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缺失,责任在谁?
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与原生家庭脱不了干系。
可是很多人都忘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还免不了其他的社会环境接触,与朋友、与同学.....如果我们把一个拥有极端性格的人犯下的错误全都归结于他的父母,未免有失公平。
早期人们关于动物本能的理解,是在达尔文的影响之下产生的。
达尔文的生物学理论认为,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先天的生物力量,它预先决定了动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活动,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一种可以预见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本能行为如: 爬行、模仿、竞赛、好斗、愤怒 同情、搜索、恐惧、占有、渴望、盗窃、建造、游戏、好奇、社交、害羞、惭愧、爱、嫉妒、父爱和母爱。一些观点中把上述行为都形容为人的本能,但在近代衍生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中,详细讨论了关于人的“天赋”和“性格”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代,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生活在不同地区生活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东方人、西方人、内陆居民、沿海居民、南方人、北方人……各有不同。我们首先要承认遗传基因的强大。不同的人种都会继承父母在结构、肤色、体质等方面的特征,即便如此,这些拥有多样化的生活习惯差异中的人们走到一起,还是会擦出共鸣。
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才华、气质和性格都完全是遗传而来,显然是不成立,环境的影响不可忽略。这些后天的复杂反应,是在一个人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如果没有特定环境刺激,就可能永远都不会呈现出来的生理结构特征。比如说,一些体力工作者的身材和肌肉,或是念书念到近视眼的人,这也是生活的环境赋予这些人的生理特征差异。
在生理遗传特征之外,心理上是否有一些特征会遗传?比如:某些精神类疾病、积极的生活态度,或是消极懒惰的性格。
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直接受家庭环境影响的,他们接触到的生活圈和人际关系都有限。因为接受刺激的局限性,一些人的性情只能被固守的环境影响,所以他们呈现出的行为反应也往往带着狭隘、固守、偏执的特征。
不过偏执的性格也会在一些社群里出现,比如读书群、音乐社群等。这希尔因为精神上的纽带和兴趣相同的人产生了联系,面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他们可能也会渐渐变成一个富有涵养的智慧的人。
每个人都受制于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习惯的形成从胎儿时期开始,而 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人尚未出生之前就已存在。但显示生活中大家对这两者的印象往往是相反的:人们习惯于相信先有自己的行为,然后才受到环境的影响。
很多极端、忧郁、容易冲动的人,心理畸变是从孩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当周围人的眼光长期作用在一个心灵饱受孤独的人身上,会不可避免地会让这个孩子形成自闭、忧郁、极端、容易冲动的倾向。
拥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在生活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生命的罪恶之火就会被点燃。 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心理特征并非来自遗传,人的罪恶也并非是遗传的作用。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阶段中都会出现自闭、忧郁、极端、容易冲动的状态,只是时间或长或短。不可避免的,当你和周围人发生冲突,爱的缺失会让人觉得更缺乏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缺失会让一个人对周围的一切人际关系和事物都采取破罐破摔的心态。
人们常常把一个孩子的问题归结于他的父母。面对一个优秀的孩子、或是不太优秀的孩子,不少人开始了自己的幻想:这个优秀的孩子家庭该有多么优渥;这个糟糕的孩子父亲或者母亲一定有什么问题……
不得不说,这个判断是简单粗暴的。当我们开始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父母的时候,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内心寻找一个借口。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他的《行为心理学》一书中写道:现在的社会教育仍然被天赋遗传、心理特征遗传的思想观念所禁锢。这些前提和假设的迷信,如不彻底打破,我们的教育不可能迈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开心点。
点击原文链接,收听音频节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