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系列第14篇:舌形、舌苔的科学内涵及反映的身体疾病信息
舌诊是除了脉诊以外的重要诊断方式之一,诊断方法简单、快速有效。
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人体的指挥系统,经络如同身体中的河流,将五脏六腑连接起来让人体的脏腑产生关系和联系,从而实现了人体整体的生态平衡和相互作用。从人体的经络图中可以看到,人体肾脏、肝脏和脾脏均通过肾经、肝经、脾经与人体的舌头相连。按照局部可以反馈全局的中医系统理论,通过观察舌头形体、色泽和润燥等元素,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情况。
人体的每一个局部均是人体宏观状况的微观呈现。人体的气血运行模式左边主升,右边主降。如果把舌头当做一个整体,也可以按照五行的原则根据其“地理”位置看出脏腑的盛衰情况。舌头的根部现象反应肾气的盛衰情况,左边呈现出来的现象反应的是肝系统健康状况,舌尖反应的是心系统的健康状况,右侧反应的是肺系统的健康状况,中央则反应出脾胃系统的健康状况。
人体的舌头依赖人体血液和津液的滋养,依靠阳气的调动输送上承到舌头上来。人体津液和血液的整体状况会通过舌相体现出来,阳气调动输布是否有力,也会通过舌象间接体现出来。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舌头受人体下部的津液“蒸腾”和滋养,人体血液和津液的质量直接反应了人体的健康水平,血液和津液对舌头的滋养间接地反应了人体的健康水平。舌苔可以理解为人体中肠胃之气“蒸腾”到舌头上的表现。如果人体肠胃消化状态良好,则食物会被“磨碎”成非常细小的精微物质,“均匀的平铺”在舌头之上,如果肠胃功能虚弱,则食物不能被“磨碎”成细小的精微颗粒,甚至食物的本来颜色也会呈现在舌头上,这种情况通常是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的体现。长期以往,人体的身体就会逐渐虚弱。
正常舌象特征可概括为六个字:“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和人体高矮胖瘦相匹配,比例协调),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舌诊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对人体的身体状况和脏腑情况进行诊断,分别是舌形、舌苔、舌色、舌质和舌态。
1. 舌形。
人体正常的舌形适中而扁平,和身体高矮胖瘦呈等比例。正常的舌体运动自如,柔软灵活,颜色淡红而鲜明润泽,不胖不瘦,不老不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如果舌形明显偏大、偏胖,则可以理解为身体内水分水湿偏多。舌头长期受血液滋养,而血液中较多的水分滋养“浸泡”舌头导致舌形变大。人体中水液代谢主要由脾系统和肾系统来主管。简单来说,脾负责把人体中水分“引导分流”进入血液,而肾负责过滤净化血液同时把血液中的废水排出到体外,并且负责从下向上对人体的水液进行蒸腾。如果脾功能开始虚弱不足了,对身体内水分的引导就会失常削弱,进入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就会导致身体内异常积水。肾负责蒸腾、调度人体中的水液,并负责将多余的水排出去,如果肾功能也开始虚弱不足了,人体对水液的蒸腾作用会下降,同时将废水排出体外的能力也会下降,身体内就会逐渐积攒出多余的水分来。在舌形上就会体现出舌形整体变大、变胖,这种舌形,总体体现出了身体内脾肾虚弱、调动运化水的能力不足,以脾肾阳虚为典型特点。治疗上应该以健脾强肾和利水为主要思路。这种舌形经常以肥胖患者居多。
如果舌形明显偏小、偏瘦,则可以理解为身体内积蓄的水分相对偏少。人体内的水分是人体血液、肌肉、脏腑、骨骼等几乎所有组织的最终载体,身体内水分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且水分要按照人体五脏六腑的运行规律在运动中实现代谢平衡。水分的摄入和排出也要形成平衡,如果摄入的多,排出的少,则人体内很容易积攒污水;相反,如果摄入的少,排出的多,则人体内会出现水分不足。当身体内的整体蓄水能力下降时,身体就会变得“干燥”起来,人体的平衡和调节能力就会削减变弱,身体就会出现以“阴虚”为典型的表现特征。舌头是人体宏观生态系统的微观体现,如果身体津血亏虚,舌头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津液的滋养;或者说,血液和津液中的水分严重匮乏。长期以往,舌头就会逐渐变瘦、变小。这种舌形,应该以养血润燥、并且改善肝脾功能,增加身体的蓄水能力为主要治疗思路。
“舌为心之窍”。按照五行分布于舌头上的“地理位置”,舌尖显示了心系统的健康状况。通常,舌形如果偏瘦、偏小,而且在舌尖部位出现明显的“三角形状”,舌尖出现“特别尖”的形状时,通常反映了心血亏虚不能滋养舌头。心在五脏中主管“神明”,人体抽象层面的“神明”经常和“气血”共生共存。如果思虑、忧虑过多,就会导致人体的津血被大量燃烧和消耗,津血不能有效滋养舌尖就会出现舌尖变红,舌尖出现明显的“锐角三角形”。这种舌象常见于心力交瘁、心情长期抑郁、甚至抑郁症患者。
