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完结篇)·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的文化之道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之道,中医的理论路线是把人当人、天人相应的生命路线。中医的进步是活生生的人的临床医疗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是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病机理论的发展。

数十年来,物理法则的西化成为中医的临床规范,生理病理的实验成为中医的现代化标志,西医有什么新的进展,中医就跟上去,或用其新进展作为学术方向,或用中医理论去和西医概念对号入座。影响最大、至今还在发生作用的,用中医的治未病和西医的亚健康对号,恐怕是最主要的了。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观念,与西医亚健康,是完全不同的。一在生命之应,在五藏生克联系,在疾病及其传变防治,一在形态依据,指别人痛苦但又没有形态学证据证明有病,属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

未病,从字面理解是没有发生疾病。没有发生疾病,在中医理论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病的人,叫“平人”,一是有病但疾病还没有发展,有已病藏腑和未病藏腑的分别。治,是预防、阻止的意思。“平人”修身养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防止疾病发生,是治未病;生病之后,辨证论治扭转、截断病势,或开邪出路,或扶正阻止传变,是疾病局限在现有阶段痊愈,是治未病。

何为病?乱也,逆也,非常也,人有,自然有,社会有。在人之身谓之病,在社会谓之乱,在自然谓之逆,皆属于非常。

在文化生存时代,病,与文化之道息息相关。

物道文化主导的文化生存,人们形成功利物质观,把自我价值、功名利禄作为人生追求和衡量成功的标准,物质挥霍,个性膨胀,贪得无厌,自然会病,社会会病,人更容易病。

活生生的人“治未病”,关键在修身养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活生生的人是自然完整性的人,外,与生存环境多维联系,内,藏腑组织之间多维联系。人之病,不是所有藏腑组织同时都病,有先后,有主次。疾病的发展由此及彼、由轻到重,既有一个时间过程,临床可以分为已病和未病。临床的治未病,目的在阻止疾病传变,避免疾病加重,是疾病在现阶段获得痊愈。

中国文化是重视“治未病”的文化,中医是“治未病”的医学。中国文化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强本节用,特别是 “和”为贵的文化理念,仁义道德的精神进化,既具有保护自然环境,防止自然之病的价值,也具有和谐社会的作用。

中国文化人,“不为良相,当作良医。良相燮理阴阳,平治天下;良医燮理阴阳,挽回造化。今观此论,不独挽回造化,直欲转移风俗。”(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医道积习通弊论》)

“治未病”,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就是人文思想。以人为本,良相治国安邦,和谐人事,稳定社会,是治未病;倡导生活节俭,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生存环境,是治未病;辨证论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是治未病。

在西医没有亚健康的认识之前的二千多年,中国文化、中医理论就有了“治未病”的理念,而且其内涵、人文意义、实践作用,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客观的,不是物理法则、形态理论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金匮要略》:“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

西医提出亚健康之后,中医就背离了经典理论,和亚健康划等号了。中医学的“未病”绝非亚健康那么简单,我们将“未病”和亚健康划等号,贬低了“治未病”的文化意义,将“治未病”庸俗化了。

治未病大楼拔地而起,治未病专科竞相设立。我想问的是,不研究“治未病”的文化内涵,不明白“治未病”的立学基础,修治未病大楼,设治未病专科,能“治未病”吗?

把“未病”当成亚健康,把“治未病”当成亚健康的治疗,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堕落,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奴才相。

理解“未病”,实践“治未病”理念,要以人为本,以命为本,尊重自然客观的生命,尊重就诊病人的实际状况,否则我们不仅不知道什么是“未病”,更不知如何“治未病”。以形为本,实验实证为标准,循证医学,既不能正确认识“治未病”,更不能实践“治未病”。

可以说,没有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没有天人相应的多维联系的生命认识,无法理解“未病”,不知道如何“治未病”。中国文化的“治未病”,非“明君”不行;中医临床的“治未病”,非“上工”不行。

“明君”,明自然天命、明生存关系,以人为本,是有生命智慧、尊重人、关心人的君子。“上工”,是能见微知著,洞察疾病传变,治于机先的医生。

和亚健康划等号之后的“治未病”,不知道指的是“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未病,还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抑或是“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伤寒论》)的未病?

