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先飞”有讲究——走出学习观念的误区(5)
学习是一门科学。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行为中,存在很多不科学、效率不高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源于对传统认识的误读,或是由不科学的学习观念引导形成的。
分类解析如下:
(接续上篇)
五、“笨鸟先飞”,争取课堂上的“主动”
“笨鸟先飞”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劝学俗语。
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此理解有误,“中毒”颇深。
持“笨鸟先飞”观念的学生,主张超越学校进度、比别人“早”学 —— 通过提前学习课堂上才学的东西,待教师教到这部分知识时,因为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就“省心”、“轻松”、“表现得好”了。
若这种提前的自学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并无害处。可能有助于学生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去解决那些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课堂上重点去听、去思考那些书上没有讲到的东西。这也是老师们一直倡导和赞赏的预习、自学自研过程。
问题是,很多学生的“提前自学”并非如此,而是采取上课外“预习”班、请家教辅导的办法。用提前“看来”、“听来”的结果替代对能力形成来说至关重要的独立学习,久而久之,必要的学习能力再也不能形成,结果就是——“笨鸟先飞,越飞越笨”。
持这种错误观念的家长,出钱给孩子报班、请家教为孩子“补课”,“争取课堂里的主动”,提前学一部分新课,以便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班里“领跑”。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的确“赢得了主动(短时间内分数上去了)”,其实贻害无穷。因为预习班收了学费,老师“总得付出些劳动”,不敢让学生在班上用大段时间自学,加之培训机构追求“口碑”和“成绩”,比如“**学生通过上预习班,开学考试取得了高分”等。
于是,就用老师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考,把本应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知识,老师一条条归纳好,学生只消记住、套用就好了,最终学生其实只是用单一的记忆进行了“预习”,而非分析、归纳、整理等需要动脑筋的手段;甚至连同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策略,也都由老师分析透彻、并带领学生练熟。须知,一类题目,只能提供一次、一类思维训练机会,这样做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展。
另外,通过请家教等,暗示孩子把自己看成“笨鸟”,看“扁”了自己,怎么还会有学好的信心?
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
“替孩子着想、怕孩子累着”,其实是一种不良的传统观念。
把这些观念用在管理孩子的学业发展方面,出钱请人替代孩子学习和思考,结局是剥夺了孩子独立学习的机会,限制了他学习能力的发展。
笨鸟先飞,得掌握飞的“诀窍”。
(未完待续)
请读者诸君尊重原创勿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