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颈椎病,用苓芍术甘汤特好使

I导读:从腹诊和方证辨证的角度解构经方,分享2则运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医案。(编辑/千诚)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案例二则

作者/王孔波

宋本《伤寒论》第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从古到今,这是一条颇有争议的条文,去桂、去芍、亦或二者都不应去,历代诸多伤寒名家各持己见。例如:陈修园认为应遵从原文,去桂;而胡希恕老师认为去桂当为去芍之误。

本人赞成原文的观点,附医案二则证明当出现条文所述症候群时,去桂是正确的。

原文中,仲师所述,为汗下误治伤津后,水气郁结,水遏阳郁的一组病理状态。在诸多症状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其辨证着眼点。陈修园认为:表邪挟饮,当治其饮,饮去则表自解,方后服法中有“小便利则愈”,可为饮去表解的佐证。

案一:

女,42岁,主诉:颈部僵硬疼痛伴胃脘部胀满疼痛半年余,加重1周。

一般情况:病人体形偏瘦,面色不华,营养状态较差,精神状态尚可,自诉近半年来颈肩部僵硬疼痛,活动不利,晨僵明显,容易疲劳,胸闷心慌,胃脘部胀满、隐痛,与进食无关,容易打嗝,大便稀溏,小便偏少,略怕冷,少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

查体:颈部肌肉僵硬,转动不利,无明显压痛点;腹部凹陷,腹力偏弱,胃脘部压痛,振水音明显。

方证分析:

大方向辨证,患者属脾虚失运,水饮内停。因水气郁结,致体表阳气不行,故出现一系列表证。

腹诊胃脘有明显振水音,为水停中脘之明证。水饮上逆,则恶心打嗝、胸闷心慌,水饮停于中焦,则胃脘胀闷疼痛,水饮下行,则大便溏薄;水饮困阻体表阳气,则少汗怕冷、项背僵直不舒。

治疗以健脾利水,调和营卫为原则。

予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7剂,处方:白芍15g,生姜15g,炙甘草10g,大枣15g,茯苓15g,白术15g。

次诊:服用前方后,颈部僵痛及胃脘不适等症状皆明显减轻,大便成形,小便量较服药前明显增加,其余诸症亦有不同程度减轻。再次腹诊:腹部凹陷,胃脘部轻微压痛,振水音已不明显。

前方不变,继予5剂,药后病人没有再复诊,料想已经痊愈。

案二:

女,72岁,主诉胃脘发凉、疼痛多年。

一般情况:体质瘦弱,精神状态良好,肌肉松弛,畏风少汗,即使夏天也不敢吹风,颈部常年僵硬酸痛,时有口干,但不敢喝水,饮水及进流质饮食都会导致胃脘胀满,常有疼痛,打嗝,不敢吃凉食,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色清量少,手足不温,腿脚经常抽筋。双脉沉弱,舌质淡,苔薄白微腻。

腹诊:腹肌菲薄,腹力弱,心下痞硬压痛,但无抵抗力,振水音明显。

方证分析:

①颈项僵直、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水饮内停,水气遏郁阳——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②胃脘停饮、不敢进食生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沉弱——脾胃虚寒——理中汤证;

③口干、腿抽筋——脾虚失运,津液不足——芍药甘草汤证;

④严重恶风——黄芪证(此药证胡老在讲课中多次强调)。

方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合理中汤加黄芪,5剂。处方:白芍15g,干姜15 g,大枣15g,炙甘草10g,茯苓15g,白术15g,党参15g,黄芪30g。

次诊:诸证皆减轻,尤其胃脘部自觉变得温暖、舒服,脉诊、舌诊、腹诊同前,前方不变继予7剂。

病人前后服药大约3周,颈部僵硬疼痛及胃脘部症状基本消除,畏风怕冷感明显好转,腿脚抽筋消失。

后注:

案一病人来本院就诊前,曾于外院消化科、脊柱科等专科就诊,并做了相关检查,结论是:慢性浅表性胃炎、颈椎退行性改变等。服用专科用药,疗效均不明显。其原因就在于西医的这种治疗忽视了人体的有机整体性,割裂了症状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观察力,能够从一堆看似不相关的症状中,找到其内在联系并将其作为遣方用药的依据,取得临床疗效。由此,我们也更加可以确定,很多需要从整体上解决的问题,如果单纯去解决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可能都是徒劳的。而整体性的辨证治疗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图片来自《宋柏衫·直击临床讲金匮》

中医书友会已取得相应授权。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