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合集|近十年高考作文解析(三)新材料作文,有真题解析、满分与下水作文

24.[2014·福建高考,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材料虽短但内涵丰富,启人深思。“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空谷中处处是悬崖峭壁,山阻水隔,交通不便,困难重重;“悬崖峭壁”可理解为人生路途中的艰难险阻。现实生活中,常有人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止步不前。“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没有路,就想办法修路,这样的人无疑是积极的,富有进取心的。现实生活中,正是那些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人,为自己、为大家开拓新道路,开辟新天地,开创新生活。参考立意角度:①不畏艰难,才能开拓前行;②要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开动脑筋解决困难;③创新思维助人“开路”;④既要正视困难,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能力。

25.[2014·天津高考,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本则材料设想了一种智慧芯片,这个芯片其实是不断发展的科技的代表。不断进步的科技,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考生应意识到这种科技进步是有利有弊的。

考生立意时可以突出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例如:科技的发展让文化更好地交流,科技的力量解放了大量的学习时间,科技的力量让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得以普及等。

同时也可以突出科技进步带来的弊端,例如:单纯的知识复制让人失去个性,单纯依靠科技让人失去学习的进取心,科技让人习惯不劳而获等。

本题文体限制较少,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

例文

我,不要智慧的芯片

现在我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只要我想到春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串串的名句就飞入我的脑海,可是我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迷惑。如果我的脑中有了“智慧”芯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没有我不知的,没有我不晓的,那我的生活还有意思吗?我会不会整天在迷茫与困惑中寻找自我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才华横溢的诗人,都成了一个全才,那我们还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还有自我吗?那我们不成了同一副面孔的木偶?还有多姿的风景吗?我就是一个卖菜的小商贩,再平凡、再不起眼,但可以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生活,如今成了全能之人,我会飘飘然,而且悬在半空中的感觉太晕了,让我活得不踏实。

是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像方文山一样写段婉约伤感的情歌,让歌迷们如醉如痴地追逐;我也希望自己能像陈寅恪先生那样,纵横五千年,出入人世间;更希望自己能像高尔基一样,活到六七十岁还能写许多有声有色的回忆散文。但是,我更明白一点:如果我希望有所成就,我就必须勤奋、努力,我就必须为成功付出昂贵的代价!

脑中有了“智慧”芯片,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学贯中西的学者,都成了祖冲之、苏轼、季羡林、杨振宁,每一个人都可获得诺贝尔奖,可是,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那些学识渊博的学者,有谁不是踏踏实实地走路,明明白白地做人呢?可有了智慧芯片,谁还愿意付出呢?那些先人们的教诲我们还能熟记于心吗?还能施于行动吗?我们还有精神魅力吗?

脑中有了智慧芯片,我们也不可能有梁启超口中所述的陈寅恪先生的成就:“我梁某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以我一个凡人的资质,也许皓首穷经也无法达到他那样的高度。我只想为读书而读书,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我便去哪里拜师、听课、研究。对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学位,我淡然视之,不以为意,只因我无怨无悔、问心无愧。我相信,只要恪守耿介不阿的人格,必将终生受用。

我,不要智慧的芯片,即使有一天这真成了现实。做人,做一个踏实的人,做一个实在的人,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这才是我人生的终极目标!

我,不要智慧的芯片!

点评作者由材料触发灵感,运用矛盾论之两点论的观点剖析“智慧芯片”的弊端,立意独特,平中见奇。之后文章从芯片的好处、“我”的梦想、芯片的弊端、“我”的真实想法等方面逐层展开,深化了文章的立意。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将不愿拥有智慧芯片的想法表达得淋漓尽致。面对满腹经纶,面对才华横溢,作者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自我剖析,让人耳目一新。此外,文章表述生动感人。

26.[2014·湖南高考,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指导] 本题与2013年湖南高考作文题一样,都属于事例型材料作文,2013年是两则材料,今年是一则材料。今年的材料事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基层”“新农村建设”相呼应。材料中的主人公也体现出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系”的思想;主人公的坚守和努力也体现出了儒家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家国天下的思想,以及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材料既有事实陈述,也有价值判断。材料中有“其他人”与“某乡党委书记”的对比,肯定后者,赞美其扎根乡村,造福百姓的行为。结尾抒情性的句子是材料的点睛之笔,也是审题立意的出发点和发散点,实际上就是考生审题立意的提示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抓关键,析原因,明态度,作拓展。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三个:一是“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二是“一干就是八年”所体现出来的“执着”,三是最后的那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要注意的是,本文并非一定要写成政论文,也不是一定要写成时事评论文,抓住关键词句,提炼材料的思想内核,然后联系自己熟悉的领域去构思作文。以下立意均可:信念成就梦想;守望铸就成功;扎牢梦想的根,开出现实的花;脚踏实地践行梦想;扎根基层,大有可为;遵循本心,实现生命的绽放;不忘初心,谋事在人;等等。

例文1

梦与追求伴我行

汪国真曾说: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诚然,人生因追求而精彩,梦在左,追求在右。相信这份追求,向更美好的人生起航。

追求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着不一样的追求,都会遇到不一样的风景。而不一样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对梦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求让我们学会了更多,明白了更多。

梦是追求的指向针,引领我们走向更精彩的人生。与梦同行,我们将不再孤独;与梦同在,我们就会明白心之所向,神之所往。越是有困难,越是有挫折,我们越会坚持,更加笃定自己的目标。梦是追求的指向针,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我们受挫时,给我们前行的勇气和矢志于前路的心情。梦让追求变得更加有动力,追求让梦更加清晰可见,让成长留下更清晰的足迹。

