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极狐推Apollo Moon,百度直抵滴滴腹地

6月17日,百度Apollo联合ARCFOX极狐汽车正式发布了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该车基于极狐阿尔法T打造,采用“ANP-Robotaxi”架构,搭载一颗禾赛科技定制激光雷达,以及13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为主的轻量级设计方案,整车成本48万元,是目前L4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型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
Apollo Moon专为共享出行场景设计,车顶有一块乘客信息交互显示屏,显示车辆状态及迎宾信息,还能在APP内定制个性化文字或图案,便于乘客快速确认对应车辆。用户下单后可通过人脸识别或蓝牙便捷解锁车门,车门自动开启和关闭,行驶过程中可通过APP控制车窗和空调, 能够使用车内屏幕及音响欣赏影音内容。
作为百度Apollo的第五代无人车,Apollo Moon 可保障5年以上运营周期。凭借全方位冗余设计及5G云代驾,Apollo Moon支持全无人Robotaxi运营,大幅降低Robotaxi 的运营成本。发布会现场,百度与极狐签署了全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预计在未来3年落地1000台共享无人车。这将助力百度Apollo 共享无人车出行服务3年内覆盖更多城市区域,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目标。近期百度Apollo将在北京(新增通州区域)、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开展共享无人车落地运营。
此前Robotaxi对于多数人而言,都是一项前瞻技术,而Apollo Moon的出现,让人们开始真正从共享出行领域来重新审视Robotaxi。Apollo Moon 的发布,让我联想起一年前滴滴发布的首款定制网约车D1,两款车都是为共享出行场景定制开发,是出行领域最为重要的两个里程碑事件,也展示出共享出行行业正在经历的定制化、无人化发展方向。
2021年,很多企业都在提Robotaxi行业步入下半场,我认为更应该说是共享出行正式步入下半场。此前网约车都是“原始的”乘用车,而从D1 到Apollo Moon,为共享出行场景定制化开发的“新物种”陆续出现,车辆运营效率逐步提升,一场巨变已然揭开大幕。

Robotaxi只是听起来很性感的故事么?

很多人对Robotaxi的看法是一个听起来很性感的故事,但商业化落地前景并不明朗。华为ADS首席架构师苏箐此前就曾公开表示对Robotaxi的不看好,认为Robotaxi 并不具备商业可行性。这种认知是基于多数Robotaxi相较于网约车,都不具备成本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但Apollo Moon的车型让这种局面开始改变。
首先是车辆成本,Robotaxi属于自有运力,体验上应该是对标专车服务。以滴滴专车为例,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车型是大众帕萨特、本田雅阁、奥迪A4L等车型,价格普遍在25到35万区间。如果Robotaxi动辄单车成本超过100万,和专车相比确实毫无落地可行性,但Apollo Moon成本下探到48万,单车成本已经接近于专车,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与传统专车展开正面交锋已不无可能。
按照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无人车2年一次的迭代速度,AutoLab猜测,百度Apollo会在2023年左右推出搭载半固态激光雷达的下一代规模化量产Robotaxi,整车成本或将近一步下探至20万区间,约等于一辆入门级滴滴专车的价格。
其次是运营成本上,部分Robotaxi 需要装载大量非车规级硬件,这使得车辆不具备商业化运营可能性。Apollo Moon 使用“ANP-Robotaxi”架构,而ANP方案重视觉感知,本身就是一套成熟的车规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Apollo Moon可保障5年以上可靠运营,这已经和网约车齐平。如果按照每车每月2万元的营收,5年的运营周期内,Apollo Moon的盈利为20000*60-480000=720000元。而专车以15万元的车辆成本,1万元每月的司机用人成本推算,5年的盈利为20000*60-150000-10000*60=450000元。
对比来看,在运营周期内,平均每辆Apollo Moon的盈利能力是专车的近2倍。而到了2023年,百度Apollo下一代Robotaxi,甚至可以以专车的服务能力,保持碾压利润的同时,降维打击快车网约车,这对共享出行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

