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平生最喜欢的一首词,景与情完美融合,婉约与豪放共谱乐章
在宋代的词人中,辛弃疾词作数量可以说得上是蔚为大观,他的词作现存六百多首,在有宋一代,辛弃疾是存词最多的词人。
辛弃疾的词作取材广泛,他不仅扩充了词的形式和内容,体裁上也得到了拓宽 。辛弃疾的词作所承载的文化体量更加宽厚,他不仅将壮志抱负,人生哲理,友情、恋情摄入词中,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日常生活、读书感受等各种生活素材也是他填词时考量的对象。
辛弃疾画像
他的词作不仅有像“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那般的雄迈豪放,也有如“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的清新婉丽,还有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风光。
他的豪放之处,可接苏轼;他的婉约,可与晏几道、秦观媲美。可以说,辛弃疾词风的全面都达到了同时代的高峰。
在辛弃疾这么多的词作中,如果让每个人选出一首自己喜欢的词作的话,要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有人会选他那洋溢着爱国主义色彩的极具艺术性的豪放词,有人会选他那充满真挚情感的抒发友情的词作,也有人会选他那别具一格的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格的词作,这就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辛弃疾《贺新郎》·词意图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问题,还是辛弃疾本人最具有发言权 。也就是说,在辛弃疾创作的这么多的词作中,他本人觉得哪一首最能代表他的词作风格、能代表他的最高水平呢?亦或说他最喜欢的,最能契合词人的心境的词作是哪一首呢?答案是肯定的。
辛弃疾本人曾不止一次提到过这首词,这首词就是《贺新郎》 。根据辛弃疾同时代人的笔记记载,辛弃疾每逢与朋友相聚,每到兴致勃勃的时候,一定会让歌女演唱他填写的歌词。
其中歌唱次数最多的就是这首《贺新郎》,酒意阑珊的时候,辛弃疾也会对酒当歌,当着众多好友打起拍子,吟唱起这首词来。他尤其爱唱其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两联 。
辛弃疾在这个时候,会完完全全沉浸在歌词的旋律中,这会让他暂时忘掉所有的烦恼和忧愁,甚至会令他露出孩童般的笑容,他会问在座的亲朋好友:你们觉得我唱的这两联这好不好?
从这则记载中可见,辛弃疾是特别喜欢这首词的,而且对词中的这二联是相当满意的,也是相当自负的。
这首词为什么让辛弃疾如此喜欢、如此称许呢?原来他创作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这个时候词人早已离开了仕途,过了好几年的闲居生活。
他早年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现如今零落四方,正所谓知交零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否再见到这些知心朋友,一想到这些,就会令他惆怅不已。
这让他感到时光就像白驹过隙一样,在岁月流逝中,自己也只是匆匆老去,而自己平生的最渴望的事情也没有达成心愿。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对世事、功名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词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呢?
词人看那潇洒多姿的青山,不仅让他感慨丛生,他此刻才觉得眼前的青山是如此的妩媚多姿。他这样多情地看青山的同时,青山也是不是正在多情地看着词人呢?在词人眼中,不论情怀还是外貌,这两者都是非常相似的。
看着眼前的青山,山色如此美好,环青山而绕的流水是如此动人,词人不仅思绪万千 。此情此景,此情此景,又勾起了他对昔日好友的怀念来,也让他追忆起东晋陶渊明思念亲友的事情来,词人不由得将他想到的这一切融进心中,谱写成一首蕴藉着词人很深很浓烈感情的词作《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是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此时辛弃疾因为不得重用,离开仕途已有四年之久,过起了投闲置散的闲居生活。
他在信州铅山(铅(yán)山,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修建了新的住宅,住宅就建在东期思渡瓢泉旁边,他在新居还修建了园林,亭台等休闲场所,新居中有一座以陶渊明的《停云》诗义命名的“停云堂”。
陶渊明的《停云》诗,本就是为思念亲友而写的,陶渊明在自序里写道:“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
陶渊明画像
在陶渊明隐居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他的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依次栽培着着按季节时令绽放的鲜花,可是陶渊明美好的愿望却不能实现,他叹息无奈,忧愁充斥着诗人的隐逸的生活和胸怀。
异代相逢成知己,这句话用在陶渊明和辛弃疾俩人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一个东晋名士,一个南宋词人,相差近千年,但是两人跨越时光的情境和感同身受竟然是这样的相似:一个隐逸,一个接近于隐逸的闲居,但却都有着对故友知交的思念之情。
辛弃疾也曾填过一首《临江仙·停云偶作》的词,就有仿照陶渊明《停云》思念亲友的含义而作的,词中的句子“偶向停云堂坐,晓猿夜鹤惊猜”便是咏吟停云堂风光的,词作同时也抒发了落职后的寂寞心情。
