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小霸王”,出门秒变“受气包”,到底是因为啥?

“那天我下班回来,看见5岁的孩子正在吼他姥姥,说话一点儿没礼貌,我生气地批评他不能这样跟长辈说话,要求他道歉,可他就是不听。姥姥在一边不停地安慰我别跟孩子一般见识。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家里上演了。

可是,孩子在外面表现得很乖,有时候还很畏缩,根本看不出来在家里这么蛮横啊。”

一位妈妈跟我说,还问我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孩子别这么“两面派”。

为什么会用“两面派”来形容孩子?

首先,什么是“两面派”?

一般是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

它还指表里不一、有目的、有企图故意做对方不喜欢的事的人;暗示所搞的种种行动与公开的面目是不相容或者相抵触,有时还表示背叛行为。

总之,它是一个不那么友好的词语;用它来形容一个5岁的孩子,更不友善。

为什么大人会如此形容自己的孩子呢?

因为在她们看来,孩子应该从小乖巧、听话,讲礼貌、懂社交;否则,类似上面描述的行为表现就是不好的、不对的。

当孩子不符合自己的育儿标准,稍稍偏离自己的育儿轨道,就需要引起极度重视,需要纠正错误。

稻盛和夫在他的自传里曾说过,他小时候也是一个“窝里横”的爱哭孩子。

他特别爱跟妈妈撒娇,要是妈妈忙不过来把他甩在一边,他就会嚎啕大哭;倘若妈妈不过来哄他,他就会越闹越凶,甚至两脚乱蹬,踢破隔扇,妈妈不得不动怒。

可是,一旦走出家门,他就特别胆小。

在上小学的第一天,要一直能看到妈妈才坐得住,心里觉得安全;到第三天,妈妈一回家,他就跟在妈妈后面跑回去。

我们说任何人在相对陌生的环境里,都需要适应的过程,孩子更是如此。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越安全的环境越没有恐慌,越容易无拘无束、显露本性。

孩子为什么会“窝里横”?

孩子在家是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在外是温顺怯懦的“小绵羊”,这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1.孩子在家无法无天,因为大人给的不是他们想要的。

有的妈妈经常抱怨说:“每次孩子在我面前不乖,家里人都说是我惯的。除了我,孩子在谁面前都是天使,我在家他就各种闹腾了。”这说明大人与孩子的边界太近,让孩子不舒服了。

还有让很多父母头疼的吃饭问题,大人们追在后面喂,孩子就是很难张口,如果这个时候继续喂,有的孩子会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甚至打翻饭碗。

当大人给孩子的爱超过他们的需求时,孩子会采取各种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放学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进自己的小屋里,如果父母强行沟通,孩子就会表示反感与拒绝。

其实,他们不是对父母的厌弃,而是需要有自己独立、自由的成长空间。

当孩子对你们之间的距离不满,同时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改变现状时,他们可能就会表现出对父母的攻击。

总之,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渐渐有了“自我”的意识,当孩子成长起来之后,大人缺乏边界感,给的爱太多、距离太近,会让孩子透不过气来。

2.孩子在外温顺怯懦,因为不懂社交技巧。

小时候,孩子被大人教导要懂礼貌时,听到最多的话是:团结同学,尊敬师长。

在学校孩子们从小知道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打招呼,甚至会敬礼,但面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时,又是另外一种状态。

很少有大人教导孩子要对妈妈礼貌一点,或者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礼貌一点。

在大多数人看来,越是最亲近的人,越不需要交往技巧。

人际关系是一个从内向外辐射的系统,依次是夫妻关系、家人关系、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一个人与不同系统关系打交道的方式有所不同,越是向外部的关系越需要调动防御,借助人际功能去维护。

在外部社会关系内,情感参与程度低,需要用人际技巧和社会面具来拉近距离,促成沟通。如果孩子很少接受这些方面的教育,不懂这类技巧,胆小、温顺、怯懦恰恰是他们最自然、本能的社交方式。

话说回来,其实“两面派”的孩子是很聪明的。

他们不仅社会认知能力强,能够看懂成人的脸色,了解成人的脾气和态度,适时觉察到家长和老师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根据成人不同的情感、态度、要求和行为方式,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来获得大人的表扬和奖赏。

如何转变孩子“窝里横”的状态呢?

1.家长不要“窝里横”。

昨天看到一个视频,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饭,孩子妈妈小心翼翼地跟孩子爸爸要钱买菜,孩子爸爸把妈妈责骂了一通,结果孩子替妈妈出气,问爸爸:“她到底是不是你老婆?”

这位爸爸其实就是典型的“窝里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模仿父母的。父母的这种“窝里横”的行为其实是给孩子做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

要想改掉孩子“窝里横”的坏习惯,父母需要从自己做起,首先做出改变。

比如,爸爸/妈妈在家里要学会尊重妈妈/爸爸,尽量以商量的语气和对方说话,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责怪对方,不要把在外受的气撒在老婆/老公或者孩子身上。

2.爱孩子的前提:建立原则。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有利于孩子的,正确的爱是有原则的。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一哭自己的心都要碎了。即使他想要天上的星星,你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摘下来给他。这样孩子一哭,就立马无条件地去满足他的要求,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自己一哭,父母就会立即妥协。

以致于孩子过度依赖父母,遇到挫折就习惯性到父母面前哭泣、撒娇;如果父母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就会将负面情绪发泄在他们身上。

父母一定要理性的爱孩子,当孩子遇到挫折哭泣时,引导孩子坚强擦干眼泪,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3.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

前几天看到一个综艺,里面两三岁的孩子就特别会说话,真的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小小年纪,社交意向就特别强,乐于跟见到的每个人打招呼,能够让周围每个人都心花怒放。

据说,他从小被父母带到工作的地方,遇见许多性格各异的叔叔阿姨,叔叔阿姨也都乐于跟这个孩子一起玩。

从小接触的人比较多,使得孩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适应与他人相处的状态,适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便能够与性格不同的人相处得更舒服。

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活动,邀请邻居小朋友来家里一起玩,也可以定期为孩子举行聚会,等等。

4.引导孩子学会正常表达情绪。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如何发泄情绪才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有一次,Jasper因妈妈应采儿没能买到他喜欢的钢铁侠衣服,他生气地删掉节目组要用的视频。Jasper删除视频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麻烦。

当应采儿发现后,及时教育了Jasper,告诉他这样做带来的严重后果,会给大家造成多大的麻烦,这样做是不对的。

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理解孩子的失落情绪,沟通为什么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以及是否能够通过其它方式补偿孩子的难过。

5.引导孩子建立他的梦想。

梦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有梦想的人,会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积极上进,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会对自己要求严格。

如果小男孩从小立志要当宇航员,他就会以宇航员为榜样,事事向宇航员学习,穿太空服,模仿走太空步,锻炼自己的身体、心理素质,等等。

对于有梦想的孩子,可以以他的榜样为例来鼓励他,孩子通常乐于学习、模仿偶像、榜样的言行举止。

梦想太大,需要从兴趣点出发,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就会离梦想的脚步越来越近。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是常态;如何理解、包容并有效化解孩子的各种问题,是每个父母自我成长的方向。

如果你有亲子问题,欢迎在文末留言,我来帮你解答。

作者:M  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