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幸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有幸能看到无数的新奇和时事新闻,在言论相对自由的开明盛世,随着自媒体时代到来,许多热爱文字的朋友都设立了公众号,废寝忘食的所感所想变成文字,并无所不用其极地推广给网友们,寄希望得到认可和赞赏,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推广。
每天打开微信,打开QQ,总能第一时间看到许多的推广和链接,总给人目不暇接甚至是不胜其扰的感觉,我也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我每每推广自己的公号时,仅仅是发布个人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相信每一个与我一样深处社会底层却酷爱文字的朋友都同我一样,每每的推广都会心里充满矛盾,推广肯定会使一些朋友感到搅扰,而不推广又似乎很难获取点击,这又悖离我们写作的初衷。
这是一个物质繁华、资信过剩的时代,人们的目光被七彩斑斓的资信搅扰到视觉疲劳,对阅读的选择也愈来愈挑剔,而万花筒般的现代阅读,也无不处处透露着功利的目的,网络上许多的写手,努力推广自己不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粉丝用于商业目的,更多的是寄望于通过简单的打赏来获取微利或者虚荣心的满足,这也似乎并不奇怪,爱文字的人多是喜好幻想的人,在文字的世界里如痴如醉,在现实生活中却更多劳碌困窘,一些朋友常形容文字圈朋友的公号就像乞丐的破碗,而我则觉得许多无名的写手更像是一只只生个蛋就半天鸣叫的老母鸡,其实那有可能仅仅是一枚软蛋,甚至是谎蛋,且不一定就能获取同情的秕谷。
公众号的确可以赚钱,这个并不假,我的订阅号里有一个“某某之家”,以新闻直播为主导,加载一些类似乎《读者》类的文摘,却常常单篇文章的赞赏者多达上千人,很明显公号的发布者是一个得力的团队;而另一个“某某解爱”却着实是个人公号,其主人原是专职记者,文字幽默,极会设立创意标题,常常打打色情擦边球,每期赞赏者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很显然仅凭公号此公已可以衣食无忧。然这样的例子必竟是少数,更多的写手,甚至拥有着作家头衔的文人,却总是默默在网络的鸿海里打拼,我的朋友,农民作家王博艺也天天在推广他的公众号,长篇小说《社火》已推广一月多,每期的点击却依然只有50左右,这确实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乡土小说,但网络更喜欢简短的东西,网络更流行幽默而另类的快餐文化,这似乎与文学无关,与社会精神无关。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穷酸文人”这帽子似乎是千古绝帽,想起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就很容易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然这也似乎仅仅说明道行太浅,2012年,唐家三少以5年3300万元的收入荣登“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童话作家郑渊洁的年度版税收入也高达2600万,而作家贾平凹的字画更是高达每字3万的高价。看到这里我相信许多在底层玩文字游戏的朋友可能都会与我有一样的感觉,就是愧在地板上没有个缝隙能钻进去。但或许正是这种念想异化了时代,追名逐利让所谓的人性变得残酷而麻木。
我写过许多篇砰击现代名星圈的评论文章,明星的堕落、明星的挥霍、明星的炒作无不加速了道德的沦落,我甚至怀疑演员这个职业集体的人格,但当我读到一篇文章中常香玉的事迹,知道了抗美援朝时期,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拿出多年积蓄,卖掉香玉剧社唯一一辆卡车和自己的房子,带领59名演员吃大锅饭、睡地铺,通过180多场演出才筹到15.27亿元旧币(相当于15.27万元),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的事迹,依然非常感动,感动于常香玉的飞机是买给危难关头的国家和民族,而不是买给自己做商业目的。
同样当我们看到许多贪腐的达官贵人,也曾拥有过赤贫寞落的童年和曲折人生,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许多成名的大家,其代表性的东西更多出自于未成名之前,包括作家,当他济身文联,济身官场或作了高秘,其作品就更多脱离了底层的人民,而这个时代其实并不缺经济,缺的只是精神,无数人的失落,并不是生活的濒危,而是精神的失氧。
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文字开创和承载了文明与道德,应更强地为人类思想和社会进步努力,文学揭露社会的伤痕和实质,力促于人性的真善美,每个为文者,包括每个读者,每位社会的人都应谨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