梦是追求的方向盘,掌控着前行的方向。船行大海,乘风破浪,需要的是舵的掌控。人生追求的实现,需要梦的支撑。它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给寒冬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希望。如果追求的路上少了梦,人生也就少了热情。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心若在,梦就在。而我要说:梦若在,追求就在。即使前方倾盆大雨抑或是电闪雷鸣,梦也能让我们坚定前行的脚步,让我们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梦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就如同麦田里的守望者。梦在我们失意之时,能让我们蔑视前行道路上的荆棘,看清前进道路上的柳暗花明。有梦,有追求,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人生路漫漫,梦与追求伴成长。成长中免不了困难与失败,犹如前路上有绿草鲜花,亦难免有毒蛇猛兽。但有了梦与追求,我们会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些毒蛇猛兽也会退避三舍,我们会将困难与挫折当作这个世界留给人的一笔财富。梦与追求伴成长,对梦的追求历练出的是一个个傲岸的身躯,让我们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让寂静无声的世界里也有千手绽放的奇迹。与梦、与追求同在,我们的脚步将更加坚定。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诚然,成长道路上有梦和追求伴随前行,才能绽放出人生最美的花朵!梦在左,追求在右,人生因此而精彩。

点评这篇文章开篇引用汪国真的诗句,暗扣命题人所给材料“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接着将“心在哪里”的内涵,具体化为“梦的追求”,然后依次论述“梦的追求”的作用与意义,论述中含有浓郁的抒情成分,让道理入耳、入心。此外,本文语言十分灵动,短句与长句交错,引用、化用和比喻使得本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例文2

美丽的心灵

人之美不在于五官是否精致,不在于身材是否姣好,不在于气度是否潇洒,而在于心灵是否澄澈透明、纤尘不染。澄澈透明、纤尘不染的心灵就是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心灵是什么呢?

美丽的心灵,它就像海上的灯塔,在海雾茫茫中为航行的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能够顺利到达彼岸;就像寒冬中的火焰,能融化这座城市冷冰的心;就像炎炎烈日下的一汪冰泉,为炙烤的人带来一丝清凉。美丽的心灵,造就的原来恰恰是美丽的风景,拥有美丽的心灵的人,是最美的人,他们将同他们创造的风景一起伫立于世。

焦裕禄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他身在兰考,心系沙丘,情倾人民,他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黝黑的皮肤,瘦弱的身材,定格成最美的剪影。他死后,沙浪不再肆掠,狂风不再怒鸣,兰考的沙丘上泡桐成林,这正是最美的风景。

不图回报,乐于奉献,这就是最美的心灵。

杭州最美的司机吴斌,也向我们诠释了最美的含义。他在自己受重伤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保护乘客,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中。为了车上所有的乘客,他宁愿失去自己的生命。全城人民都为他送行,为他流下了悲痛的眼泪,即便人们素不相识,但心灵与心灵因此震撼。假如一个人能弘扬正能量,诠释正义与善良,唤醒沉睡的心灵,这是不是在造就最美的风景?这样的人即使身形化为云烟,精神却与日月同存。最美的心灵,是创造最美风景的心灵,其实你也可以拥有最美的心灵,你不一定像毛泽东、周恩来一样具有丰功伟绩,你不一定像比尔·盖茨一样财源滚滚,你不一定像莫言一样成为文学巨星,你在你足下的位置发热发光,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他人,虽然你是小人物,但你自身站成了炫目的风景。

把目光投入夜空,闪烁的不只是群星,还有萤火;把目光投向大地,不屈的不只是参天大树,还有小草;把目光聚焦在家里,感动你的不只是爷爷、奶奶,还有母亲,她怀胎十月,含辛茹苦地抚育你成人。在你逐渐成长的同时,老茧也布满了她的双手,银丝也悄悄爬上了她的发梢,身材也被岁月折磨得不再美丽。可是她的笑,她的声音,她的抚摸,却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事情。她就是我们心中最无私奉献的人,最美的人,而你呀,却成为了她创造的最美的风景。

也许我们行色匆匆,不曾停止我们追赶时光的脚步,但千万不要忘记,携最美的心灵而行,创造人间最美的风景。

点评这篇文章紧扣命题人所给的材料关键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论述了“美丽的风景”与“美丽的心灵”之间的辩证关系,契合题意。在论说过程中,视角由远及近,举例十分典型,说理令人信服。全文气势磅礴,文采飞扬,比喻、排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本文语言摇曳多姿,一扫议论文枯燥之文风。

27.[2014·北京高考,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写作指导]审题:

(1)对这些“老规矩”进行分类:有关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家风建设等方面。

(2)“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老规矩”的影响力。

(3)世易时移,“老规矩”渐渐被人淡忘。为什么会被淡忘呢?探讨这些传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民俗环境下产生的,又是在怎样一种环境下被遗失的。

(4)被重新整理出来,重提这些“老规矩”,为何要重提?从社会文化发展、社会环境、民俗变化等方面探讨。

(5)“老规矩”就一定要被重新提起吗?有些“老规矩”是该提倡还是该摒弃?

