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橡皮筋/熊爱姣/人生10/20210610
一根橡皮筋
作者:熊爱姣;朗读:熊爱姣
1985年5月,我到孝感市中心医院临床进修学习,对于我们进入教师岗位不久的青年人,去医院学习是再好不过的机会。
我的前辈肖琼英老师,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要求特别严格,“逼”着我们去医院临床进修学习。要求我们每年必须到医院第一线工作至少三个月,了解临床护理工作新进展,增长见识,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临床经验。
肖老师是原武汉同济医学院外科护士长,上世纪60年代,为了支援孝感地区医院的护理工作,和丈夫陈震(耳鼻喉科专家),由武汉同济医学院一起来到孝感地区医院。负责医院护理管理和教学工作,肖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她为人正直,对人热情,业务精湛,善于管理。在孝感地区医院乃至整个孝感地区护理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经医院护理部的安排,我在小儿科进修。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我也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暗下决心,要在小儿科经受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小儿科的病房设置很有特色,墙壁上有动物图案、花朵、可爱的小朋友照片,漂亮的玩具图形等。病床比较小,四周有护栏,有活动门,方便患儿上下床。
儿科的病情特点,患儿年龄小,病情发展变化快,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处在生长阶段,用药剂量小,从几毫克到几毫升不等,药物种类繁多,不能有半点的差错。因不能或不便口服,大多都是静脉给药,即打点滴。
要想尽快适应儿科的工作,必须练就过硬的“扎头皮针”的本领。患儿的静脉很细,头皮静脉、手背静脉常常是进针的首选静脉。于是我的工作就是从扎头皮针开始的。
一般患儿的治疗用药大多在上午进行,早上8点接班,我们完成晨间护理后,接下来就是推着治疗车,放上输液瓶,在病房为患儿扎针。循环往复,忙个不停。早先输液的患儿要换药;有的患儿静脉输液才刚开始;不时还要接收新入院的患儿。就这样在病房一路小跑步,忙的时候连上厕所都顾不了,等做完输液再去解决个人的生理需要。
有一次,我给一个三岁女婴做静脉输液,我把患儿的药物带到床边,孩子大大的眼睛望着我,十分可爱。我对孩子说:“小朋友!能让阿姨看看你的手吗?”她把手伸出来,不哭也不闹,看上去很乖。我对孩子说:你真棒!看着孩子胖乎乎的小手,我选好手背静脉,做好局部消毒,扎针前鼓励孩子说:“阿姨慢慢给你扎针,不会很疼,你是最棒的!”在孩子的配合下,针头顺利地进入了血管,一针见血。我暗自庆幸今天的好运气。患儿的爸爸还夸了我的“好技术”。一切准备妥当后,我随手把口袋里一朵小红花挂在了孩子的胸前,算是对她的“奖励!”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患儿的爸爸告诉我,说他女儿扎针的手背肿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打漏了”?我赶紧走到患儿的身边,查看输液针头有没有堵塞,经检查回血正常,输液通畅。我顺便问了患儿的爸爸,有没有给孩子的手腕佩戴首饰或带皮筋?爸爸说:“没有。”
我放下手中的活,蹲在孩子的床边,仔细看了患儿的手背,握住患儿肉嘟嘟的小手,看到手腕部有深深的凹陷,我拉开孩子小手,把上衣袖口往上推,伸直她的手腕,发现在孩子右手腕的凹陷处,有一根很细的橡皮筋,我取出皮筋。对孩子的爸爸说:可能是这个皮筋影响了孩子手部的血液循环。
大约又过了半个小时,我再去看孩子,发现她的右手背恢复了正常,孩子的爸爸很感激,说我工作很仔细,帮助他解除了担忧。
这个事例印象深刻,至今记忆犹新。每当我给学生上课,讲到静脉输液这一章时,总会把这个例子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关心患者,多巡视病房,护理人员一个小小的举动,会给患者减轻痛苦,带来莫大的心理安慰。
我的恩师肖琼英老师于2014年2月去世,享年93岁,离开我们已经七周年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她的严格要求一直鞭策我诚实做人,扎实做事。怀念我的恩师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