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五大哲学思想,体悟道家智慧(下)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道德经》一书对“道”的阐释,老子的“无为”思想、运动与转化思想、老子的社会政治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纷杂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这套思想体系不仅对道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也深深影响到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处世原则、行为方式、思维角度、乃至价值取向。以下就分开来认识老子患想体系的各个方面。(接昨日文章)
第四,老子的社会政治学说。
《道徳经》一书虽然所说的大多数话都含有深奥的哲理,但是老子并不是一个板着脸孔讲理论的哲学家,他对现实还是充满关切的,在八十一章的哲理文字中,他时时不忘现实,针对社会、政治提出了自已一系列的看法,这些真知灼见虽然不多,并且散见在《道德经》各处,但是却给后代的人带来无穷的启迪。
很多主张都曾作为中国的治国方略而实际实施过,比如老子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为什么老子会做出这样的比喻?真正下过厨房烹调过小鱼的人都知適,烹调小鱼的关键在于不要频繁翻动,否则,烹调出来的鱼必然烂作一团,不可食用,治理大国又何尝不是这样,统治者总是朝令夕改,天天都在翻烙饼,天天都有新花样,国家肯定也会混乱不堪的。
老子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表示非常不满,他不元愤慨地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意思是说,自然通行的规律和法则是减少多余的部分来补充那些不足的部分,但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和法则却恰恰相反,是要剥夺本来资产匮乏的穷人来供奉给已经资产有余的富人,前面已经讲过,老子对遵循自然规律的“道”是多么向往和信服,那么面对着正好与天道相反的人类社会,可以想象老子是多么不满。这是一种违背宇宙运行规律的现象,然而却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由此可以理解到老子对人类悲观失望的心情,违背自然规律的事物必然会遭受惩罚。
为什么从古到今人们遭受了那么多的灾难变迁,反身自问,大部分不正是人们的贪婪、多欲造成的吗?社会不公平到了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巨大的混乱,而靠人类自身又难于解决·这大概是人类注定的进悲剧吧。
老子尽管对人类感到失望,但并没有放弃理想,那么他的理想是什么呢?老子曾经在《道徳经》全书快要结束的第八十章中动情地描述过:“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说,人口少的国家,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器械却没去使用,老百姓都重视自己的生命,不冒险向远处搬迁,虽然有车辆和船只,却没必要使用它们,虽然有武器,也没地方使用它们,老百姓也不用掌握太多的文化知识,只要采用古人结绳记事的方法就是够应对日常事务。
人们都有甘美的饮食,漂亮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看得见,连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互相听见但是人们彼此之问却不互相于扰,和平清谈地相处下去,直到老死也不来往。
这是一个美好的“桃花源”,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乌托邦,虽然这样理想的社会从未出现过,就是将来也很难实现,但是哲人的理想仍然值得我们尊敬,这样美好的社会仍然值得我们去追求,当然,现代的学者中也有不少人对老子的这种理想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历史的倒退,是消极没落的思想,但是我们可以静下来来想一想,我们现代人的优越感真的靠得住吗?我们今天是否就比老子描述的理想社会更幸福呢?恐怕这是个大大的疑问,我们只能说,以人的幸福与否来衡量社会的话,现代社会并不占什么优势,在任何时代,人是目的,工具永远是次要的,因此,我们还是对老子的理想社会保持一分敬畏更为怡当。
第五,老子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人生哲学充满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显示出一种洞察世事的通达和指导人生的智慧,因此历来为人所重视,可能是普通人从中汲取教益最多的一部分养料,而老子的很多精彩的人生见解和独特的处世感,再经过全民性的效仿和遵循,更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这些人生哲学指导者中国人的处世行为,到今天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老子强调要反对偏激,反对追求极致,一贯要求人们把行为、欲望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如果突破了这个范围便不会有好结果,他说:“甚爱必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意思是说,太爱某种事物一定会付出高额的代价,收藏积累过多的东西一定会导致严重的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时停止就不会出现危险,就可以久地生存下去,我们觉得这句话应该被每个人记下来作为座右铭,因为这确实击中了人类的要害,人类的大部分祸患正是来源于人心的不知足,贪婪的人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癌疾,而老子这段话恰好是为人类敲响的警钟。
在处世之道上,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保持柔弱谦卑,不争。柔弱谦卑的态度不会招致纷争,更何况老子一再强调“不争”、“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想要说服人们也采取他这种态度,他列举了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柔弱会胜过刚强,他举水的例子说,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了,平时也处在卑微的下处,可是水却能战胜万物,一切东西都无法阻止水的奔流,另一个理由是说正因为你不去主动地争夺,所以天下人都争不过你,因为你放弃的东西只是没有什么深远价值的功名利禄,但是你却得到了恬淡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纯真无暇的心境,所以天下人都没有你得到的多,老子的这些处世行学,深深影响了后世人们的行为,中国人讲究谦和、讲究退让、追求淡泊名利和与世无争的生活,很大程度上都是受老子影响的结果。
在老子的人生哲学中,还有一点为后世所隔目,这就是“功遂身退”的说法,激
流勇退,一旦取得了成功就不必恋栈,赶紧引退。这是饱含人生智慧的主张,这是因为物扱必反的原因,是万事万物运行必然遵循的自然规则,如果不能及时引退继续迷恋权位,必然会带来悲剧的结果。这样的事例在古代历史中真是不胜枚举,文仲、李斯、韩信功成身死就是典型的代表。
同时,也要看到,还是有相当一批人听从老子的“劝告”及时地功成身退,如范蠡、郭子仪等得以安享余生,因此人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自然就可以做到功成身退了。
我不是尚书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若想看懂《道德经》,就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道”。'道'的妙不可言两千年来倾倒天下苍生无数,各种注译版本上百种,浩浩荡荡的译者行列中包括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一代帝王;孔老夫子赞叹说:'老子其犹龙邪!'庄子更是钦服的五体投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鲁迅一言蔽之:“中国文化其根在道家,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