立意:

(1)本题并不是要考查学生是不是了解“老规矩”本身,而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材料,从而揭示这些“老规矩”的背后体现出的文明、友善、关爱、勤俭、节约、遵守、守信、诚信、责任、孝义等生活准则。

(2)学生可以从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思考文明习惯的养成与传承,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

(3)本题具有综合性和思辨性,既可肯定重提“老规矩”的必要性,又可反思“老规矩”是否有被重提的必要。“老规矩”和老的生活环境是相对应的,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一些“老规矩”也会呈现出利与弊两方面,学生可以挖掘出这种思辨性。

(4)深刻性:是一种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弘扬,是文化传统的复兴之路。

例文1

且慢恢复老规矩

物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作惯性——两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一旦下面的物体快速运动起来,另一个物体就会因为具有惯性而掉落下来。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我们也遗失了很多东西,对于遗失的东西,人们总是会特别怀念。而如果还能再找到,自然也会欣喜万分。找回来的东西总是带着过去的痕迹,能勾起很多人的青春记忆,也会温暖很多人。比如材料中谈及的“老规矩”。

但如果你真想恢复“老规矩”,听我喊一声:且慢!

首先,我不否认老规矩中有不少都是有道理的。

比如材料中提及的“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都是教导人遵守礼节的。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老规矩中其实还有不少是有问题的。比如材料中说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如果大家都是这样,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自由相处,高兴的时候没有了开怀大笑,谈到激烈处不能高声争论,站累了也不能换换脚、动动腿,坐的时间长了也不能换换姿势……不管做什么都拿着、捏着,想舒服却又不能不守规矩,这样的人生有意思么?

再比如“不许管闲事儿”,那究竟什么是“闲事”啊?是别人家的事情算闲事,还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都叫闲事?现代社会已经够冷漠的了,老人跌倒了我们不扶,别人被盗了和我无关,他人遭遇不公平我们睁着眼睛也看不见……如果真的这样“不许管闲事儿”,人间的温暖、公义、良心、道德又去哪了呢?

不仅如此,老规矩还有很多,比如古代的老规矩要求女子要裹脚,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甚至要求“父母在,不远游”,等等。如果真的要恢复这样的老规矩,我们不就直接生活在过去了么?历代先贤先烈的思想启蒙和革命行动不就化为泡影了么?那我们直接生活在原始社会好了!

老规矩中的不少优良传统都是值得传承的,但这其实和老规矩无关,它只和这些规矩是否符合人性的发展,是否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有关。

我们不能因为泼洗澡水就把婴儿泼出去,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怕把婴儿泼出去而把洗澡水也留下来!

鉴于以上种种,这里我要高呼:且慢恢复老规矩!

点评本篇文章观点深刻且独到,没有像大多数考生一样提倡老规矩,恢复老传统,传承文化,传承文明什么的,而是别具一格地提出不要盲目地恢复老规矩的观点。这个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在反对盲目恢复老规矩的同时,作者并没有完全反对老规矩,而是首先提出老规矩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值得传承;然后分析了材料中不合时宜的老规矩,并且对材料中没有出现的不合理的老规矩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要传承的其实不是老规矩,而是符合人性发展的,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传统。整篇文章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例文2

“老规矩”都去哪儿了?

2014年春节的一首歌让我们感叹万分——时间都去哪儿了?看看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老规矩,我们也禁不住要问一句:老规矩都去哪儿了?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这些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富含民族传统文化的老规矩,在新时代的各种宅男宅女中慢慢没有了踪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各种规矩都没有了,孩子们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再也没有了以前的恭敬,更多的是不耐烦和不搭理;多少年前的胡同大院中的各种交际礼仪和处世原则全都消失了,见到父母的熟人,默然无应,即使被父母逼促着问个“叔叔好”“阿姨好”,不是头也不抬,就是面无表情。

我们的北京之所以还称为北京,绝不仅仅是因为有越来越高的楼,越来越堵的路,越来越挤的车;我们的北京之所以还称为北京,也绝不仅仅是因为白天的车水马龙,夜晚的华灯怒放,流光溢彩。藏在这些背后的,是老北京的老根、老味、老传统、老规矩。

匆匆忙忙的操劳背后,是不是觉得漏了些东西?灯红酒绿的繁华背后,有没有觉得哪里缺了什么?是的,一定是缺了漏了东西,是什么呢?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热。人与人之间不是尔虞我诈,就是亲密无间。尔虞我诈使人彼此之间蒙上了厚厚的纱,亲密无间的结果往往又是两败俱伤。

还能回得去么?自然可以。

在家里对长辈尊敬并孝顺,在丰盛的饭桌前,我们可以先请老人坐下自己再落座,我们可以用公筷把最新鲜最好咬的饭菜夹到长辈的碗里去;在外面要想搞好人际关系,就要用合适的礼节对待所有和自己交往的人;说话做事认真而不莽撞,就会多出成绩少犯错;主动结交那些学术深厚且有涵养的人,认真向他们学习,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学识涵养……老规矩不仅仅是用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的,它更会让我们取得有益的收获。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曾经丢失的老规矩也如同门前的老树和枯木,一定会长出新芽,开满鲜花!