如果舌象呈“长条”状,则反映了肝血亏虚的体质。人体的肝在五行中主管生发之气,正常的生发之气应该柔和而舒缓。如同树木生长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可以把肝血类比为树木生长所需要的雨露,如果肝血不足,人体的生发之气很容易亢奋而导致化火化燥,人体在情志上就会出现焦虑、急躁等状况。舌头是人体整体的局部反映,如果肝血滋养不足,肝阳化火上浮很容易导致舌头“拉长”。
2. 舌苔。
舌苔是人体肠胃中的津液“蒸腾”到舌头上的体现。如果人体消化状况良好,肠胃中的津液不湿不燥,人体脾肾的蒸腾之气充足,食物被消化“粉碎”成很细的精微物质,则舌苔会呈淡白色,薄薄的平铺在舌面。通常中医的观点是:薄白苔是胃气充足的体现。
(1) 如果舌苔明显不足或者变少,体现了人体津液化生不足,不足以上承到舌头上的表现。舌头上无苔或者少苔是人体阴阳二气皆衰的体现,一方面反映了人体对水液的代谢和存留作用失常,出现了典型的阴血阴津液匮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阳气输布蒸腾不足。这种舌象常见于老年体衰者,长期慢性病患者或者经过化疗治疗后的肿瘤患者。
(2) 如果舌苔过厚、过腻,则体现了痰饮、水湿过多的滞留在了体内。根源是肝脾肾阳虚运化、疏导不利导致的后果。如果舌苔厚腻,颜色是纯白色,则反映身体内以单纯的阳虚为典型特征,水湿代谢不利以虚寒为主。如果舌苔厚腻又夹杂黄色,则反映了水湿在体内积蓄已经化热形成浊气。颜色越深,反映了身体积热积湿越严重。
(3) 舌苔的润和燥可反应津液和虚实的变化。如果舌面润泽,干湿适中为正常舌苔。如果舌苔湿而滑利,则称作为滑苔,反映了人体内主寒主湿,或阳虚水饮内停的状况。若舌面很干枯,看上去几乎无津液,则反映了内热伤津、阴液亏耗,或气不化津的状况。
(4) 正常的舌苔在舌面上呈均匀状分布。如果舌苔在舌面上分布不均,舌苔偏布于舌面的前、后、左、右某一局部,称为偏苔。观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判断病变的所在。带有疾病信号的舌苔偏见于舌,根据五行原理分布位置,则反映出对应的脏腑可能存有疾病。如果某个位置舌苔呈“剥脱”状,则反映出该位置对应的脏腑存在较严重的气津两亏。
(5) 舌苔薄厚、多少的变化,也是正邪进退的反映。舌苔由少变多、由薄复厚,一般说明邪气加重,病情在加重;舌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说明正气渐复,病情在小退。如果舌苔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的体现。
(6) 舌苔的真假:由于人经常饮食和喝水,所以舌苔很容易被染色。舌苔紧贴舌面,不易刮去,好像从舌体上长出来的,可理解为是实际的真苔和有根之苔。如果舌苔浮涂在舌面,可以轻轻刮去,可理解为假苔,又称为无根苔。如果舌面上浮了一层厚苔,望似无根,而其下部生出一层新苔,通常是疾病趋愈的征象。在辨别假苔时需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清晨舌苔布满,饮食后苔即退去,若退后苔少或无苔,则表明胃气虚弱不足;第二,有苔有色,可以轻轻刮去,可以理解病情刚发生,不太严重;第三,厚苔一片而无根,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原有胃气,其后胃气虚乏,不能蒸腾胃液所导致。经常是由于过服寒凉药损伤阳气,或过服热药损伤阴液所致。
(7) 舌苔呈白色一般表示为寒证。上面提到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可能得了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常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白滑而腐,是肠胃虚寒,又积蓄了未消化的腐败物质。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阴阳皆不足。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的危险状态。
(8) 黄色舌苔反映了身体内积蓄了热邪。舌苔薄黄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舌苔呈灰色,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所致,或痰饮内停导致。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症。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比较严重。苔黑而干燥,为内热严重损伤津液导致。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黑色舌苔常见于年龄较大,阳虚血亏的严重慢性病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者化疗会严重损伤人体的血液,也会导致黑色舌苔。
(9) 舌头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的气阴亏损之症。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在逐渐好转。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