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生:忧危积心、事必躬亲忙一生,而他的成功离不开马皇后
朱元璋,由社会最底层的一名游方僧,最后登上一国的皇位,从起义军中的普通一兵,在反元的浴血奋战中群雄角逐,成为唯一的胜利者。在位31年,把一个破烂不堪、民不聊生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是与他一生的励精图治分不开的。朱元璋自己所表白的“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8个字,是他一生的客观写照。
在反元战争期间,他身先士卒,英勇善战,经常亲自带领军队冲锋陷阵。甚至连鄱阳湖与陈友谅的决战,明知敌我力量悬殊,为激励士卒,夺取战争的胜利,他同样亲自出征,赴汤蹈火,夺取大决战的胜利。
在建国以后,为了新朝的长治久安,他更加抖擞精神,用全部精力和时间,竭尽全力管理自己建立的朱家王朝。全国的大小政务,他都要亲自处理,为的是把事情办得更好,同时也为大权、小权统统独揽,防止旁落。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办公,批阅奏章、找人议事,一直忙到深更半夜。因为他认为,元朝灭亡的教训是“皇帝不能亲自处理政事”。
他工作之紧张和繁忙程度,仅仅举一例即可说明:
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这八天,官员们送上来的奏章共1660件,所报事情计3391件;平均每天要看或听(有时叫人念)奏章200多件,处理事情400多件。他身边的官员看他操劳过度,劝他节劳保重,他激动地说:“难道我生来就不懂安乐,而只喜劳又恶逸吗?在元朝时,天下不安定,民不聊生。那时,我饿了没有时间吃,困了没有时间睡,为了平定天下,带着你们打仗。现在,天下已经平定,国家已经安宁。这时,我就可以吃喝玩乐,高枕无忧了吗?自古以来,有一条常识:人勤国家兴,人懒国家衰。作为我,在今天怎么能只图安逸呢!”
朱元璋对于如何做人,如何为政,在一次教育皇太子朱标的谈话中,讲了以下几条他认为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一是仁。我认为,待人处事能仁,就不会简单粗暴;
二是明。对人对事,都必须要讲求明澈,不能偏听偏信。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奸佞之徒的迷惑;
三是勤。遇事只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身体力行,才不会使自己沉溺于贪图安逸,失却斗志;
四是断。凡事必须有主见,有决断。不能陷于人云亦云,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被议论和公文所牵制,工作才能有效率。
这四条的运用,其根本是取决于一个心字。我从做皇帝以来,专心致志,从不偷懒,处理一切事情惟恐办得不当,有负上天托付。天不亮我就开始工作,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到的。你能学我,照着我这样办,才能保得住大明的天下。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这样做的,但在晚年为保朱家王朝和独行君权,多疑枉杀了一大批功臣,则与上述原则背道而驰了。
朱元璋还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宫中,他下令特建一所建筑,取名“大本堂”,专门贮藏古今图书。从全国征调有学问的人来京,给皇子们轮班讲课,当皇子们的师傅。其中最著名的有宋濂、孔克仁等人。他要求师傅们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又要因材施教,培养栋梁之材。他认为:
“从古开基创业的君主,经历艰难,通达人情,明白世故,办事自然妥当。守成的君主,生长于富贵之中,锦衣肉食,如不注意学习与实习,办事就会出毛病。”