中医之道是天人相应的生命之道,中国文化之道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之道。用形态理论西化中医,用物理、化学、基因等科学之“术”否定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连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都不能理解,能够“治未病”吗?

人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体,要活得好,活得久,需要“不治已乱治未乱”,维护自然之和,营造社会之和;要健康安乐,需要“不治已病治未病”,养护精气神,保持我命气化活动的平正中和。

医学没有把人当人,人能够“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吗?文化不知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客观,能够“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而“无有终时”吗?

(0)

相关推荐

  • 癌症 别怕 有中医(六续)

    明白与糊涂 现在,大家都推崇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推崇仪器检查,检查明白,好治疗.体检.检查,我们明白的是什么?是形态,是细胞组织,是体液指标,不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形态.细胞组织,不过是生命的载体,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1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1 西医临床的治疗目标称之为"病"(西医的诊断结论,后同),中医临床的治疗目标称之为"证"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3

    常识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活生生的人的疾病,与自然有着密切联系,无不因应于日月之运行.地域之物产.人文之情感.不少学者意识到,"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5

    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要有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其"病"和"证"的关系,是人为地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逻辑,表达同一就诊 ...

  • 中医治证不治病

    中医治证不治病(黄开泰著) 第一章            证候立学的思考 一.证候的中医发生学意义目录 1.对症治疗的生命体验 2.病机理性的"证" 3.分道扬镳的西医 4.理论与 ...

  • 构建疾病多维立体观,重拾中医人的自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这句诗描写中医在合适不过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多维立体的框架之下的.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三维立体的世界,人自然也是三 ...

  • 尸体无病·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文化理性,有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作用.大抵有两个基本类别:文化之术的理性与文化精神的理性.文化之术的理性在现世之用,文化精神的理性在主导"术"的发展,掌控"术&qu ...

  • 营养生命·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物也是有联系的,在地球没有生命之前,在没有生命的宇宙太空,物的联系.动态变化一直都存在.有了生命,物的联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物的化生.转化.动态平衡有了生命的能动性和主导性,地球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

  • 藏脏之别·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西医的问题,说到底是文化的问题,与理性化了的人的本能之欲密切相关. 本能之欲有善恶,恶在物在利,善在命在爱.恶之欲理性化,以物为本,看得见.摸得着,形态为医学的客观基础.善之欲理性化,生命为本,立 ...

  • 五藏中心·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文化之外,象不可胜数,有人自身反应出来之象,有外在于人的天文.地理.气候变化之象.物象.气象.星象,面相.形象.精神面貌,可以看见,可以摸着的,皆属于象.活生生的人感应之,各从其类,有五藏的不同:反 ...

  • 阴阳应象·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西方文化有数千年的信仰,但在这数千年中,有长达二百多年的十字军东征,还常常因为观念.利益发生战争,进入工业化,热兵器.种族灭绝.世界大战等恃强凌弱的大恶之事更是层出不穷,还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

  • 生命之象·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思考生命.思考自然,是中华民族的本能习惯.<周易·系辞下>:"仰则观象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意,以类万物之情.&q ...

  • 白箱黑箱·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物质观.实验观,显微镜逻辑形成的理论,认识的起点是感官,终点也是感官.由感官确定,发展出理论,再将理论回到感官,由感官确定来证明理论.如黑洞是物理法则在对宇宙的感官认识之后,发展出来的一个理论,可是 ...

  • 所以是人·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任何事物,都有象与本质.不同事物,象与本质不同.物有物象,有物质本质:生命有命象,有生命本质.宇宙万物,无不有物,生命也如此. 生命有物,但是有生命之物与无生命之物,活人之物与死人之物,是完全不同的 ...

  • 生命完整·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才能认知形态,若看不见.摸不着.拿不出,无法认识形态.认识,是人类发明创造文化的唯一途径.在认识之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自然自在的存在,认识之后,成为主观确定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