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年的韵味系列之三——怀敬祭祖

年的韵味系列之三

怀敬祭祖

冬日,枯草在寒风中萧瑟。过年的临近,祭祖是一项重要内容。

过年是喜事。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每逢喜事都要怀念先祖,开展相应的祭祀活动。

出于一种佳节时期对于先祖的特别怀念,乡下有一系列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一是上坟,二是化钱。这些活动具有非常严格的程式,执行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和周边其他地方迥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每每想到这些,都不由自主地想到祖父。正式当年在农村的日子里,祖父教会我这些民俗,让我得以接近最为博大的儒家传统文化。

上坟一定要选在大寒过后。祖父说,大寒之后,万物生息停顿,适宜修房造物,对祖辈坟茔进行修葺,正是适宜时候。如果选择的时期不是大寒之后,那就会造成一定破败,对家庭发展不利。

于是大寒过后,总会见到各家各户的后生晚辈在长辈的带领下,前往祖辈坟茔地址上坟。必然会带上锄头等挖土工具,还要带上一捆稻草,提上袱子。到达地点后,先除去坟头上的杂草,然后用工具往坟茔上添土。必然从中间倒土,让其自然从两边分流而下。添土的行为大约相当于翻新房子,打扫干净后好过年。添土意味着坟茔主人后继有人,香火得以延续。完成添土后,就要进行祭祀,烧袱子、上香蜡、放鞭炮。

在烟火缭绕中完成祭祖。每到这时候,长辈就要向晚辈介绍先祖的情况,尤其是那些值得纪念的故事。家族的文化就在祭祖的行为中得以传承。

在祭祖活动中,一定会烧袱子,这成为了春节祭祖活动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

烧袱子由烧纸钱演化而来。在乡下民间,每到过年都会准备这样的物品,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在制作过程中,无不浸透着郑重。将一叠叠打好的纸钱,整理得平平顺顺的,再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袱子。

制作和书写袱子,必然是文化人才可以为之。记忆中,一个大家族一般才有一位会制作和书写袱子的长辈,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承接各家各户的业务,代为效劳。祖父算是一个乡土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写袱子这样具有标志性的民间祭祀文体,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写袱子就成了祖父教我写毛笔字最先触及的民间文体。

写袱子并不简单。要以看《皇历》为基本工,选择吉日吉时。袱子包内装冥币,外用白纸,像个信封装的钱袋一样,在背后封口,并用毛笔在接缝处写上一个“封”字。正面左边写“岁暮化钱某某虔具冥钱共若干封奉上”,其中“奉上”二字必须提行,表示尊重;中间写“故祖考妣某公母讳某某某氏老大孺人魂下”,右边写“天运某某年某月某日火化”云云。其使用的称呼大有讲究。男称大人,女称孺人。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对先祖称呼从父亲一代上至祖宗九代依次称谓显考、祖考、曾、高、天、烈、太、远、鼻祖等;自称依次为孝男、孝孙、曾、玄、来、弟、乃、云、耳孙等。如果关系较为复杂,则还有特定称谓。书写时,必须用小楷毛笔工整书写,字迹不能潦草,否则便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也不能用其他笔种书写,祖先只接受毛笔书写的字迹,同时必须使用繁体字。

在焚烧袱子时,也有讲究。坟前正中位置,铺上稻草,将写好的袱子一个一个地堆成棚状模样,便于完整快捷地焚烧。袱子的字迹要向着外边,祖先看起来才醒目。袱子“棚”好后,还要在每个空隙里插上几张纸钱。再点燃纸钱香烛,一家人依辈份和年龄长幼为序开始磕头,那燃烧着的袱子就是孝敬祖先的“钞票”。青烟缠绕之间,已经成了对先人的精神和情感孝顺的重要组成部份。

而现在,写袱子早已现代化。纸火店里有印好的封面纸出售,买回去封好填上名字就可以;甚至还有包封好的袱子,买上就可烧,再简单不过。更有趣的是,冥币的悄然兴起,面额一万至十万,纸张的尺寸厚薄与人民币差不多,就连图案花纹也几乎相似,只是头像不是领袖而是阎王爷罢了。买一札烧给先人,其数目往往就是上百万上千万甚至数亿,真算得价廉物美。如此一来,那淳厚质朴的民风民俗味显得平淡了许多,反而加重了市俗的铜臭,添了一点社会的笑料。

一直怀念当年那些淳朴的春节祭祀活动。我不信迷信,但我认为这是生者对死者哀思和纪念。

(0)

相关推荐

  • 父亲百日祭

    子欲养而亲不待.转眼间,父亲去世已百日.一大早,我和哥哥就给单位请了假,回老家进行祭奠,以示哀思. 慎终追远.小时候,父亲常常告诫我们,做人不能忘本,更要善待祖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十年来,父 ...

