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致郑州市主政者的一封信:将宋陵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文脉核心分布区,郑州应“不留死角”
X书记:
您好!用X来称呼您,实在出于无奈。但它是您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这样写也不算不敬。此文仅是我个人想法的表达,您看不看到、过不过问都没关系。但事儿就在那儿放着,多少年了,需要有人唠叨,也需要有人记着。
您是去年6月11日正式到郑州履新的。一年来,一直留意您到郑州主政后的各类讲话、文章和指示,也不断追踪您来中原后各种公开的会议、考察和其他活动,热切盼望和持续感动之中,确实感受到了郑州这座城市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国际郑”的名字擦得更亮了,她正在奠定自己作为省会城市的范儿和作为全国中心城市的大格局,也正逐渐找到自己的魂儿和独特的城市品格,我想我作为一个郑州市民,此时此刻发自内心地为这种变化、为这座城市的创新发展感到骄傲。
因为职业的缘故,过去我几乎踏遍郑州市的每一寸土地,现在,人安静下来了,有时会在提笔之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喜欢这座城市的理由是什么?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交通上的四通八达?建筑上的日新月异?她的包容?她的活力?她的开放?
想来想去,还是与这座城市所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精气神儿有关,它们,默默地沉在心底,无形地化为情感,让我们每个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对她不离不弃。
郑州,是郑州人的家,而这样的家,充盈着温馨、从容、祥和的气氛,让每个成员都各居其位、各安其心。做到这些,除了在物质上要给大家提供“获得感”之外,还要在精神上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而最能发挥这种作用的,就是倡导文化建设,“以文化人”,打造一个文化气氛浓厚的精神家园。
我们去杭州、苏州、成都这些城市,目之所及,到处充满了文化细节,到处流淌着历史记忆,长期沉浸其中,每个市民怎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伟大文明传统的守护人和传承人?他们怎么不会拥有良好的家风家教和强烈的公共意识?
郑州历史文化悠久、深厚,只不过常常是外部人不了解,而我们自己又妄自菲薄罢了。去年11月初,您到管城区调研商都历史文化区规划建设情况,我们注意到您有一番特别精彩的讲话。其中提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一座城市的特色与竞争力,“我们要把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摆在重要位置,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郑州发展的内涵”。
这话讲得令人十分振奋。一座古都,本就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在螺旋式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她的“灵魂”怎么能被我们忽视并导致缺席呢?因此,当您为郑州新时期的历史文化建设谋新局、开新篇、推新作,我们感觉到,郑州市民的心灵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逐渐被唤醒并有所依托了。
商都历史文化区项目的落地推进,以及后来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七广场及周边地区、黄河滩地慢行系统等项目的规划,是“文化郑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区、县(市)都积极行动起来,立足自身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转化,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呈现出诸多亮点和成就,不仅使郑州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得到全面挖掘和阐释,还扩大了全社会对郑州文化底蕴的认知和认可。有时我们去荥阳、新郑,会强烈感受到这一点。
不过,尽管相关工作推进力度很大,但因为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广、种类丰富、项目多,同时由于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各地重视程度和行动力度不一。据我们观察,郑州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目前还有不少“死角”和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存在。
仅举几例:
子产墓。子产系春秋时期郑国宰相,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制订成文法,倡导民主政治和商人爱国,郑州金水河名称的由来即与其有关。子产墓位于新郑、长葛、禹州三市交界处的陉山上,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墓旁有新郑文物局、禹州文物局立的墓碑。
位于新郑、禹州、长葛三市交界处的陉山,三面山体都被挖空,山上的子产墓岌岌可危
近数十年来,由于地方利益主体不间断凿山采石,致使陉山三面山体几被挖空,子产墓群多处景观已被毁坏,仅存的子产墓也面临坍塌危险。2010年2月,子产墓曾遭盗掘。现有两位附近村民义务看护(点击参见2500多年后,郑州抑或河南,你欠这位古人一座大山【守护中华魂】)。
后周皇陵。后周皇陵系全国文保单位,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帝王陵墓,位于新郑市郭店村附近,是五代时期中原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较为完整的陵墓群,包括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后周统治为北宋统一全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嵩陵和庆陵分别系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之墓,宋、明、清三朝多次扩建、维修并派人保护,庆陵墓前留下大量御制祭文碑。
目前,这些陵墓都处于田间地头,荒草蔓生,没有任何保护性设施,任由风吹雨打,其状甚为凄凉。
北宋皇陵及大量宋文化遗迹。郑州拥有大量宋文化遗迹,主要分布于郑州市区、巩义市、新郑市等区域,其中,尤以巩义市的北宋皇陵陵墓群最为典型。北宋皇陵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十一五”国家100处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之一,分为孝义、蔡庄、八陵、西村4个片区,包括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永定陵、永昭陵、永厚陵、永裕陵、永泰陵八个陵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特别是其地面石刻雕像遗存,数量庞大、雄伟壮观,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史研究价值(参见保护宋陵!请为我们的泱泱大宋,留存最后一份尊严!)。
