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方,化尽夏季湿热!汗多、乏力、胀肚,这些毛病,帮你看清、弄懂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盛夏到了,很多人都说难受。
出汗,难受。乏力、不爱动,难受。吃不下饭、消化不良,难受。
那好,今天这篇文说,我就给你聊聊,夏天难受这个事儿。
我给你说个案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男子,当时是35岁。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感觉胃胀,肚子胀,十分难受。另外,他特别爱出汗,一动弹就出汗,走在外头,别人没怎么样,他却大汗淋漓。
这个人本是在户外从事体力劳动的。眼下这个状态,让他十分难受,所以就医求治。
刻诊,见患者脉缓,苔腻而干,面色淡黄。细问得知,口不渴。另外就是,有了胀肚冒汗这个毛病以来,他感觉到乏力感甚于从前。
怎么办?当时为他看病的,是范仲明,乃当时的浙江杏林前辈。
范师揣度片刻以后,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太子参、黄芪、玉竹、黄精各30克,党参、麦冬、石斛各20克,白术、藿香、佩兰各10克,女贞子、墨旱莲各12克。
结果,患者用药4剂以后,诸证悉平。腹胀、出汗、乏力之感完全消失。
这张医案,出自14年前的《浙江中医杂志》里头。这是范师治疗夏季湿热的典型案例之一。
这里头有什么奥秘呢?我来帮你分析。
首先,这个人是在室外工作的。
室外工作,夏季就必然遭遇酷暑,就必然要多流汗。
汗,适当流一些,是正常的。但是流汗过多,就容易形成一个局面,叫做气阴两伤。
因为汗这个东西,源于津液。津液,是可以载气的。流汗过多,津液流失就过多,于是气随津泄,这就形成了阴津亏少、气也亏少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气阴两虚。
这样的人,往往脉虚,虚细,或者虚数,总之是虚的,同时可能口干、舌面干、体倦、懒言。尤其是患者的汗,根本停不下来,明显比别人流得多,身体乏力感十分明显。
经常在户外劳动,或者在户外运动的人,容易如此。
医案里这个患者,苔干、乏力、汗流不止,又长期在户外高温下工作。可见,他必然有流汗过多、气阴两伤的问题。
当然,问题还没完。气阴两虚,意味着患者正气虚弱。正气虚弱,人就容易感受夏季的湿热之邪。外湿引动内湿,于是患者湿困中焦,形成了腹胀、胃脘痞闷的现象。
可以说,患者是气阴两虚在前,感受湿热在后。外湿引动内湿,其前提是患者正气受损,正虚则邪恋。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补气阴,改善气阴两虚的局面,以此为主,同时芳香化湿,醒脾畅中。
我们看看当时范师开的方子——
太子参、黄芪、玉竹、黄精各30克,党参、麦冬、石斛各20克,白术、藿香、佩兰各10克,女贞子、墨旱莲各12克。
这里头,太子参、黄芪、黄精、党参、白术用于健脾益气。太子参和黄精,兼能滋阴。白术,兼能去脾湿。玉竹、麦冬、石斛、女贞子、墨旱莲用于滋阴。气阴双补这个事儿,在这里基本完成了。
藿香、佩兰用于芳香化浊,行气醒脾,配白术燥湿,可以有效改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的现象。其中的佩兰,是化解暑湿的要药,单味药服用即可。
这就是基本意图。总体看,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我个人感觉,这张验案里反映出的问题,是很有代表性的。
首先,夏季湿热之气较重。人在户外,容易大量流汗。
汗流失过多,就容易气阴两伤。与此同时,患者难受,还容易大量摄入冷饮、瓜果。这就可能在气阴两伤的同时,令湿气困阻中焦。外湿引动内湿,合而为患,患者就容易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胃中不适。这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于很多人身上都有体现。
面对这个状态,范师所拟的方子,是恰到好处的,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当然,我们不能说,夏天出汗多了,身体不爱动弹了,一定就是气阴两伤。气阴两伤的人,脉虚,苔干,分外乏力、流汗不止、口渴气短、懒言心烦。这个证,可不是谁都随随便便就能体会的。你是不是气阴两伤,必须要去看中医,由中医师结合舌脉来确定。但是不瞒你说,文老师前些年醉心于户外运动,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就出现气阴两伤的局面。那个难受劲儿啊,别提了。我希望你永远都体会不到。
总而言之,通过这篇文说,我希望你能理解,夏季人们容易出现的的一个问题:气阴两伤、外受湿热、湿困中焦。说夏天难受,最难受的,可能莫过于此。文中方药,留给你做个参考。专业人士,你仔细品鉴,将来好帮助更多人。非专业读者,我建议你也将其保留。如果有机会,有需要,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当然,我也要劝你一句:夏天即便出了再多汗,再口渴难耐,也不要当风直吹,更不要一次性地猛喝凉水冷饮。这样做,都是容易感受湿邪,令中焦脾胃受困的。越是伤津耗气的时候,人越容易为湿邪所伤,而且伤了以后还不容易好。这个事儿我们必须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