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孙胜韬 | 2021深圳一模作文题之我见:不从流俗,但有瑕疵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就题论题,就事论事,这是教研的本质。无意也不必要得罪人,倘言辞不当,孙某之罪。万望开明,不以为念。

当今能称为语文人的人很多,多如牛毛,但能够沉静下来,心平气和,以求是之科学精神、严谨之治学态度来探讨作文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而具备独立思想、不盲从于权威、不披靡于流俗、有担当才情、又有话语意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此话并非暗含曲高和寡之意,也绝非做自我标榜和孤芳自赏之态,绝对是对当今作文现状的一种如实描述。基于此,写下本文,期盼高山流水,亦无惧流水落花。

我要说的是,2021年深圳高三年级一模作文题目及试题解读。

在全国各地以唱高调、喊口号相尚,以用语浮夸、材料孤高相竞,以亦步亦趋、鹦鹉学舌相媲美而炮制的作文模拟题目大肆泛滥的背景下,深圳一模作文题无疑是一道别样的风景,万众瞩目,夺人眼球,大有鹤立鸡群之感。这正是值得我要说点什么的缘由。

且看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挺好。

在满目都是“厉害了,我的哥”“扶贫”“抗疫”这些主题先行、让考生言不由衷、让行文毫无理性、让作文几无区分度的“一窝蜂”似的模拟题目中,深圳语文同仁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用专业者敏锐的眼光、以开拓者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只身独臂举起了不从流俗的猎猎大旗,的确难能可贵,着实让人钦佩。尽管模仿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痕迹非常明显,尽管调门完全不逊色于“厉害了,我的哥”,但毕竟,穿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马甲。

然,题目有瑕疵。

一是,对“孔颜之乐”的理解有误。二是,把“品孔颜之乐”与“做幸福青年”强加了原本并不存在的逻辑关系。三是,加上“周敦颐”,实属蛇足,且对考生审题造成干扰。

更大的问题在于对试题的解读上!下面是深圳权威方面给出的对主题的理解:

1.“孔颜之乐”内涵:简单(生活)的快乐、安贫乐道的快乐、精神追求(充盈)的快乐、追求道义的快乐、富且贵的快乐(符合道义)、其他合理解说。

2.时代青年的幸福:简单(生活)的幸福、安贫乐道的幸福、精神追求(充盈)的幸福、追求道义的幸福、富且贵的幸福(符合道义)、启迪他人的幸福、引导(引领)他人的幸福、探索人生真谛的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担当使命的幸福、其他合理解说。

3.“品孔颜之乐”与“做幸福青年”之间的逻辑关系:“孔颜之乐”启迪与引导时代青年的幸福观、幸福追求、幸福实践。

4.“孔颜之乐”的辩证分析:材料中孔子之心志,只可赞同。不可反对。颜回之乐,可以仅表示赞同,也可以辩证分析。比如,赞同颜回安贫乐道,肯定其时代意义。也可以在赞同颜回安贫乐道,肯定其时代意义的基础上,涉及时代青年不能停留于物质的贫困,在追求精神富足的同时追求物质富足的相关内容。

5.“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是一个关系型的主题,写作时二者不可偏废,但可以有主次详略之分。

6.考生可能偏离题意的关键词:坚持、坚守、奋斗、拼搏、初心等。此类词语在写作中多会偏离题意。评卷时请注意辨别。

我之所以敢断言题目有瑕疵和对题目的解读有问题,理由及分析如下:

01

一、“孔颜之乐”不是乐“贫穷”,“孔颜之乐”的“乐”也不是“快乐”!
纵观《论语》,从未发现孔子乐贫(无论是喜欢贫穷,还是处在贫穷之中而快乐,抑或是甘于贫穷),也没有看出孔子教导弟子乐贫。之所以有“孔颜之乐”这种说法,完全是对《论语· 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曲解和误读。这句话正确而全面的解读是:我宁可吃粗食喝冷水,曲肱而枕,甘愿过这样的生活,也不愿意因丧失道义而获得富贵。这样的富贵对我而言有如浮云(毫无意义)。
或者:如果丧失道义让我得到富贵,我宁可吃粗食喝冷水,曲肱而枕,甘愿处之。丧失道义求取的富贵对我而言有如浮云。
又或者:我宁可吃粗食喝冷水,曲肱而枕,因为追求“道义”的乐趣在其中,也不愿意因丧失道义而获得富贵。这样的富贵对我而言有如浮云。
我们完全可以把上述句子简缩为:宁可贫,也不失义而富。或者:宁可贫,也不失义。这是个选择关系的复句,鲜明地表达了孔子“舍利取义”的观点。如果上述文字表述不清,我们可以这样通俗化:不义而富,不如贫而取义,因为追求“义”是快乐的。由此可见,孔子不是乐“贫”,而是乐“义”;不是不求“富”,而是惧怕失“义”。
孔子不单不乐贫,而且积极追求富。何以言之?同是《论语·述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言而喻,孔子追求富。“富而可求”哪怕做最低级的工作,也在所不辞。事实上,在不违背“义”的前提下,孔子非但不安贫,还很讲究生活的质量,既求富,又求贵。
《论语·乡党》是这样说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这是乐贫之人吗?
相反,他老人家对守“义”而贫,是心生不满的。大家只知道他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却很少知道他在为颜回受贫而鸣不平。《论语·先进》云:“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而屡中。’”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颜回品德修养差不多了吧(很好了),却经常贫穷空匮。端木赐不安受天命,而去做生意,他揣测行情竟然屡屡猜中——孔子对待“贫穷”的态度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自己不乐贫,也不安贫,甚至厌恶贫,但他决不抛弃义而求取富!孔子也不鼓励弟子乐贫安贫。他称赞颜回,不是赞美颜回安贫,而是赞美他守义!