点评这篇文章以“'老规矩’都去哪儿了”为线索贯穿始终,给人以非常熟悉的感觉。中间部分将老规矩迷失之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分析得透彻清晰,最后部分对如何恢复老规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分析透彻,首尾呼应。此外,结尾部分对歌词的引用,切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文采盎然。

28.[2014·湖北高考,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作文材料:语言描述客观、理性,将世间人的状态描绘得自然而真实,具有思辨性,有利于考生的思维发散和深入思考。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立意:

(1)从人的角度。从问者的角度,立意为:不想付出不去探索,却想得到结果或获得成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从答者的角度,立意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从物(风景)的角度。立意为:风景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同的风景需要不同的欣赏目光;选择前行的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亲身经历,所以能发现常人所看不到的远方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

(3)由物(风景)引申的角度。立意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价值和美;也可以是人在奋斗途中,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价值;等等。

切记:不能只简单地写成“风景”,这样,思路会放不开,也很难写出出彩的文章。

29.[2014·四川高考,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一句话构成,属于给出观点的材料作文,考生其实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需顺着观点去阐释、找事例证明。

“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是说一个人倒在地上或摔倒,要自己站起来;“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意思是说(只有站起来)他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这是一个由条件关系构成的句子,“自己站起来”是“世界属于他”的条件。另外,这句话含有比喻,“自己站起来”并不仅指倒地后站起来的动作,还可以指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打击后,从沉沦中奋起、精神上振作,这样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参考立意:“自救者,天救之”“男儿当自强”等。那些身残志坚、做出一番成就的人如史铁生、张海迪等皆可入文,那些遭遇挫折、打击后奋起的人如林肯、乔布斯等皆可入文,当然也可举遭受挫折后不能奋起,走向沉沦的反面人物。

30.[2014·重庆高考,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材料贴近生活,意蕴丰富,具有多元的文化意义,考生可从多角度思考挖掘:

①关爱与责任:游客打算租房,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老人的提议展示了为他人考虑的一种人文情怀,也体现了一种关爱从点滴开始的素养,更蕴含了消费时代的道德价值观念。

②善良与宽容:当游客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老人,他打碎了一个精美的玻璃杯时,老人则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老人宽慰的话语不仅抚慰了游客的心,也揭示了他的善良。这个世界上善良的情怀会让人永远记住。

③尽职与原则:老人进屋后,首先询问游客:“玻璃杯碎片呢?”当得知游客已把碎片和别的垃圾一起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时,老人拒绝把房屋租给游客。随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这个细节,这个举动,不仅将老人的尽职行为、原则风范、敬业做派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蕴含了一种生态环保的担当意识。

这个作文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遵守社会规范,让道理变成人格,让规范变成尊严。它启示我们:做人,要做一个充满关爱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坚守责任的人!

31.[2014·广东高考,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作文由两段材料组成,属于多材料作文,按“求同存异”的原则审题。两段材料把照片(同)置于“黑白胶片的时代”和“数码技术的时代”两种背景下进行对比,数量的少与多、空间范围的小与大、实物的旧与新、情感内涵的多与少,都是传统旧事物在信息技术时代遭遇的尴尬处境。考生必须按照“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由材料内容(照片及其在两种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出发,扩展出去,揭示与照片有相同处境的事物的变化,揭示人生和社会的一般规律。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参考立意:情感与科技,情感的公开与隐私。

32.[2014·大纲卷,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事例型材料作文。材料紧扣时代特点,关注道德层面,反映正能量,引导考生“立德树人”。材料较长,信息量大。命题者给定了材料,但并没有给定话题,甚至也没有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进行立意的提示,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给考生以充分的立意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天马行空。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抓关键,析原因,明态度,作拓展”。首先,审题时要抓住关键内容。主人公是老王,主要内容是“打工抵债”。围绕着这件事,还有两个对象要注意,即医院和老板。其次,“析原因”。医院和老板奉献了爱心,帮助处境艰难的老王渡过难关;老王知恩图报,有感恩思想,以打工抵债的形式来回报帮助者,也回报社会。再次,要“明态度”。材料中可以看到“爱”以及“爱的流动,爱的传递”;从某种层面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人人付出爱,还要人人懂得感恩。最后,还要“作拓展”。不能只着眼于老王这样的治病感恩,这个社会需要大爱,需要正能量的传递。因为这个社会还存有这样那样的痼疾、弊端,可以从正面拓展,也可以从反面拓展。

本题立意可以写“大爱”“感恩”“爱的传递”“人间处处有真情”等。

33.[2013·全国卷Ⅰ,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人生中的风险,要如何面对,此则材料中切割师的一番话道出了真谛。只有充分准备,勇敢面对,而不担忧未来,才能从容应对,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据此可从勇敢、经验、轻松面对未来等角度立意。

例文1

经验勇气铸造成功

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也许你只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也许你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志存高远,跌几个跟头,终会翱翔蓝天。它们都是在失败中寻找经验,鼓起勇气,铸就成功的。

人生不会总是一马平川,不会总是春风得意。在太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挫折面前,我们要吸取经验,鼓起勇气,铸造成功。正如材料中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所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发明灯泡的过程中,他每天在实验室不知疲倦地试验。失败了一千多次,但他没有被失败打垮,而是继续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坚持不懈地寻找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他在失败中吸取经验,鼓起勇气继续试验,最终知道钨丝最适合做灯丝,从而造福了人类,闻名于世界。他做试验时,心里只是想着如何才能做好灯泡,没有想价值的事,所以他成功了。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东汉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因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曹操从官渡之战前期的战役中吸取经验,鼓起勇气,继续在打仗中增加信心,最后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他在家乡做工多年,坚定不移地走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吸取经验,鼓起勇气,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爱迪生在发明的道路上,曹操在打仗的过程中,莫言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不断吸取经验,鼓起勇气,最终铸造了成功。

有人说过:“在生活和学习中,总有不如意,吸取经验,鼓起勇气就能铸造成功”。正如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吸取经验,鼓起勇气前进,总有一天我们会铸造成功!

