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梅实、梅子、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
〔来 源〕为蔷薇科樱桃属植物梅Pru-nus mume(Sieb.) et Zucc.的未成熟果实。
〔成 分〕未成熟果实含苹果酸15%、枸橼酸19%、琥珀酸、酒石酸、β-谷甾醇、蜡醇样物质、三萜成分等,种子含睛甙类,苦杏仁甙,此外,尚含脂肪油。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收敛生津:乌梅有收敛止泻、止血及生津止渴除烦作用。 《神农本草经》: “主下痢,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 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名医别录》: “止下痢, 好唾口干”。 《本草拾遗》: “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本草纲目》: “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 蛔厥吐利……”。 《本草求源》: “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2.杀虫解毒:乌梅有杀虫(安蛔)及解毒作用。 《本草纲目》: “……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此外,尚有类似木瓜样的通痹止痛作用。
二、近代研究
1.抗过敏作用:乌梅1:1煎剂及合剂对豚鼠的蛋白质过敏及组织胺休克具有对抗作用,对组织胺性哮喘无对抗作用〔1〕。
2.对胃肠平滑肌的影响:乌梅煎剂及合剂对动物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2〕。并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泄,故有利胆作用〔9〕。
3.抑菌作用:乌梅1:1的煎剂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肺炎双球菌、人型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1~8〕。
4.抗真菌作用:乌梅对部分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10〕。
此外,临床观察有安蛔及驱蛔作用,并有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
〔性 味〕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 效〕收敛止泻、止血、生津止渴、安蛔止咳。
〔主 治〕久咳肺虚,口干烦渴,久痢久泻,蛔厥腹痛,反胃噎膈,呕吐,月经过多,便血,尿血,恶疮(肿瘤),牛皮癣;外治疮疡久不敛口,鸡眼等。
〔临床应用〕
1.久泻久痢:乌梅可治久泻、 久痢不愈。证见腹痛,大便粘液或有脓血,类似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近也用治细菌性痢疾,单用有效,常配伍肉豆蔻、诃子、罂粟壳、人参、木香等,方例《乌梅膏》、 《固肠丸》、 《乌梅丸》等。
2.蛔厥腹痛:指蛔虫所致的腹痛、胁痛或吐蛔。常配伍黄连、附子、花椒、细辛等药,方例《乌梅丸》、 《椒梅汤》。近用治疗胆道蛔虫之腹痛,单用乌梅有效。也用治胆囊炎、胆石症等,常配伍五味子、红木香(长梗南五味子)煎服。近单用治钩虫病有效。
3.肺虚久咳:咳嗽日久,痰涎清稀,也可用于时行暴咳无痰、咽干等证,类似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咽喉炎等, 常配伍罂粟壳、杏仁、半夏等,方例《一服散》, 《人参款冬花汤》、 《乌梅罂粟壳散》。
4.口渴多饮:乌梅可用治消渴、烦闷等症,类似于热病口渴、糖尿病口渴、尿崩症等。单用有一定效果,常配伍葛根、人参、黄芪、天花粉等益气生津药, 方例《玉泉丸》、 《乌梅豆豉汤》。
5.恶疮瘜肉:乌梅古代用治恶疮,近代用治阴茎癌、子宫颈癌,常与卤水煎服,方例《乌梅卤水煎》;也可用治鼻瘜肉,多配伍硼砂、冰片研末外用。或者烧灰研末油调可治小儿头疮,也用治疗皮肤癣症、鸡眼等。
此外,鸟梅制膏可用治崩漏、便血、痔血等,外用治疗风湿痛、神经痛、瘭疽出脓后肉芽突出。古方用治昏迷患者之牙关紧闭。
〔用 量〕 3~15克,丸散酌减,外用适量。
〔用 法〕生用,去核后用,炒炭或熬膏用。
〔禁 忌〕胃痛反酸者忌用,多食损齿。
〔附 方〕
1.乌梅膏(验方):乌梅5斤,熬膏1斤,加糖适量,每服10克。
2.固肠丸(《证治准绳》):乌梅、肉豆蔻、诃子、人参、苍术、茯苓、木香、罂粟壳。
3.乌梅丸(《圣惠方》): 乌梅、黄连。
4.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细辛、黄连、黄柏、当归、人参、制附片、川椒、干姜、肉桂。可加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等驱虫药。
5.椒梅汤(《温病条辨》):乌梅、川椒、黄连、黄芩、 白芍、 人参、干姜、枳实、半夏。
6.一服散(《世医得效方》):乌梅、罂粟壳、半夏、杏仁、苏叶、生姜、甘草、阿胶。
7.人参款冬花汤(《医学纲目》):人参、款冬花、乌梅、知母、川贝、半夏。
8.乌梅罂粟壳散(《本草纲目》):乌梅、罂粟壳。
9.玉泉丸(《沈氏尊生书方》):乌梅、天花粉、麦冬、人参、葛根、黄芪、甘草。
10.乌梅豆豉汤(《简要济众方》):乌梅、淡豆豉。
11.乌梅卤水煎(验方): 乌梅27个,卤水1000毫升,沙锅内煎20分钟,放置24小时后滤过,每服3毫升,每日6次,饭前、后服,并可用外搽患处,服药期间忌红糖、白酒、酸、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