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波士顿》灾难从未与你无关,不经意间就在身边
似乎每一天,都与昨天有些不一样,但与每一天相比,又都没什么特别。就像2013年4月15日的波士顿,有马拉松,有球赛,热闹的街道,喧哗的赛场,似乎每个人都沉浸于这些欢乐之中,度过生命中的又一天,直到一连串的爆炸声在人群中响起,惊声尖叫、血肉横飞,天堂变成地狱,就是一瞬间的事情……电影《恐袭波士顿》,就带我们走进了这样一个平凡日子里发生的极其突然的恐怖爆炸事件。
从来,灾难似乎都是遥远的事情,无论是地震、洪水、暴雪这样的天灾,还是火灾、撞车、坠机这样的人祸,特别是恐怖主义袭击,无论是新闻中,还是影视作品中,我们总是以观望者的身份,来感受那份震惊与惶恐。但电影《恐袭波士顿》的导演彼得·博格,明显要尽可能的消除观众与电影的介质隔阂,尽可能的让观众与影片有零距离的感同身受,《恐袭波士顿》确实做到了。从影片的第一刻起,电影就将观众拉入了这个故事:
影片开场,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相当带感的生活画面,那些在生活中,承受着各种喜怒哀乐的人们,仿佛我们的亲朋我们的友邻,无论是失意的中年警察、甜蜜的年轻情侣、校警与女学生的互生好感、创业中的华人小伙儿的努力奋斗、朝气蓬勃的老警长每日去超市买松饼……诸多的人物,与他们平凡的生活,如此真实而又深刻的映入我们眼帘,走进我们内心,毕竟生活,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快就让我们沉浸入波士顿的大街小巷和清晨黄昏。
当然,平静的背后,暗藏着杀机,穆斯林兄弟俩筹划的爆炸事件,成为了悬挂在波士顿公民头顶的达利克里斯之剑,当然,这把剑也似乎悬挂于影厅上空,不知何时,会突然落下。于是,在那场为悼念小学的枪击事件而举办的马拉松上,虽然一切看似寻常,身为观众的我们,却始终无法逃脱“恐袭”的阴影,而现场的人们,对此却一无所知。这种感觉,相当焦灼,却又无力,明知或产生重大伤亡,却喊不出叫不停,无法制止一切的发生。这一刻,是最考验身兼角色与“看客”双重身份的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整部《恐袭波士顿》,记载了从恐袭发生的前一天,以至到恐袭发生后的102小时之间的故事,恐袭之前,完全是最常态的生活呈现,而恐袭之后,影片的风格突变,由灾难到抢救,由侦破到追击,环环相扣,异常紧张。当然,也得益于美国强大的警方,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案件告破,阻止了更多的爆炸事件的发生。但,影片的关注点,显然不止是这场事件,而是通过事件,来观察人心,探讨人性。
影片相当写实,片中的大部分人物,也都有原型。当年的波士顿恐袭事件,造成了3人死亡,282人受伤,其中,中国女留学生吕令子不幸遇难……这些在影片中,都得到了相当真实的还原。导演抓住了其中的几对代表性人物,以他们在恐袭前后的生活甚至生命的变化,来呈现恐怖袭击,给无辜平民所带来的灾难,这万万千千是从天而降的无妄之灾。但影片又不曾由此自怨自艾,虽然他们有伤亡,被截肢,被离散,但每位生者身上所洋溢的生命气息,以及他们对爱的追求,无疑是可以冲破一切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生死之隔。
平凡的生命,如何面对意想不到的巨大灾难?或许爱,才是最大的武器,这不是鸡汤,这是一种正能量存在的真理。不仅仅对平凡的我们而言,也希望这句话,让仍存于世间的恐怖分子们看到,仇恨的烈火不仅毁灭别人,也会吞噬自己,唯有用爱,化解一切恩怨,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相对于恐怖袭击的物理力量的打击,来自心灵的坚强之光,则永远不会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