点评本文并不是一篇文采飞扬、构思精巧的优秀范文,可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获得高分,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①文题设置得很巧妙,突出了“经验”“勇气”和“成功”之间的关系,扣住了材料,观点鲜明;②卷面整洁,无一处涂改痕迹;③全文七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④举例与论述融洽,没有以叙代议,文体规范。

这篇文章获得高分,应该能给对作文抱有畏难情绪的同学一个很好的启示,即只要把观点确立好,把该说的、想说的说明白,规范完成写作任务,作文就会成功。

例文2

经验筑基  勇成大业

“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题记

夏荷不仅要有汲取塘水的经验,更要有承受烈日灼烧的勇气;秋菊不仅要有迎日展叶的经验,更要有忍受寒霜重露的勇气;冬梅不仅要有深扎根脉的经验,更要有傲风斗雪的勇气。在花开花谢的转换流离间,沉淀下点点岁月的经验,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经验便是我们前进的资本,但我们更需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让我们动力十足勇攀成功之巅。

切割有裂纹的钻石风险很大,老切割师的丰富经验、技术加上年轻徒弟的勇气使钻石非常完美地被切割成了两块。“勇者天下去得,懦夫寸步难行。”很多时候,只有经验和技术往往不够,还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不去想结果如何,认真大胆地做着眼前的事,成功的几率反而会更大些。

三国时期,蜀将马谡失守街亭后,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内无兵力,外无救援,忽然想起盗贼藏粮的事,借他人的经验,诸葛孔明凭过人之勇下令大开城门,自己则沉着镇定地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城中设有埋伏,引兵退去。这便是著名的“空城计”。假借他人的经验足见诸葛亮机智灵敏,但倘若他没有勇气,怕是要沦为俘虏了。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试验失败了一千多次,但他并未因此放弃,相反,他认真地总结每一次的经验教训,将每一次失败看作一个新的起点。一种材料试验失败了,就换另一种继续试验……更为重要的是爱迪生有承受失败的勇气,敢于面对失败,吸取失败的教训,重新再来,终于给千家万户带来光明。

经验是基础,上层建筑需要勇气去构造。生活中有各种困苦磨难,这就不仅需要经验为迷途中的我们指引方向,更需要勇气引领我们开拓未来。但丁说:“我崇拜勇气,因为它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

生活是船,经验是舵,勇气是帆。莫思前路雨打风吹,莫愁终点远距千里,放下负担,轻装上阵,舵把方向,帆起动力,让我们扬帆起航!

五彩织就蝶斑斓的裳,承受破茧之痛的勇气令它的舞姿更为灵动;汗血炼就蚌璀璨的珠,承受磨砺之苦的勇气令它的色泽更为夺目;血泪成就凰高贵的翎,承受涅槃重生的勇气令它的羽翼更加辉煌……经验筑奠基石,勇气成就大业,既已选定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放下思想包袱,不去想价值几许,无论未来如何,鼓起勇气去拼搏!轻装上阵,怀揣经验,高举勇气,拥抱明日灿烂的阳光,创造更有价值的辉煌未来!

34.[2013·全国卷Ⅱ,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的主旨比较好把握,审题难度不大。材料首先赞扬了高中阶段同窗间深厚情谊的美好,并肯定了这种情谊对学生以后人生的积极作用。接着,材料又分析了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和增进同学情谊的做法。因此,作文写作的角度可从这几个方面选取。

例文

同学之间需要架起理解的桥梁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一首《同桌的你》,承载了我们匆匆而过的青春,也承载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同窗情谊。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有一个好朋友,叫鲍叔牙。当时齐桓公请鲍叔牙做宰相,但他婉言谢绝,推荐了管仲,最后管仲担任宰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东方的霸主。后来管仲曾对人说:“生我,养我的是父母,可了解我,帮助我的,却是鲍叔牙呀!”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被誉为好朋友关系的典范,所以历来人们把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叫作“管鲍之交”。

其实,这种深厚的朋友情谊就是来源于相互理解,朋友之间如此,同学之间亦如此。鲍叔牙家比管仲家富有,他们曾经合伙做买卖,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些,朋友都认为鲍叔牙糊涂,吃了大亏。而鲍叔牙却回答说:“你们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亲要奉养,多拿一些是应该的。”鲍叔牙的这番话,说得他们无言以对,这就是真诚的理解。

今天,我们的生活节奏无疑比春秋时代时的快多了,几十个人济济一堂,关系自然也比古代要复杂得多,这就更需要同学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让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尤其是大家朝夕相处,有时难免有点磕磕碰碰,这时就更需要彼此谅解。毕竟同学之间的摩擦多数是无意的,只要大家多说几句“对不起”“没关系”,就能很快化解的。

全世界有几十亿人,我们中国也有将近14亿人,而恰恰我们几十位同学能相聚在一个班里,一起学习、生活,这其实就是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份缘分。有句老话叫“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高考之后大家又要各奔前程,所以这同学之情也就成了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点评本文在题目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论点:“同学之间需要架起理解的桥梁”,符合题意。但是文章只有一个事例,鲍叔牙与管仲的故事,论证了理解对于处理同学关系的重要,可惜仅此一例,内容显得有些单薄,论据欠丰富,说服力不强。如果有反面事例,正反论证对比会更有说服力。相对于题目,内容逊色了!

