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86
今河南汝南古城(古悬瓠城所在地)
NO.86
北魏军将悬瓠城团团包围,日夜攻打。
拓跋焘下令在城外修建了很多高楼,从上面往城中不停地射箭,守军根本出不了门,取不了水。
但陈宪很快就想出了对策。
他让士兵们在行军或取水时都在背上背一块大门板,不但保证了安全,还收获了无数守城必备的战略物资——箭。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北魏军又改用冲车。
经过无数次猛烈的冲击,他们终于把南城墙撞开了一道口子,没想到陈宪马上让人在里面修了一道内墙,外面又竖起了木栅,北魏军还是进不了城。
见冲车依然无法奏效,拓跋焘急了,命部队架起云梯,玩命登城,陈宪则带着守军在城头居高临下以滚木擂石阻击,北魏军伤亡惨重,尸首越堆越高,到后来,北魏军只要踩着堆积起来的层层叠叠的尸体,就能冲到城上!
陈宪毫不畏惧,身先士卒地领着部众与登城的魏军拼死肉搏,一次又一次击退了他们的攻击。
整整四十二天过去了。
北魏军付出的伤亡过万,却依然望城兴叹;拓跋焘使出了浑身解数,却依然毫无建树!
虽然守军也损失过半,但悬瓠城依然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陈宪在悬瓠的坚守,也为刘宋的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两路救兵分别从彭城(今江苏徐州)和寿阳出发。
彭城的一路由徐州刺史、武陵王刘骏(刘义隆第三子)派出,大将刘泰之出任统帅。
宋军在半路上碰到了北魏大将拓跋仁(拓跋焘之侄),当时拓跋仁正驱赶着抢掠来的百姓北上,根本没想到会遭遇宋军,一时措手不及,辎重被烧,士兵也被打散,百姓也乘机逃走。
但拓跋仁毕竟是一员虎将,很快他就稳住了阵脚,向宋军反扑,最终宋军先胜后败,主将刘泰之也当场阵亡。
而寿阳出发的另一路宋军却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这一路由大将臧质(刘裕正妻臧氏之侄)、刘康祖带领,他们一路气势如虹,击斩了前来阻击的北魏大将乞地真,很快就逼近了悬瓠城。
得知刘宋大批援军即将到来,早已疲惫不堪的北魏军开始军心动摇。
从不放弃的硬汉拓跋焘也只能无奈地选择了放弃。
眼前的悬瓠城,看起来那么近,近在咫尺,却又是那么远,远在天涯,根本够不着!
眼前的悬瓠城,看起来那么弱,摇摇欲坠,却又是那么强,坚不可摧,完全打不下!
他长叹一声,下令撤围北归。
陈宪就这样创造了奇迹!
他也因此战而名垂青史,可惜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了他的记载。
这颗璀璨的流星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像一道耀眼的闪电消失在了漆黑夜空。
我们不知道他的容貌,不知道他的籍贯,不知道他的出身,不知道他的血型,不知道他的爱好,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但我们永远都应该知道这个名字,知道这次悲壮的悬瓠保卫战!
与一战成名的陈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拓跋焘。
这一战,他和他麾下的北魏军再次暴露了只擅野战不擅攻城的缺点。
可想而知,他的心情是不会太好的。
没想到刚回到平城,又发生了让他更不开心的事情,最终酿成了一件大案!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国史之狱”。
顾名思义,这事和修史有关。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修史,入主中原后的北魏王朝当然也不会免俗。
早在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拓跋珪就曾命著作郎邓渊撰写北魏国史,可惜邓渊只写了十余卷就因故被赐死了,没有来得及完成。
拓跋焘平定北凉后,又命司徒崔浩担任主编,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等一批汉族名士出任编委,共同编修国史。
拓跋焘对他们的要求,只有四个字:务从实录——务必要根据事实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