说到此,我想,聪明的读者一定感知到试题解读的问题所在。试题的所有解读,都曲解了“乐”,割裂了“义”与“贫”“富”的关系。误读成“'孔颜之乐’内涵:简单(生活)的快乐、安贫乐道的快乐、精神追求(充盈)的快乐、追求道义的快乐、富且贵的快乐(符合道义)、其他合理解说。”这,未免有些肤浅了。而让考生写“时代青年的幸福:简单(生活)的幸福、安贫乐道的幸福、精神追求(充盈)的幸福、追求道义的幸福、富且贵的幸福(符合道义)……”在我看来,多少有些荒唐。
这种误读,由来已久。以致这样说法大量充斥于网络之中。下面是著名网站的文章截图:
这种荒谬的论断于今危害大矣。且不说思想毒害,制造一大群随遇而安的生物;也不说文明倒退,颂扬“懒惰”与“平庸”而阻碍人类进步;单说与当前国家的“扶贫”“脱贫”决策与事业,就背道而驰。邓小平有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02

二、“孔颜之乐”与“幸福”没有逻辑关系!
上面讲到,“孔颜之乐”的“乐”,是一种无奈境况下的“随遇而安”,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甘愿”。就算是解释为“快乐”,也是对“义”的追求之“乐”。绝不是“孔颜”的生活追求和物质追求。孔也好,颜也罢,绝不会以此为幸福人生和人生幸福。
在当今,“孔颜之乐”更不能和青年学生的幸福观扯上半毛钱的关系。现代的文明社会里,青年学生的幸福观是什么,具体内涵,我不得而知。但,崇尚科学,勤奋进取,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一定是其不可缺少的要素。这里的任何一点,都与试题和试题解读中所说的“孔颜之乐”无关。如果硬要“拉郎配”,大有逻辑混乱的于丹式心灵鸡汤之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这算是“雾霾的幸福人生”吧。
我在想,如果一定用“孔颜”的材料出作文题,是否可以这样呢:
孔子曾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作为圣人的孔子和作为贤人的颜回,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与膜拜。尤其是他们师徒二人在个体生命中所体现的义利观,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即将步入大学校园和社会的新时代青年,是否对此有过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高三年级举行“悟圣贤智慧,做时代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当然,作文的立意得重新安排,写作的主题一定是“新时代青年的义利观”。
行文至此,我必须郑重声明:本人写此文,不是贬低深圳一模作文的命题质量,作文题的质量不容贬低,我也没有能力和学识来贬低;也不是强词夺理标新立异,以博取众人的眼球;更不是矜伐己才睥睨外物,而是履行一名教师应有的职责,求真,求是,如此而已,唯此而已
毋庸讳言,一定有众多的语文老师看出了试题的端倪。何出此言?因为我现在所教的高二的许多学生都发现了试题的问题,试问语文老师怎会看不出?但,没人出声。因为他们不好说、不便说、不忍说、不肯说甚至不敢说,而已。有人宅心仁厚,做谦谦君子,有包容之雅量;有人冷眼旁观,做闲云野鹤,有云淡风轻之态度;有人欲言又止,做“和事佬”,有息事宁人之风格……
劳神费力,殚精竭虑,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所待者何?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湘语文摘录几条读者评论
有人宅心仁厚,做谦谦君子,有包容之雅量;有人冷眼旁观,做闲云野鹤,有云淡风轻之态度;有人欲言又止,做'和事佬',有息事宁人之风格……”可也总得有人像孙老师这样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求真,求是,如此才能真正作用于作文教学,促之健康发展。所谓名师,不在于名声之多大,人气之多高,而在其师者之风范。可若无求真求是之精神,又何来师者风范之说?!(一笑)
某虽不才,从前也当过孙老师学生,现也斗胆来推文下留言一番。结论放在前面,我无比赞成孙老师关于题目的解读,即这个文章应该探讨的是新时代下青年关于“义”与“利”的比较而并非对所谓的“安贫乐道的幸福”进行讨论。安贫乐道,重点在“乐道”而不是“安贫”。鼓励追求“安贫(乐道)的幸福”实际上已经与现代价值观背道而驰。以青少年为例,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人人都能摄取足够的蛋白质,能吃牛排,住大house,武德充沛,才有力气好读书读好书,而不是整天念叨着“君子固穷”然后又“乐道”了。能脱贫谁还和你安贫啊?我安富乐道,安小康乐道岂不美哉?(建设路车神)

声明  本文内容为授权转载自“大家语文”,作者:孙胜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