  • 中国诗歌报唯美创作室《清明雨》,以思念祭奠为主、试题自拟临屏精华(51)

    <中国诗歌报>纸刊选稿基地 中国诗歌报唯美诗编辑部全体成员 顾问:海底月 丁子 主编: 冯俊英 副主编: 落笔清风  沛彧  时烨  一雅 编辑: 暖雪  小资  阿涛  孤独松  金紫缘 ...

  • 农历七月半

    根据工作计划,这几天下乡,我去各村检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展情况.这段时间正值农历七月半,是民间的农历七月半是鬼节.走在乡村的小巷路边,常常见到有村民拜祭时留下的烧过衣纸.饰物等物品的痕迹.偶尔还听到一 ...

  • 七月半的祭祀

    在父亲的眼里,七月半的重要性只次于春节.七月半,所谓的"鬼节".在纳雍,"七月半"并非过七月十五,而是七月十三.这大抵是受穿青人习俗的影响吧. 农历七月刚过,节 ...

  • 鬼节:七月半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3:中元节 文|李全修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作为节日,原先,不同的社 ...

  • 山西省大同市樊庄村刁氏

    刁海 樊庄,大同城东八公里处,原归大同县现隶属大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风景秀丽,陆空交通更是四通八达.樊庄背依古战场白登山,到冬季这里即为滑雪场,南眺桑干河,西北三公里处是大同市的行政中心,这里不仅 ...

  • 湖北作家‖【祭祖】◆何贤华

    作者简介 何贤华,湖北省蕲春县狮子镇人.教师.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做过多年电台新闻工作.曾供职<羊城晚报>社.作品散见于省市报刋及多家网络媒体. -作品欣赏- 祭 祖   在家乡,农历大年 ...

  • 民俗讲究除夕我们如何祭拜先祖

    李双林 / 文 明天就是除夕了,很多小朋友们开始激动起来:在这中国一年一度的祭祀先祖活动将在明天举行,祭拜祖先,也是一种孝道的传承,让我们不能忘记祖先,让孝道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最近两天,由于新年的到 ...

  • 清明为什么要祭祖?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又一年清明, 归家途中,遇雨, 想起杜牧那句诗,格外应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离家还有几里地, 透过车窗,望见有人在扫墓, 未听得哭声,却觉格外心伤. 早些年,未曾亲历过死别, 常 ...

  • (启书原创)年的韵味系列之一——杀猪备年

    年的韵味系列之一 杀猪备年 乡下没有春节,只有过年. 无疑,过年是最为重要的节日.记忆中的年,总是要吸引远在天涯海角的家人回乡,不顾劳累和艰苦,他们所需要的,就是和亲人团聚的年味.记忆中的年,总是那样 ...

  • (启书原创)年的韵味系列之二——打米豆腐

    年的韵味系列之二 打米豆腐 年幼的时候,总是有一些美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米豆腐就是其中之一. 至今依然十分怀念当年米豆腐的味道.依靠传统工艺纯手工打造成的米豆腐,每一个都浸透着辛劳的汗水.切成片状 ...

  • (启书原创)年的韵味系列之四——竭泽而渔

    年的韵味系列之四 竭泽而渔 过年吃鱼,取的是"连年有余"的寓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至今影响着我们.那些当年为过年捕鱼而为的点滴,在记忆中依然那样的清晰. 当年,乡下承包鱼 ...

  • (启书原创)年的韵味系列之五——衣不如新

    年的韵味系列之五 衣不如新 "小孩儿望过年."不仅仅是因为过年好吃好玩,还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 记忆中的二十多年前,国家还不富裕.当然,绝大多数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也相对贫寒.那时 ...

  • (启书原创)年的韵味系列之六——腊八炊粥

    年的韵味系列之六 腊八炊粥 "小寒大寒又一年",转眼就是腊八了. 不要小看了腊八节,这一节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民谣唱道:"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 ...

  • (启书原创)年的韵味系列之七——烟花飞舞

    烟花飞舞 记忆中,始终不能忘却幼年时光里弥漫在年的韵味中的烟花味道.似乎只有在重要节庆日子才可以看见烟花,春节的烟花吸引了小朋友最为分散的注意力.玩耍烟花就依然成为了最大的乐趣. 家乡的习俗,春节的烟 ...

  • (启书原创)天冷了,请记得添置衣服——年的韵味添新衣

    年的韵味系列之五 衣不如新 "小孩儿望过年."不仅仅是因为过年好吃好玩,还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 记忆中的二十多年前,国家还不富裕.当然,绝大多数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也相对贫寒.那时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歌坛巨星之流落民间(之三)

    大唐故事之歌坛巨星之流落民间 三 一场由大唐当代著名诗人李白老师作词.乐坛新秀李龟年老师作曲并演唱的<清平调>专场演唱开完后,一时间名动京城. 他和兄弟李彭年.李鹤年创作的<渭川曲&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宗室王孙之诗鬼落寞(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宗室王孙之诗鬼落寞(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宗室王孙之诗鬼落寞(之二) 三 那位专门发微博<讳辩>为李贺喊冤的中年大叔,到底是何许人.什么来头呢?正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