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不坐木,三九不坐石”为啥不能坐?老祖宗的话在理吗?

小暑节气即将到来,小暑逢未出梅雨,夏至三庚入头伏,从夏至到小暑为一个节气十五天,期间至少会有一个庚日或者两个庚日,所以小暑节气也就意味着三伏天即将到来。有句老话说:“三伏不坐木,三九不坐石”,下面就来看看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呢?所谓“三伏天”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而初伏的头一天也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其实这个日子最初是一个祭祖的节日,叫作“伏祭”,与冬季的“腊祭”一样,属于以前的两大祭祖节。这两个祭祀的日子就是:夏至三庚为伏祭,冬至三戌为腊祭,也就是如今的腊八节。伏祭之时,人们要用狗肉来祭祀,所以“伏”就是“人”与“犬”组成。如今的伏祭已逐渐被人们淡忘,所留下来的仅剩一个日子,一个代表着进入了炎热天气的日子。五行之中,庚属金,夏属火,庚金遇火要伏藏,火旺则金藏,因此“伏”也代表着金气伏藏的意思,当然人与动物也要趴着不动,谓之“伏闭”。

三伏不坐木,三九不坐石

人们在最初之时,都居于洞穴中生活,所有的“家具”都来自于大自然,人们坐的凳子就是随手从外面搬来的石头。然而每到冬季之时,天气寒冷,如果坐在石头上,可谓上冷上加冷,往往会导致人们生病。到了夏季之时,天气炎热,也正是各种动物最活跃的时候,人们坐在大树之上,也是充满了各种危险。因为夏季正是各种动物繁衍生息之时,也是最需要食物之时,所以夏季各种捕食猎物的动物都会在树丛间奔走,往往会伤到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最初的经验叫“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后来人们将这种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在四季之中:春为少阳,也就是阴中之阳,五行属木代表肝;夏为老阳,也就是阳中之阳,五行属火代表心;秋为少阴,也就是阳中之阴,五行属金代表肺;冬为老阴,也就是阴中之阴,五行属水代表肾。

所以《金匮真言论》中说:“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而《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瘧;秋伤于湿,徘生欬嗽。”意思就是冬季天气寒冷,而人们生病大多是因为寒气而导致的,天寒地冻坐于凉石之上,必伤与寒,那么这种寒气会有一段潜伏期,意思就是不一定会马上表现出来,会在身体中潜伏下来,等到春季时就表现出来。同样“夏伤于暑,秋必痎瘧”,意思就是夏季天气炎热,属火,坐于木之上,木又生火,寓意着火上加火,就如同火上浇油一样,人坐在上面,会被暑气所伤。当然这种暑气不一定会马上会表现出来,会潜伏到秋季,就会表现出来。“痎瘧”也就是“疟疾”的意思。那么三伏天也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代表着火气最旺的时候,坐在木头上,木生火,火加火,就相等于阳加阳,而夏病在阳,所以三伏天不能坐在木头上。再加上木头里面的湿气被太阳一晒,就会蒸发而进入人体,所以就有了“三伏不坐木,三九不坐石”的说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