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懒”的对联,上联和下联一字不差,专家却说千古绝对
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春节到来之际,人们会提前把贴在门上的春联,换上新的对联”。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传统观念中使用对联的频率一直以来都是很高的,而且人们对于对联一直都有很深厚的情感。
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曾经留给了后人一幅十分著名的对联,这幅对联与其他的对联最大的特点在于所使用到的字,在上联和下联当中完全一致并没有任何差别,然而上联和下联既可以对仗工整,而且还留给了人们很深厚的意境。
徐渭出生于1521年,是明朝中期的著名文学家和军事家,后人尊称为徐渭为“青藤老人”。虽然在1940年之后,有三年时间凭借一身才华报销朝廷,但是由于明朝中后期的朝廷贪污腐败,而徐渭不愿同流合污,便隐居山林从事与艺术文学造诣。被后人称之为是“明朝时期的陶渊明居士”。
1543年,徐渭曾经做下一副对联,引无数人反复研读。徐渭这副对联上联为“好读书不好读书”,下联为“好读书不好读书”。乍一看给人感觉像是上下联,一模一样并且运用到的字词顺序也一样,但是仔细多读几遍之后,会发现上联和下联的读音完全不一样,所以传达出来的意思也完全不一致,这才衬托了中华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的含义。
关于这幅对联也有很多解释,其中被认可的一种说法是称:“小时候适合读书的时期内,如果孩子不愿意学习,那么等到年纪偏大了之后,孩子再想学习的话,很有可能就会被约束了”。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对于诗词当中的咬文嚼字精神都值得后人学习,就比如古诗中提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原本古诗中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然而作者认为,绿不仅瞬间可以提动整个诗词的生机感,而且也可以把诗词的意境变得更加灵动。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贾岛,有一次贾岛去朋友家拜访的时候,一直就在低头思索自己所作的诗句,诗句的原先版本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是后来贾岛又认为,主人公可以把门推开,用敲的话反而显得不是很生动,所以又觉得把诗词改为“僧推月下门”比较好,但是后来又有文学墨客的朋友建议加上敲,更有礼节性更符合农耕文化下的儒学思想观。所以最终版本才维持在最新版本中的敲字上。
然而后人们也根据贾岛对于字词中很多细节以及意境把握的认真态度,统称为“推敲”。“推敲”原本是一种精神,值得后人传承并发扬光大,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音,同义词的使用,总是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又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