朱元璋所以会有这一套认识,和他好学的经历有关。朱元璋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痛感无文化的痛苦,有文化的重要,促使他自觉地抓紧一切机会学习文化,渴求知识。当他做游方僧归来之后,在皇觉寺便开始了文化的学习。投军后,随着地位的不断晋升,他的学习劲头也就越来越大。他重视知识,重视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凡攻下一城一地,他首先要查询有无有学识的人才。一旦听说有“大儒”、“老儒”,便千方百计,硬请强拉,迫使其入伙,真是达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
他经常与他们交谈、求教,甚至长夜深谈,说古论今,不断学习文化,积累知识。他身边一大批文人,如宋濂、刘基、朱升、陶安、杨宪等人,不断以儒家学说熏陶他。朱元璋不但从历史上接受了无数的政治经验,而且也经常舞笔弄墨,亲书一些文字,并显示出不低的天赋。
他经常抽空找文人论长说短。一次与陶安讨论学术,根据陶安的水平,朱元璋便信手为他写了一副对子相送:“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从中可见,其评说具有较高判断水平。
朱元璋不但能写手令、训谕,还能撰写碑文、写诗作赋。文字通顺、流畅,气质粗犷而豪放。他提倡简单明了,反对虚文、繁文。他说“朕厌听繁文”,规定“只许陈事实,不许用繁文。若有不遵规定的,必遭责问”。对于当时的文风改革,起到革新的作用。他自己作的口语化的白话诗,就别具情趣。如他所作的《菊花诗》,把菊花傲视风雪的性格表述无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朱元璋事业的成功,除了有他自己的艰辛奋斗外,他的贤内助马皇后的劝诫和帮助之功亦不可没。
朱元璋与马皇后,是一对情投意合的结发夫妻。马氏为鄣子兴的养女。马氏嫁与朱元璋,使起义军中一无名小卒,成了元帅的上门女婿,军中才尊称他为“朱公子”。这顿时身价百倍之力来自马氏,可谓夫以妻贵;到朱元璋当上皇帝,马氏册封为皇后,连名字都无考的岳父马公及岳母郑氏也追封为徐王和王夫人,这就叫妻以夫贵。马氏对朱元璋的帮助很大,朱元璋也很尊重马氏。
郭子兴性情暴躁,忌才护短,朱元璋受了他不少冤枉。有一次郭子兴关朱元璋的禁闭,不给茶饭。马氏便背着人,把刚出炉的炊饼揣在怀内,送给朱元璋充饥,结果把胸口都烫得红肿。在战争年代,因粮食缺乏,马氏总是让丈夫先吃饱,宁愿自己饿着。陈友谅带兵攻打集庆,兵临城下,许多官员在忙着埋藏金银准备逃跑时,马氏却拿出钱财犒劳前线将士,稳定军心,朱元璋遇事有记笔记以防忘事的习惯。马氏总是在朱元璋歇息后,细心整理丈夫的记事条,并在查问时立刻检出,省了朱元璋的许多精力。
朱元璋经常夸奖马氏的好处,说她是当代的长孙皇后,贤慧的马氏则语重心长地对朱元璋说:“我听说,夫妻和睦相处易,君臣和睦相处难。陛下不忘你我同贫贱,但愿也不要忘记大臣们也曾与你同艰难!”当朱元璋发急、震怒时,马氏总是进行多方宽慰和劝解,使朱元璋平静下来,把事情处理得更好,也救了一批开国功臣。
如参军郭景祥守和州时,有人报告他的儿子手持兵器要杀父亲。朱元璋听了就要逮杀其子。马氏规劝说:“景祥只生一子,父子不大可能有大矛盾,杀父的报告可能不实。如果不作核实,贸然杀人,岂不绝人之后?”朱元璋听了,派人一查,果然没有此事。
又如有人告发宋濂的孙子宋慎是胡惟庸的同伙,按照明律要株连宋濂死刑。马氏求情说:“老百姓为儿子请的老师,是受到家长的尊敬。宋濂是太子的老师,何况他早已告老回乡。孙子的事他一定不知道,请放过老先生吧!”朱元璋不答应。在吃晚饭时,马氏一不喝酒,二不吃菜。朱元璋问:“你身体不舒服吗?”马氏答:“非也。我在为宋先生做福事!”朱元璋也感动得放下筷子,并决定特赦宋濂。
再如吴兴巨富沈万三,为修建京师南京城献出家财,他为了讨好经常寻事勒索的军人,又忍痛出钱,主动犒劳军队。此事不但无功,反而触犯了朱元璋的自尊心,认为平民犒劳皇帝的军队,是目无王朝的越轨乱民。于是下令要杀。也是经马皇后多方劝解之后免死,改为充军云南。
总之,有马氏的精心辅佐,保证朱元璋一心扑在朝政上。因此,朱元璋不但心爱马氏,而且敬重马氏。当51岁的马氏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病死以后,伤心不已的朱元璋不再立后,以表终身怀念自己的结发贤妻之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