35.[2013·大纲卷,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体现了大纲全国卷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依旧是材料作文,考生熟悉,容易上手。

作文材料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考生关注、思考社会。捡到手机的人本想贪小便宜,见利忘义,却因丢手机之人的爱心举动而大受感动,立即放弃索要2000元酬金的决定,并决心向尚先生学习,做一个真诚、友善之人。考生可以从“义与利”“真善美与假丑恶”“真诚”“善良”“传递正能量”等角度立意,紧扣构建和谐社会、激发社会正能量、建设美丽中国主旋律,体现考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思想深度。

今年高考作文再一次体现了大语文观念,那些阅历广、眼界宽、积累多、善思考、明是非、顾大局的考生会占据优势。

例文

自律之美源于感化

你是一片微薄稚嫩的叶子,像那天真的小孩子,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不,你是一位天真的孩子,像一片微薄稚嫩的叶子,世界的一切都对你充满希望。你绽放着青春的美丽!

你在出租车上捡拾了一部手机,手机里面的爱心感动了你,于是,你主动把手机交还到尚先生手中。你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尚先生以他的实际行动温暖了灾区同胞,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心灵固然美丽,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美丽了你的美丽,他感动了你的感动。是他的感化让你的灵魂美丽起来,是他的感化让你的人格健全起来。你主动归还手机,心灵的光环何尝不闪现着青春的美丽?是的,这也是一种美丽!一种感化造就的自律美!

什么是自律美呢?自律,就是严于律己,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的意识。古人云:君子责己,小人责人。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能否严于律己当作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下的标准,你达到了美的标准。虽然起初你不愿意归还手机,但是,受到尚先生的爱心感化后,归还手机成了一种完全自觉的行动,没有谁施加压力,没有谁劝说一句。现在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的很复杂,充满新奇和诱惑。如何正确的对待这些纷纭复杂的问题?主要还是靠自律。德国哲学家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审视自己并且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就是自律。只有能够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有自知之明。才能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可以接受,什么必须拒绝。凡事问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不该做什么。说穿了,能够有这样的意识,就是一种意识美;而一旦我们做错了,该怎么办?要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究,能够做到这点就是行为美。不论多么高尚的人,也难免会犯或大或小的过错,而直面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会让他变得更加高尚。斯威夫特说,公开认过有益于灵魂。是的,一个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变得更加豁达。中国古语云: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能够具备这样的认错态度,则是气度美!

做一片微薄稚嫩的叶子吧,绽放着你青春的美丽,因为你青春的生命里充满了自律美!

点评这篇文章充满诗意,又富有哲理。首先,文章从作文题的材料出发,自然引出本文的中心——自律美。在文章前半部分,作者用了许多诗歌般的语言,比如“你是一片微薄稚嫩的叶子”“你绽放着青春的美丽!”“他美丽了你的美丽,他感动了你的感动”等句子,这些句子充满诗意,使整篇文章显得典雅。其次,本文在引出对“自律美”的分析论述时充满着哲理意味。再加上作者对哲学家海涅的话的引用以及对中国古语的引用,都使文章显得内涵丰富。

36.[2013·山东高考,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写作指导]材料的主旨不难理解,材料沿着“权威人物—被发现错误—诚恳接受错误—影响他人”的思维流程来写。在整个思维流程中,作家是一个维度,而纠错人又是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从作家角度看,强调了“改变自我,寻找人生价值高度”“虚心接受错误,实现自我”这两大层次;而从纠错人的角度来看,“寻求真理”与“不迷信权威”也是可以突破的内容。

例文

人生的语文老师

逝者如斯,转眼间,我们都已成为对博大精深的汉字有一定掌握能力的青年人了。可是,亲爱的朋友,你是否还记得因学会写第一个汉字而欣喜不已的那段时光?你是否还记得拿着《新华字典》不断查拼音查偏旁的那段岁月?你是否还记得为初学写作的你修改文章里的错别字的那位语文老师?

是的,小学那段时光,总有一位语文老师会从你简短的作文里找出错别字,告诉对汉字认识还不深的你每个词语该如何使用。

或许《咬文嚼字》杂志开设的为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的专栏就像一位批改学生作文的小学语文老师,只是这位“语文老师”的学生不再是初学汉字的小学生,而恰恰是那些对中国汉字有着深厚的了解的著名作家们;挑出来的也不再是某个偏旁的错误,而是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的差错。

但在我眼里,这两种不同层次的纠错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却是相同的。

小学生欣然接受语文老师给自己挑出来的文字错误,是在求学上进的年纪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怀着感谢的心接受读者的“咬文嚼字”,亦是一个审视自己的谬误而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拥有大家风范者如铁凝、莫言,尚且不能避免其作品中的谬误,可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完善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就像那句人人皆知的话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中,诚恳地接受和反思别人给你指出的错误和提出的建议就是一阶让你达到另一个高度的石梯。

古往今来,善于借助这一阶石梯走上另一个高度的人比比皆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某日去拜访王安石,在王安石书房等待之时,苏东坡发现书桌砚台底下压着一首未完成的诗。诗名是“咏菊”,只写了“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苏东坡心想:按常理秋天才刮西风,菊花开在秋天,败了也只是枯萎,不会落花瓣的,于是挥笔依韵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未见王安石便离开了。后来王安石建议皇上让苏东坡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在黄州,某日苏东坡邀请朋友一道去后院赏菊。前一天刮了大风,这时只见满地铺金,而菊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苏东坡惊讶不已,恍然明白王安石让他来黄州是为了让他看菊花,用事实指出自己错改了他的诗歌。后来苏东坡找机会去到京城,向王安石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王安石也欣然接受了他的道歉。一个知错能改,一个宽以待人,我想这正是他们成为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大家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苏东坡、王安石,还是铁凝、莫言,抑或是正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高考考生,面对浩瀚的汉字,面对瑰丽的中华文化,甚至面对我们自己的漫漫人生,都需要一位不断为我们纠错的“语文老师”。在这位“语文老师”面前,我们如果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乐意接受使自己受益的意见,那么那阶让自己更好更充实的石梯,便近在眼前了。

