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真的是一名庸将吗?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此谚语并非出自正史记载,而是出自清末反迷信文学作品《扫迷帚》第二十四回中老儒所言:“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
而“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出自正史《三国志·蜀志第十三·之王平传》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记载,指前期有王平、句扶,后期有张翼、廖化。意指廖化与另外三位蜀汉将领齐名。
廖化的年龄比刘备小,根据《三国志》记载初次登场,已是大约公元219年关羽败亡之际。东汉末年,廖化担任前将军关羽的主簿,但因孙吴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袭取荆州,不久关羽战败身亡,廖化一度从属孙吴。在此情形之下,廖化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之后廖化诈死骗过人们,带着母亲昼夜赶路西行,回到刘备阵营;此时刘备率军东征(见夷陵之战),与廖化在秭归相遇,刘备见到廖化时大悦,任命为宜都太守,其后又任命廖化为别督,随大军驻扎于夷陵界。
廖化上演了一场和关羽类似的“千里走单骑”。从这个计划的形成到实施来看,廖化的胆识、谋略和武艺都必须有着过人的表现。
陈寿的《三国志》并未给廖化立传,只是在蜀书的最后一卷中,夹带了百余字的廖化小传。“廖化字符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令人惊奇的是,廖化此时的职务,是一员主簿,是个典型的文官,足见他在地方治理及出谋划策上具有一定的才能。
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廖淳既是廖化。建兴元年(223年),丞相诸葛亮开府,举蒋琬为茂才,蒋琬坚持推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化。廖化出任丞相参军,随诸葛亮北伐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之一,蒋琬对廖化都有所谦让,这也足以说明了廖化在蜀汉集团中的名声了。
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国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率兵救援,两军沿东西两面分兵合进,欲夹击廖化军。廖化抓住机会各个击破,游奕军被击退,王赟在交战中箭身亡。在《三国志明帝纪》中,裴松之曾注引《魏书》曰:“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敦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敦。”在《三国志郭淮传》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姜维出石亭,从疆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廖化不仅在北伐过程中帮助姜维很好的完成了筑城重任,而且他还独自攻击过魏国的领地。这场战争的结局便是:“奕军为敦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廖化在与曹魏名将郭淮的对抗中,反而占据了上风,可见廖化的本领,也当真十分了得。
在《三国志廖化传》中,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继续兴兵北伐。对此,廖化觉得十分担忧,表示:“'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点出了廖化对姜维连年用兵、耗损蜀汉国力的担忧。他觉得姜维用兵不知道多加整顿,必然会引来灾祸上身。对于廖化的劝谏,姜维并没放在心上。可后来的结局,却证明了廖化极为高明的战略眼光。据《三国志三少帝纪》记载:“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
景耀六年(263年)夏,魏军大举伐蜀,廖化与张翼、董厥等率军抵抗,廖化受命往沓中支援姜维,后随姜维弃阴平,与张翼、董厥合军退守剑阁,魏将锺会始终未能攻破。是年冬,蜀主刘禅降魏,廖化等人得到刘禅投降的敕令,随姜维在涪县向钟会投降,蜀汉亡。
咸熙元年(264年)春,廖化与宗预内徙洛阳,途中病死,年逾七十。
因此,廖化作为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是有着较强能力素质的,所以才有“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的说法。王平、句扶、张翼这三人都是蜀汉后期出名的大将,他们也曾在北伐或者平乱途中,立下过不少的功劳。而廖化能够和他们并列,足以见其军中威望,不亚于其他三人。
廖化还曾被后主刘禅封过“假节”一职,这是赵云黄忠等老将都未曾有过的殊荣。由此可见,廖化在蜀汉集团中所受重视的程度,还是非常之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