所以辛弃疾谱写这首《贺新郎》的时候,一开篇就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 或许在辛弃疾一生建立的朋友圈中,随着职场的变更、时光的流逝,有的朋友很可能成为天各一方的存在,成为他乡异客,成为必毕生再难谋面的、只能借助于书信问候的朋友了。
还有随着生命的发展,生活阅历和认知的改变,对朋友的感悟以及对友情的体悟会慎重起来,这往往会带来独特的体验,找到一个真正懂自己的知心朋友会越来越不容易。
前面说过,有必要重提一下,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闲居多年,他的朋友圈亦或朋友圈的动态也越来越少,对朋友的所知也就越来越少。因为知心朋友越来越少,所以辛弃疾才颇有感慨地说出知交零落的话来,这就很好理解了。
词人接下来讲述了在岁月的匆匆流逝中,自己只是平添了白发而一事无成的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几个可以谈心的朋友。这几句看似是用平淡自然的口吻说出,但字里行间无形中流露出了词人此时心境的孤单。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生活中没有让词人真正开心起来的人和事,他只好将一腔的深情倾注在自然景之上。
词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将青山人格化、个性化 。所以看到远处的青山,觉得那才是妩媚的事物了,他含情脉脉地看着这妩媚的青山,在词人眼中,多姿的青山也似乎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词人。
不光是辛弃疾本人喜欢这两句,今天的我们读来,也不觉被这两句的优美意境和审美情感深深吸引。
词人用先入为主的手法,将自己的审美情感移入到青山上,接着又用带有情感色彩的青山表达词人的情感,直接激发出了词句的感染力。品味词句,体悟词义,不禁让人心神荡漾。
在词的上片,叙写了词人面对青山时产生的种种思绪,所以在词的下片,他从追忆陶渊明式的生存方式入手,叙写了词人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想 。
与古人交朋友,所重的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话语,而重在心灵的契合,这也就是“异代相逢成知己”。换句话说,就是辛弃疾看重的是与古人在生命与精神上的沟通与契合 。
陶渊明《停云》诗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用高超的遣词造句的方法,把陶渊明几个诗句的含义融汇在一个句子里。
他由此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他想象着陶渊明当年将《停云》诗写成时,心中是何等的滋味。这无疑印证了在陶渊明与辛弃疾两位文学大师之间,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辛弃疾用纵横驰骋的想象力与丰富的语言表达将词义带入了焕然一新的境地,同时也将聆听者的想象力带入了新的境地。
跟随者词人低沉雄浑的吟唱,我们的想象早已跟随者词人的心绪摇曳起来。辛弃疾酒兴阑珊,对酒当歌时的豪放的幻化场景如同水面上荡起的一圈圈涟漪,随着涟漪的不断生成、消散,词人的记忆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时而如水面之上可见的涟漪,时而如水面之下的波澜。
他与异代知己在心灵达成某种契合的同时,潜意识里又回到了现实之中,现实中的情况恰恰相反,他身边知交零落,没有可以与他心灵契合的知己,更没有像陶渊明式的人物了。
写到这里,词义明显地跌宕起伏了。“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在词义上是可以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相媲美的,不仅是词人情感的宣泄,同时也是词人豪视今古的胸襟与气魄。
揆情度理,揣摩此意,这两句的意境与上片中的意境还是有差别的,上片中的两句是景物和词人的情感交融,下片中的两句是古今贯通。前者是横向的空间联系,后者是纵向的时间联系。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用视觉效果营造出来的画面美,是青山与词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则是古和今的关系。
有了这样的情感寄托,再加上词作在反复吟唱时营造出来的氛围,不管是辛弃疾本人,还是今天的我们,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
“知我者,二三子”,辛弃疾一遍一遍地感叹着知交零落的遗憾,这是他的闲居铅山时的心境,此时辛弃疾的“我看青山多妩媚”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是何等的相似。在曲终阕尽时,乐章也进入了高潮,词义也被词人吟唱得、抒发得淋漓尽致。
“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词不是单纯地赞美景物,借景抒情才是全词的核心,词人在被他拟化了的、赋予了浓厚感情色彩的青山中得到了些许的慰藉,在异代相逢的幻化场景中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然而词人内心深处的知交零落的遗憾、内心的孤独之情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可以说,这首词无论是景物的描写,还是情感的描摹,景与情都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两者相得益彰;无论是现实的写照,还是心灵的寄托,婉约与豪放都有机地共存,同时奏响乐章。纵观全词,每一笔都臻入化境,无怪乎辛弃疾很喜欢这首词。
尤其是辛弃疾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两联相当满意、相当自负。这两联也成为蜚声词坛的名句,也不断地被后人传唱着、想象着、演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