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被“剩下”,并不仅仅是“没有遇到对的人”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这个简单又朴素的愿望,却成为很多大龄剩男剩女可遇不可求的奢望。
前几天,小编在长辈们再三要求下,为自家35岁的表妹静茹做媒,一番折腾下来,挫败感满满,静茹一直强调“没有遇到对的人”,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感觉,是以下几个原因,让她高不成低不就。

01
见过一次面,就再也不联系了。
谈恋爱,“谈”是第一步。一回生,二回熟,深入地“谈”了几次之后,才会对一个人有全面的了解。
都说“一个人的谈话中,蕴藏着他走过的路,看过的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言谈之间,总能引经据典,又能应时应景,让人如沐春风;见多识广的人,阅历丰富,眼界开阔,总能由此及彼,描述一个广阔的世界。
反之,一个不读书,不善于观察的人,说来说去,都是生活的琐事工作中的见闻,但因为对生活的热爱,也总能找到发现细微之处的美。
当然,也有的人,其实什么都不会,就是擅长擅长夸夸其谈,头一次听说,还会觉得很是新奇,多听了几次,也就能识破了。
表妹静茹在大家的“逼迫”下,在短短的假期里,参加了两次相亲。头一次是个年龄相仿的离异男人,他没有孩子,职业是个羽毛球教练。长相、谈吐和工作经历都很好,对表妹也有“一见钟情”之感,两人相互加为好友,可回去之后,表妹就把对方拉黑了,理由是“还没有真正准备好和一个离过婚的男人谈恋爱。”
第二次,是个比她年龄小三岁的男人,对方是个自由职业者,在建筑工地当包工头,长相英俊,就是皮肤有点黑,说话也很是爽朗,给人感觉也不错。表妹当时没说什么,安安静静地喝茶、吃饭。但同样,回到家中,她就把对方“加为好友”的申请拒绝了。
那个男人对静茹很是满意,因为联系不上,就一再找我这个“介绍人”,让我再次帮他把静茹约出去吃个饭。可静茹给出的答案是“要去你去,我是不会再去。”一句话,堵得的我简直要和她大吵一架了。

02
“没感觉”,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
静茹两次面对面相亲,就这样“见光死”,让我备受打击,后来,静茹说只看照片,有感觉才去见面,更是让我无言以对。
也许,在静茹的心中,一直都有一见钟情的心结吧。
可光是看照片,就能看出不一样的“感觉”来吗?
我们常说“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就像《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就是随着一串笑声而来的。一个人说话的声调和语气,就是他性情的真实写照。有的人一开口,就以其充满磁性的嗓音让人陶醉了;有的人则是一开口,就让人感觉到局促不安,恨不得快快逃离。
可见,光是凭着照片就断定对一个人“有感觉”或者“没感觉”,实在有点武断。而如果视频连线,两个全面陌生的人,对着镜头除了无处安放的尴尬,还能有什么呢?
想要留下好印象,估计双方都很难做到。

03
死扣“细节”,而忽略了把握大方向。
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爱情,要走在一起,共度余生,最重要的是看对方是否在总体上与自己合拍、同频。
至于一些细枝末节的毛病和问题,就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了。
可在静茹的眼中,一提起“谈恋爱”,就开启了“全面盘查、高度戒严”的状态。比如,对待那个离异男人,她的第一个重点疑问就是“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还会离婚?肯定是人品有问题吧。”
先入为主的偏见,让她在与对方见面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表露出对这个问题的关切,而男方不想让气氛尴尬,于是每每涉及到这个问题了,就巧妙的掩盖过去。这样一来,静茹就更加确定了“他人品有问题”的想法。
而对于那个比她小三岁的男人,静茹则看不惯他衣着不修边幅,说话大大咧咧。一看就是一副“不成熟”的模样。
但实际上,离异的男人是因为妻子出轨,而那个小她三岁的男人,则是性格开朗,在人际交往中,属于待人大方、不拘小节的那一种。
其实,如果静茹能够冷静下来,她就会发现,自己这不就是吹毛求疵吗?

两个人的交往,如果从一开始,就都带着放大镜,以一种“找茬”的心理来对待,就会一味放大对方身上的缺点,往后的每一次交流都会有意无意地强化这个缺点,哪里还能“谈得来”呢?
那些被“剩下”的大龄青年,除了感慨“真爱难寻”之外,是不是也要找找自己的原因呢?适当地降低要求,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或许,就没有那么多挑剔了吧。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