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文明起源・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论华夏文明的起源
羽人瓦当
唐
青海民和川口镇出土
泥质灰陶,圆形,,图案浅浮雕式。瓦当正中为双翼飞人, 双手合十于胸前,双翼平展,腹部以下饰横纹裳,当缘一周饰连珠纹。这种题材的瓦当唐代并不多见,羽人形象应为西亚文化的本土化反应,丝绸之路古道上也有带翼天使小像出土。此件瓦当制作精良,形制规整,文化特征特殊,散发出唐代自由舒展的艺术风格。 现藏青海省博物馆。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严文明
《中原文物》1996年第一期
作者首先回顾了从信古、疑古到考古对文明起源的探索过程做。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五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后人由此而相信中国文明即源于此;“五四”以后,疑古派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28年对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代历史的可靠性,学术界才接受了中国文明至少应追溯到商代晚期的观点。1955年郑州商城的发现,1959年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将中国文明的起源提早到商代早期,进而上升到夏代。紧接者,作者以“走向文明的脚步”为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10000——7000BC)最大的成就可能是农业的发明;中期(7000——5000BC)是原始农业取得大发展得时期,并形成了定居得农村,从而为向文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晚期(5000——3000BC),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此期农业聚落遗址分布密度明显加大,规模亦有所扩大,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从3500BC起,聚落内部、聚落之间都已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从墓葬中可以看出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财富,而大多数人处于贫穷甚至一无所有的境地。牛河梁反映出红山文化后期已分裂为贵族、平民两个阶层,贵族把持了宗教并拥有相应的权利机构,原始共产主义已不复存在,这是向文明社会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从公元前3000——2000年为历史上的龙山时代。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小件铜器,制陶、制玉等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社会财富大部分为贵族所垄断。相应地,建筑技术取得了巨大得进步,出现了众多的城址(军事城堡),这是战争经常化、激烈化的产物。这时期已处于一种小国林立的局面,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正好相合。到了夏代,中国古代文明的雏型已具备,商周时代更是集其大成,从秦汉时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中国文明起源是单中心还是多中心的问题,作者例举了秦安大地湾、凌源牛河梁、余杭良渚、天门石家河等遗址的材料,认为无法证明当时中原的文化发展水平一定比周围地区高,也无法证明周围文明一定是受中原文明启发或传播的结果。因此,中国文明的起源应是多源的。最后,作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地理环境和史前文化的背景应当特别留意。中原地区地理环境适宜,处于中心位置,能够博采众长,加以融合发展,故自夏以后越来越成为中国文明发展的中心。
论华夏文明的起源
李模
《中原文物》1996年第1页第17——22页
作者首先界定了“文明”、“文明因素”、“文明起源”、“华夏文明”这几个基本概念。文明的本质特征应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政权,在物质文化上可以表现为文字、城市、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文明因素,而且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任何文明因素都无法决定文明,决定文明的只能是其本质特征。华夏文明应指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所创造的文明——即秦汉以前的中国古文明,主要是指国家文明。华夏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国家文明的起源。作者将公元前3500——2000年确定为铜石并用时代,分为早期(3500——2600BC)和晚期(2600——2000BC)。早期包括仰韶后期、大汶口后期、马家浜文化、红山文化后期和小河沿文化、大溪文化后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早期;晚期包括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认为3500BC是一个重要的分界,以前属于新石器时代,从聚落遗址、建筑、埋葬习俗看都比较强调统一和平等的原则。3500BC以后属于铜石并用时代,考古遗迹表明这时已出现贫富分化和社会地位分化,私有制、阶级乃至国家的政治实体都是这个时期相继形成的。作者通过郑州大河村、秦安大地湾、大汶口、红山文化、青海柳湾等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和余杭良渚墓地、襄汾陶寺、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等铜石并用时代晚期资料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源头的,在时间上看源于铜石并用时代。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河南龙山文化独树一帜,并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形成国家——夏朝。华夏文明的直系母体是中原黄河流域古代文化。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