但是,这座“中国历代帝王陵的杰出范例”,目前却遭受着来自自然、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与破坏,保护现状让人十分忧心:
一是温差、潮解、暴雨、氧化、农作物根劈等自然力作用造成雕像风化、剥蚀严重,尤其是附近工厂林立,酸雨的腐蚀作用更大;二是除永昭陵、永定陵外,其余帝陵均被农田、村镇居民点、企业等占据,众多国宝级的石刻被掩埋土中而残缺不全或结垢开裂,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作物耕作甚至是盗掘均带来破坏;三是仅靠地方政府与文物部门拨款无法满足遗产保护需求,经费、人才等均十分匮乏,连最基本的监控设备也不够。。
宋陵危矣!子产墓危矣!后周皇陵危矣!这是近几年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社会人士发出的感叹和呼吁。除此之外,中牟官渡古战场遗址,巩义包拯墓、寇准墓、赵普墓,新郑吕夷简墓、陈氏三宰相墓、高拱墓、韩王陵,荥阳苏家大院,新密桧阳书院,等等,目前也皆处于荒芜、凄凉的未保护或半保护状态,看着让人心疼和心痛。
电视剧中的吕夷简
郑州的中心城市定位,让她获得了诸多现代性荣光。日前,巩义“河洛古城”的重见天日,又让它作为河洛文明甚至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的地位无可辩驳。就现有已经发掘的遗迹而言,从古至今,郑州的发展历史几乎没有断代,特别在夏商周及唐宋等几个重要阶段,她都发挥出了发挥出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久前,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郑州要在落实黄河战略中担当使命走在前头,其中,就黄河文化而言,郑州应当率先行动、扛起使命,着力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示范区,让黄河文化、嵩山文化、古都文化在郑州充分展示出来。
这样的话让人动容,有目标、有情怀、有责任担当,正如您当年在杭州推动良渚文化遗产申遗一样。但我认为,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之后,执行层面的工作应该做得更精、更细、更实、更全、更具体,而不至于缺乏措施和抓手。比如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就应当不留“死角”、一视同仁地全面普查和钩沉(历史上,郑州市曾对历史文物进行过普查),通过修葺、维护,先保护起来,而后再考虑怎么开发、怎么利用。
不客气地说,像北宋皇陵、子产墓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我们再不采取积极行动,那么它们就真的被毁了;而假如真到了如此地步,那么我们的冷漠、无视和不作为,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犯罪。
上下图分别为巩义包拯墓和寇准墓
如何保护、利用和开发?这是一个大课题。目前,郑州不少地方全面推进遗址公园的建设,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城市生态、居民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改善,文化遗迹也获得有效保护。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采取更多、更好的措施,让文物、历史文化遗迹和它们所代表的文化“活”起来,走向世界,走向人民群众心中,真正得到“开发”和“利用”。
以宋陵为例。如今,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热播,大宋生活美学日渐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郑州应与开封、洛阳等地联合起来,大力开发大宋生活美学IP,将各种宋朝的历史文化遗迹有效连接,串珠成线,由线成面,形成整体合力。
可考虑的具体方案有:设置唐宋文化大走廊,以廊道的概念作地理意义上的大文旅开发;将宋陵的地面石刻和地宫数字化,建成宋陵数字博物馆;成立大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或郑州文旅集团,面向市场对宋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深度开发;连接包括宋陵在内郑汴洛宋朝文化遗迹,同时联合南宋宋陵,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保护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持久、艰难的工作,但是,唯有树立目标,我们方能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并聚合资源,方能解决保护经费和人员不足等问题。
众所周知,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突出的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科学、人类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物、遗址等,截至目前,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东陵等帝王陵均因各自特殊价值,而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宋陵的历史、文化、美学等价值,也决定了它应当有此“时代待遇”。不过,假如要做到这一步,我们首先就要以大手笔、大投入将宋陵建设成一个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大遗址公园,而目前它的“散、乱、差”以及凄美荒凉的保护不力状况,是只能让人望“目标”而兴叹而遗憾的。
以上所述方案,正好符合郑州市日前提出的“三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历史文化景观规划。郑州处于郑汴洛中华文脉核心隆起带的中心位置,时代选择了她一定要在贯彻实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承担起振兴黄河文化的重任。祖先留给我们一大笔宝贵的财富,如何保护好并利用好它们,考验着我们的责任、勇气和智慧。
北京、成都、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皆与她们的主政者在关键时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有关。郑州再也不能出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那种为改造旧城、拓展交通、改变城市形象而毁坏文化遗迹的低级做法了,她所留下的沉痛教训一再告诫我们,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我们唯有珍惜、保护和建设,才能履职尽责!
而且,这种行为还应是细水慢流、日积月累式的,凡是运动式、一哄而上又一轰而下的,结果都不那么美妙;它还应以科学和规范为依据,“尊重历史、拓展未来”,那种“毁旧建新”或为商业开发让路的行为,到最后往往也得不到什么较好的评价。总之,在文化建设上,郑州市任重而道坚,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不仅能看到这座城市外在环境更多更美的变化,还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培植于大好河山之中那十分强劲和迷人的“根”和“魂”。
如此,当是吾辈之福!
以上意见,诞妄之处,还望海涵。
郑州市民 周健
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