當年銀星被盜,導致三家宗教團體互相指責。如今所有區域都進行了分配,比如誕生地的十五個燈籠,分別由希臘正教徒(6個)、亞美尼亞人(5個)和天主教(4個)管理。
地下馬槽禮拜堂入口
14角銀星便是耶穌誕生之處
14角銀星特寫,為1847年被盜后的複製品
馬槽禮拜堂比想象的要大
來的遊客或信徒越來越多
待了十來分鐘,從清靜的後門離開
公元614年,波斯人在洗劫巴勒斯坦時,赫然發現馬槽禮拜堂里的東方三博士明顯穿著波斯的服裝而得以倖免。
出了教堂,繼續在附近溜達。傳說中聖母瑪利亞給耶穌哺乳時,一滴乳汁使這裡的紅色岩石變成了白色,乳汁教堂由此而來。
返回馬槽廣場時,很遠便聽到了震耳欲聾的音樂聲。而載歌載舞的巴勒斯坦俊男倩女們,讓我對阿拉伯人的形象再次有了新的認識。在酒紅沙漠下榻時,曾遇到一個黎巴嫩旅行團便是如此開放。而當年首都貝魯特號稱是中東的巴黎,此地阿拉伯人之西化可見一斑。
視頻:巴勒斯坦歌舞
伯利恆郵局,來了兩次都是閉門謝客
巴勒斯坦銀行,圖案正中央是聖殿山的岩石教堂
奧斯曼時代裝扮的小販
接著要去希律堡參觀,二位同伴嫌車費昂貴不願前往,只得自己一個人包車。建造于公元前23年的希律堡與之前去的馬薩達完全不同,馬薩達是在原有天險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修建的宮殿兼堡壘,而希律堡則是平地上憑空堆起來的火山狀宮殿兼堡壘。佔地達45英畝的建築在整個羅馬帝國排名第三,想見希律王更加喜歡這裡,最終在公元前4年去世后直接成為自己的墓地。
到了公元71年,希律堡與馬薩達遇到了同樣的下場——遭到羅馬人的洗劫,直接成為廢墟。馬薩達已是世界遺產,有理由相信希律堡在未來同樣會成為世界遺產,對此將拭目以待。
來到希律堡,買好門票直接被工作人員關進小黑屋——欣賞希律堡的紀錄片。片子拍的非常不錯,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把希律王和希律堡的歷史講述了一遍。
接著沿著火山狀的繞行山路一路爬向山頂,而火山口便是當年宮殿所在地。原有的四幢圓柱形建築只剩下斷壁殘垣,但依稀可見。沿著斜坡下到中心廣場,在現有的建築廢墟中參觀。廣場有標牌表明有通道可以去往宮殿內部,結果發現裡面深不可測。走進地道,時不時看到有岔路,要想全部走完,至少今天不現實。
希律堡俯瞰圖(來自維基百科)
希律堡衛星地圖
希律堡復原圖
宮殿、墓地、劇場
希律王之墓
地下通道轉了一圈,重新回到了廣場。接著又回到了火山口狀的宮殿墻壁,從這裡可以看到附近更多的遺址。包括遠處的建築遺址、劇場等......
火山狀的希律堡
希律堡主體建築
火山口狀的希律堡全貌
地下通道
希律堡模型
離開巴勒斯坦前,隔離墻不能不參觀。只見高聳的巴以隔離墻被各國藝術家充分利用,畫上了各種反戰的圖案。
高聳的瞭望塔,估計只有鳥兒才可以自由進出
這些反戰題材的圖案與陰森的水泥墻和瞭望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刻我深深體會到整個巴勒斯坦國,實際上就是一個大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