点评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我们不得不佩服文章作者的机灵劲儿,紧扣材料,不断充实,不断拓展,逐步完成了主题的表达。文章的不足也很明显,论述的过程不够凝练紧凑,最后一段对主题的升华也不够充分。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必须注意:不能单纯地解读材料,要选准角度确立中心去分析材料,这样更稳妥。

37.[2013·广东高考,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作文立意要从材料中提炼。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以十分清晰地将人物分为两类:慈善捐助者和受助者。这两类人物又有着不同的处事态度,这表明了这些人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从慈善捐助者的角度立意,可以写行善是一种社会责任,但要注意方式,要加强沟通。从受助者的角度立意可以分为三种:一、高兴地接受者的角度,可立意为直面现实生活、善假于人和感恩;二、从声明偿还者的角度,可立意为知恩图报、接受捐助不等同于丧失独立人格;三、从拒绝者的角度,可立意为人与财富的关系、尊严高于一切。

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都应围绕“捐助与受助”的话题来进行,要有思辨的分析,观点不能偏激,联系生活要紧密。

例文1

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

“人之初,性本善”,而《圣经》也推崇善心是人的一种本性。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就会有人接受慈善。

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春雨,润物无声,让大地悄然焕发生机,让天空亦忽然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把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的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在财富积累中,他们难免会损害其他人的生存利益。富人行善是一种偿还他人的心理,是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改变困境的同时洗脱一个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未尝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只有接受善心,才能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所以接受一份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理应是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一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是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感谢是人对慈善应有的态度,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王哈默,曾接受他人救济,但他要以劳动去换取,他纵使落魄,仍保持人的尊严,或许这也是他日后出人头地的一个原因。今天,有不少社会上的私人助学基金都要求受捐助对象日后加入基金会,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接受慈善,又不会伤害他人尊严,更在将来让更多的人行善。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并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的最好的方式。

一份慈善如一缕清泉,会顺流而下滋养万物,当然也会有坚石相阻的情况。

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不受嗟来之食,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这样的人。但面对行善的人,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不接受一份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坚石可以阻挡这缕清泉,但至少它不会污浊这一弯泉水。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接受与否,但行善的人都应被感谢,这份善心才能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点评作文审题准确,紧紧扣住“慈善”行文。在具体行文中从接受捐助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三个家庭面对捐助时的三种不同情形,同时又兼顾行善者,考虑问题全面。作文层次清晰,用三个比喻句引出三种不同的受助者,形象生动,富于文采。

例文2

做智慧的捐助者

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热心慷慨,热衷慈善,积极对贫困家庭进行资助。如今,这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受助者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或高兴地接受,或表示会偿还捐助,或直接拒绝富翁的好意。富翁面对此情此景,还会像当初那样坚定地对贫困家庭进行资助吗?

曾有一位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对一位山区的贫困儿童进行长期资助。作家每月坚持汇款,对资助事宜极认真仔细。被资助的孩子向他写了一封感谢信,便再无回音。后来孩子长大了些,竟写信请求增加资助金数额。事实上,此前的资助金对于一个贫困地区的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已经足够了。作家有些奇怪,向联系人打听孩子的境况。一番周折后才知,少年后来因学习上的失意,误入歧途,胡乱挥霍善款,到最后资助的钱已经不够花。原来作家只顾捐助,忽略了与受助人的交流,使原本的善意变成导致少年走向歧路的“拐杖”。作家悔恨不已。

这或许是大多数国内慈善的现状,多数慈善家盲目将捐助送往贫困地区,却往往忽略被捐助孩子的成长状况。孩子们收到了钱,却不知如何使用。或许我们的爱心仍浮于表面,我们妄想用捐助解决问题。然而慈善与其他事业一样,需要用“心”去做。

让我们将视线移向国外。在一些国家,慈善观念和社会机制相对完善。一位名叫麦克菲的富豪,凭借自己的勤劳与独特的经营之道创办了美国有名的连锁超市。当一位因家贫无力支付大学费用的麻省理工学院男孩向麦克菲请求资助时,麦克菲回信告诉他,自己已告知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的那家超市的负责人聘用这位男孩,并向他提前支付了一年的工资。多年后,已成功创业的男孩在自己公司的开业典礼上,回忆起当年的那位智慧的慈善家,不禁感慨道:“是他的正确的捐助方式造就了今天的我。”其实,在男孩大学期间,麦克菲经常与他联系,两人交谈十分欢快,男孩从未因自己的贫困与被捐助人的身份而感到自卑。

更有慈善家给多名贫困儿童寄圣诞贺卡,对回信的孩子进行资助,并给予其生活学习上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赞扬了一种巧妙的捐助方式,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慈善成为更多人的话题,而富豪们的捐助方式对受捐助者有极重要的影响。直接捐助大额资金,不仅会对敏感的人造成伤害,甚至会给受捐者带来安于享乐的错觉。合适的捐助方式能巧妙地给人帮助,同时助其自强,自立。若我们成为富豪,在捐助的同时应多与受捐者交流,平等看待受捐者。捐助能帮助一个人,更能毁掉一人。中国慈善方兴未艾,富翁们,请将你的财物与关怀一起播撒人间。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立意准确,主要从捐助者(富翁)的角度立意,兼及受助的角度,考虑问题全面。开头根据材料提出问题;主题部分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分析两种截然不同的捐助方式对受助人的影响;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捐助可以帮助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因此捐助者应采取合适的捐助方式,而不仅仅纯粹地用金钱捐助。该文中心明确,立意高远,对当今中国的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当然,作文在引例时也有不足,如第二段与最后一段引用的捐助事例应指出捐助者的名字和时间,受助人的地区,这样论据才有说服力。