别拿Robotaxi 和 ADS做比较

得益于极狐阿尔法 S HI版惊艳的辅助驾驶演示,很多消费者开始对自动驾驶的发展更具信心,同时部分消费者开始产生一种误解,“一款量产车都可以做到限定城市路段的无接管A点到B点移动,Robotaxi 是不是弱爆了?”。事实上L4级自动驾驶和L2级辅助驾驶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大家只看到了在功能上的相似表现,但背后最考验技术的是“送达率”,确保100次都必定成功的难度,是比只需1次能成功的难度大很多的。
Robotaxi的送达率,是指系统不论遇到何种突发场景,都能无接管满足乘客A点到B点移动需求的成功概率,这直接影响到Robotaxi 商业运营的可能性。如果送达率低,不仅乘客体验差,运营成本也会指数级上升。目前百度全无人Robotaxi的送达率为99.99以上,也就是说能够满足10000次以上仅有一次需冗余系统接管。
ADS即高阶辅助驾驶,是无法达到如此高设计需求的。以现阶段消费者能够体验到的高速公路领航辅助驾驶系统为例,我们此前测试非高峰期上海较为复杂高架道路A匝道入口到B匝道出口,全程约60公里,小鹏NGP接管3次,蔚来NOP接管了9次。高速公路属于半封闭场景,难度相对城市开放道路低很多个数量级,高速场景下都无法满足1次成功送达,可想而知辅助驾驶与Robotaxi 之间的差距会有多大。
而此前在上海金桥演示的华为 ADS,依然属于辅助驾驶,系统无法对送达率做出任何承诺。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就如同电池充电SOC的曲线,越到后期越难,1%的进度或许都要付出前面从0到80%的工作量总和,因此Apollo Moon 的99.99%以上送达率,背后的技术沉淀可想而知。趋近于100%的自动驾驶可以降维来做辅助驾驶,但可别奢望辅助驾驶有一天能进化成自动驾驶,Robotaxi 和 ADS 技术上真的没什么可比性。

Robotaxi突破限定区域只是时间问题

Robotaxi最为大家诟病的是目前只能在限定区域内运营,如果Robotaxi 长期内只能是区域内运营,抢走网约车的市场份额是很有限的。是Robotaxi目前技术条件下只能做到限定区域内的浅尝辄止么?答案似乎并非如此。
此次广州荔湾区的科技防疫便是一个很好地例证,在疫情爆发后,相关部门给到了百度Apoll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在内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一项任务,要求在24小时内,调试车辆使其能够肩负起疫情封控区域内全无人驾驶物资运输,最终各家科技公司都完成了任务。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法规下以百度Apollo 为代表的Robotaxi企业已经能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有序展开Robotaxi 运营,随着政策的逐步开放,Robotaxi突破限定区域,与网约车展开正面较量也只是时间问题。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领军企业,百度Apollo几乎对国内已政策开放的城市和开放道路测试区域进行了全面覆盖,目前共拥有多达500辆的测试车队,244张测试牌照。按照3年内覆盖一线、新一线、准一线城市的规划,百度Apollo在无人驾驶共享出行领域已经率先走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360和瑞星的故事或将在自动驾驶领域上演

