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名医庄礼兴——“偏头痛”病案讲解
医海观澜2020-08-18 17:19:34
庄礼兴,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
01
偏头痛
偏头痛常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状态,甚至发展为抑郁症;对于中老年患者,偏头痛反复发作会增加脑血管疾病及认知障碍。
血管痉挛收缩学说认为偏头痛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颅内血管血浆中5-HT增加,引起血管痉挛收缩,5-HT减少,血管扩张,便引起搏动性头痛。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见效快、操作便利、成本低廉等特点。
02
偏头痛症状?
偏头痛多位于两侧,通常持续4~72小时左右,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也可加重症状。
03
病案?
男,28岁,反复头痛5年多,加重3个月。
现病史:2014年,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头痛,在劳累、熬夜、情绪刺激时症状加重,手指按压疼痛明显,每次持续大约一小时,可自行缓解,常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服用谷维素、布洛芬、龙血竭片及中药后疼痛缓解,但仍有反复。
近3个月以来,头痛频率明显增多,出现左侧头部胀痛,偶有搏动性疼痛,有时头痛欲裂,伴肋部疼痛、易怒、头晕等,严重影响睡眠,时有口干口苦,无胸闷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纳一般,睡眠质量差,小便黄,大便尚可。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04
诊断及治法?
中医诊断:头痛病 — 肝阳上扰证
平肝潜阳,和解清热
古医将偏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大多数偏头痛都是以内伤为主,日常工作、生活中遇情绪刺激,致头部气血不畅,气机阻滞,致“偏头风”。《辨证奇闻》曰:“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此病得之郁气不宣……遂至半边头痛也。”偏头痛的主病位“脑”,与“神”密切相关,同时与“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因此以“疏肝调神”治疗为主,使用“调神针法”。
本案患者肝阳偏亢,每遇情绪刺激时,肝阳易化风上扰清窍,致头部气机阻滞,瘀血留滞,患者便头痛欲裂。肝阳上亢又扰动元神,致心神不宁,难以入睡。“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疗上宜以调神穴位为主,加上局部取穴,再用中药“平肝潜阳,疏风止痛”。
针灸
电针:四神针、印堂、神庭、头维
留针:三阴交、申脉、照海、四关穴(合谷、太冲)
耳穴:缘中、皮质下、心、肝、肾、交感
人体的神志活动属阳,巅顶部阳气最盛,百会阳脉之巅,四神针在百会前后左右各1.5寸,刺激面广,又通过督脉和膀胱经直接联系脑部,是安神醒脑、开窍解郁的穴位。印堂、神庭也有安定神志之效,可激发经气,调节元神。头维为局部取穴,治疗本病要穴。
四关穴,通过疏泄肝气、通调周身气血来调神安神。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汇处,可滋阴潜阳,疏通三阴气血,健脾益血,调补肝肾。申脉,照海分别与阴、阳跷脉相通,可平衡阴阳,以达镇静安神的效果。辅以耳穴压豆刺激局部反应区,调理脏腑功能,促进睡眠。
中药
柴胡15g 黄芩10g 白芍20g
钩藤15g 天麻15g 牡蛎30g(先煎)
半夏15g 甘草5g 龙骨30g(先煎)
水煎服至200ml,饭后温服,一日两次。
外加中成药
柴胡疏气行滞,半夏和胃降逆,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得清而不致偏亢,白芍柔肝止痛,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天麻、钩藤二药均入肝经,有平肝熄风之效,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平肝潜阳、和解清热、镇静安神。
疗效
二诊:患者头痛明显缓解,偶遇情绪刺激时发作,睡眠质量好转。针灸守上方,再加中药七剂。
三诊:偏头痛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适寒温,畅情志,清淡饮食,避免情绪激动。
05
总结
临床上针对此实证患者也配合耳尖放血,此证属肝阳上亢之实证。《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凡用针者, 虚则补之, 实则泄之, 宛陈则除之。”耳尖放血疗法体现了“实则泄之”的治则, 而且方便、安全、价廉、效高且副作用小。即常规消毒后,在耳尖穴上用三棱针做快速点刺出血8~10滴,止痛效果显著、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