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与钗

文:马于越 聂传安


  现在因有智能手机,学习的方式也多了起来。

  一班马于越同学常用手机听书。有一天,在她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时,突然一个细节让她一惊!

  这个细节与两个发饰有关。

簪与钗

  “薛宝钗最终与贾宝玉成婚,她的生命为何只落个'金簪雪里埋’?”(以这开篇,格调新奇)

  我听着收音机中的嘶哑评书,闭上了眼睛。(听书,进入书)

  “大家都明白,'钗’与'簪’都是古时女孩子的头饰,那么其二者有何不同呢?”(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我对古时的东西提不起兴趣,只是关心着人物最终命运,半听半不听。(其实人物的命运有时恰好由那些东西在暗示)

  “'钗’是两股,而'簪’呢,是一股。一个是一对儿,一个是孤身一人。你说她薛宝钗本想落个幸福美满的结局,到头来终究是'孤单寂寞冷’啊!”(这个解释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

  我一细想,忙惊出一身冷汗来。来不及按下暂停键,便去摸身旁的唐诗,翻到最近在背的《长恨歌》。(又绕到唐诗上来。正如曾经所说:开头千变万化,最后都归于一)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注释中明明白白地写着:玉搔头——玉簪子。(对,还有“蜻蜓飞上玉搔头”)

  簪,一股。(让人心一紧)

  往后注释又道:“这两句写杨玉环的花钿、翠翘、金雀、玉搔头都丢在地上无人收拾。”(让人想想都生怜)

  杨贵妃被丢在地上无人收拾。(对,首饰与人同)

  唐玄宗那么宠爱杨贵妃,最终却因“六军不发”对自己生命有威胁时,他不得不痛心舍去。(估计当时玄宗做了无数权衡)

  贵妃在真实的生命中,玉簪落了地。(此处强调“真实的生命”)

  我总觉得故事并未结束,我再接着向后读,我未背诵到的内容。(此诗长,背起来并非一天两天)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关键词“钗”)

  刚读到时还有些不可相信,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情节竟自然而然地在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终于与收音机里的评书联系起来)

  前句在梦中的杨玉环,急急忙忙半披着头发,与唐玄宗相见,但还未回忆够,人便已去,只能将旧时的、寄予了深情的物品寄出罢了。(此处强调“梦中”)

  钗,两股。(现实,一;梦中,二)

  贵妃在虚幻的梦中,金钗有了情。(这是被无数人忽视的细节,却因于越同学的细心被捕捉到。这里也体现出白居易的用心)

  收音机中的评书已经播到了尾声,只听见评者缓缓:“贾宝玉悬崖撒手出了家,薛宝钗独守闺房动了情……”(两股的钗,却似一)

  《红楼梦》中的两个人还相继活在世上,而杨贵妃只是在梦中与唐玄宗相见,在天上流泪。(现实中的钗,梦中的钗,都是泪的主人)

  作者注:评书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角度新颖,可听。

  没事时养成听书的习惯,真好!

  听书时,能将所听内容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真好!

  二者能结合起来,必须要有一个结合点。从于越文章可知,她从刘心武的说《红楼》突然想到《长恨歌》,关键是因为“簪”与“钗”!

  二物虽都为发饰,却有一股与两股之别,暗含着孤单与合美之意。于越因此而再看杨玉环与薛宝钗,才发现幸福是那么的难:玉环身死只能梦里有“钗”,宝钗宝玉虽存,却也只能是人间之“簪”!

  一个小女孩能读出如此深重的慨叹,让人动容!

  看到最后一行的“注”,我们知道:智能手机还可以做很多有益于我们的事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