共享出行的未来是属于Robotaxi的,这一点即便是占据共享出行领域80%市场份额的行业巨头滴滴,也是无比认可的。滴滴自2016年开始布局Robotaxi,这种局面如同百度的Robotaxi 的外敌入侵打到了家门口,滴滴要实现自我革命来迎合大局势。目前来看百度Apollo、滴滴、小马智行驶都意识到了赛道的切换,开始布局规模化前装量产,以降低单车成本,使Robotaxi能够正面与网约车较量。从产品节奏上来看,百度Apollo进度领先了滴滴和小马智行2年以上,而且百度也率先将战火烧到了传统网约车的本土战场。
除了规模化前装量产进度,技术路线上的差异,也将对未来战局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小马智行和滴滴出行都是类似Waymo路线的重感知,对激光雷达依赖度较高。但随着从拥有360°水平FOV的机械激光雷达,向水平FOV 120°的半固态激光雷达做技术迁移时,对重激光雷达的企业而言,以为这至少需要3个拼接,才能实现360°感知,已保障之前的算法能够继续运行。但3个激光雷达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为了实现对远中近距离的环境充分感知,对半固态激光雷达的单车需求量可能是4个甚至更多,成本控制的空间就被挤压了。
这对于百度Apollo以视觉算法为主的“ANP-Robotaxi”架构而言,未来发展会更具优势。Apollo Moon拥有行业最高的视觉算法比重,激光雷达系统和ANP系统全部可以独立闭环,互为冗余,高度融合。
百度Apollo的激光雷达放在了顶部,在处理激光雷达感知盲区上,跟其他初创企业单独增加一些补盲激光雷达相比,百度完全依靠视觉,这对视觉算法的要求非常高,至少能够通过视觉比对还原出场景的深度信息,还要能够对近场障碍物的行为有着精准的预判。这一代的Apollo Moon已经具备出色的视觉算法,意味着其激光雷达的数量需求,将远低于其他自动驾驶科技企业,这对整体成本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还没有计算百度对产业链上游的整合,通过投资禾赛科技,百度Apollo与国内第一大激光雷达供应商建立了紧密联系,Apollo Moon搭载的激光雷达是禾赛按照百度Robotaxi需求定制开发,这不仅意味着成本更可控,还意味着这款激光雷达的性能能够被发挥到最大值,为不必要性能买单的成本也降到了最低。
视觉算法为主的技术路线难度更大,但显然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后百度Apollo的优势将更为明显。激光雷达即便价格会逐步下探,但受制于技术和原材料,它必然还会是车上最昂贵的传感器。其他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每增加一辆Robotaxi,就要增加多个激光雷达成本,但视觉算法代码的复制几乎是0成本的,Apollo的规模化量产,边际成本是递减的,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这像极了360和瑞星在杀毒软件战场发生过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或许也将在自动驾驶领域上演。

科技公司对共享出行公司的降维打击

对滴滴而言,布局Robotaxi是守卫疆土的向上突围,但对百度而言,布局Robotaxi仅仅是人工智能发展,寻找落地场景的一次向下扎根。自动驾驶是百度AI战略最为重要的落地场景,而Robotaxi是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的业务版图之一。
百度Apollo 自动驾驶目前有三大业务方向,除了面向共享出行领域的Robotaxi之外,还有面向汽车厂商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以供应商的身份赋能传统汽车。除了做汽车行业的供应商,百度还亲自下场造车,与吉利合资成立集度汽车。三个业务方向拥有独立的盈利模式,但又同根同源,拥有非常强的战略协同性。
不久前集度汽车召开了首场媒体沟通会,公布第一款车的定价会在20万以上的“轻奢”车型,将使用百度Apollo提供的自动驾驶技术,实现L4级自动驾驶。结合百度Apollo 在Robotaxi领域的规划,我们就会看出两个业务的协同发展,下一代Robotaxi可能已经跳脱To B 和To C的分界,是完全的自动驾驶乘用车。
百度Apollo 通过自动驾驶能力串联起三重身份:Tier 1,OEM,共享出行运营商,触角衍生到了汽车领域的上下游,这在汽车行业是前所未有的,就连谷歌Waymo也没能实现,这背后展示出的是重视视觉人工智能研发的巨大优势。

写在最后:

回归共享出行领域来看,一旦Robotaxi能够实现技术和法规的突破,就是运力的“鸟枪换大炮”,这种快速部署能力是传统网约车所无法实现的,百度Apollo能够按秒生产无数技能过硬、没有道德风险、没有安全困扰的“AI司机”,但传统网约车想要运力的扩张,通常是以月为单位的进行培训,这边是生产力的巨大差异。
这种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必将彻底重组整个共享出行行业。

谢谢那么好看的你读完了全文,再给辛苦写作的小编点个“在看”吧!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