38.[2013·安徽高考,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 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有的人”问“为什么会这样”,这一问或许是质疑,或许是抱怨,或许还有点儿愤愤不平……总之,是对过去甚或是对现在表示不满。“我”“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并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积极心态的展现。

当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后,我们不妨想想普希金的名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然后鼓起勇气,直面困境,理性思索,解决问题。

当我们面对未来,信心不足时,不妨学学乔布斯:“我要改变世界!”然后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去创造,去发展。

参考立意角度: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要一味抱怨,不要一味责问,要正视现实,解决问题,才会真正拥有美好的未来;②梦想是创新的基石,有梦想才有未来,努力创新才能实现梦想;③“为什么不能这样?”我们要敢于“做梦”,勇于创新,戮力同心,实现“我的梦”,实现“中国梦”。

例文1

敢于梦想 成就辉煌

追问已成定局的事情,于事无补。所以聪明如萧伯纳者,去梦想未来,“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这种追问成就了他伟大的文学和戏剧梦想。当他的理想主义在作品中得到张扬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萧伯纳用他的作品,用他的成功,铺出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敢于梦想,成就辉煌。

敢于梦想,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会让卑微变得强大。“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走遍了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当我们踏上人生的列车,就开始了笨小孩的行程。也许无数的哭才会换来些许的笑;也许无数的狼狈才能换来少许的尊严。但如果行程中不敢梦想,没有信心,我们注定只能在城市的角落悲泣。自怨自艾的哀叹,会让我们的人生渐渐枯萎。人生敢梦想,有信心,才不会让卑微变成卑贱,才会让跑过无数龙套的小演员,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中的大鳄,才会让那个舞台上怯怯的丑小鸭出落成耀眼的女人花。是梦想,是信心,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敢于梦想,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会让畏缩变成坚持。无独有偶,萧伯纳的这句名言也是肯尼迪总统的竞选标语。二战中他曾身受重伤,逃上荒岛,是梦想让他坚持下来,最后胜利归队。在竞选中,是梦想让他坚持,以微弱优势击败尼克松。肯尼迪自己说,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无畏的胆识,持之以恒的动力,都来自于他敢于梦想的内心。是这颗心让他在想退缩时坚持了下来。同样也是回家的梦想,让鲁滨逊在荒岛上摘果,捕鱼,收留星期五,坚持到平安回家的那一天。事实证明,没有人能打败你,除了你自己;同样没有人能剥夺你梦想的权利,除非你自己放弃。

敢于梦想,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会让浅薄变成智慧。萧伯纳还曾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失去梦想和不再梦想让人变得蠢笨浅薄,敢于梦想才是明智的。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曾经的成功者,他们满足于五颜六色的美梦,终究也只得活在满足蠢笨的世界;也有不少浑浑噩噩没有梦想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最终悄无声息地蒸发于世。只有真心追寻梦想时,每一天才是缤纷的,因为聪慧的人,每一个小时都在实现梦想。

年少有太多的可能,人生就要敢于梦想。有了少年的敢于梦想,才有青春的闪亮登场;有了亿万同胞的敢于梦想,才有而今大国雄起的昂扬。有梦想,才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有勇敢无畏的胆识,才能有持之以恒的动力,才能成就辉煌。

点评文章能够紧扣材料立意,着力论述敢于梦想对人生的意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作者占有材料丰富,例证贴切精当,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篇末从小我生发、升华,落点于国家梦想,契合中国梦的时代特色,照应文题,很有匠心。

例文2

救赎梦想

巍巍昆仑,撑不起雄狮被踩踏了无数遍后弯曲的脊梁;滔滔江水,洗不掉周身被屠戮多少载后血染的衣裳。所以,才有了郁达夫借《沉沦》中的中国留日学生自杀前的呐喊道出的悲愤:“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何止是一个郁达夫,那些年,无数仁人志士在暗夜中叹息、叩问:“祖国呵,你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民族的殇。

可是,一杆“五四”的旗帜直指苍穹——那是国人从未见过的光芒——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祖国啊,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

于是,梦想的召唤让热血灼醒了国人隐忍的灵魂,洒向神州大地,惊醒了那些只知道质问过往的人。来处已矣,去处安在?好在,革命的先驱们寻找到了去处,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东方。

没有先辈们梦想着和创造着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美好,我们恐怕还被笼罩在屈辱的阴霾中,无奈彷徨,走向灭亡。

南非总统曼德拉在罗登堡被关了二十多年,消耗着青春和生命,饱受狱警的欺辱,但当选为总统后,他邀请监狱里曾欺辱他的警察来参加他的就职典礼,而且给予尊贵的身份。有人问你为什么这样对待他们,曼德拉说:如果不能忘记过去的孤苦与不公而怀恨在心,我将仍然在牢狱之中。我想,他明白,作为一个领袖,比沉溺过去更重要的是,如何以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的身份带领人民寻求崭新的生活。历史是相似的。若马丁·路德·金在那一场震撼了世界的演讲中不是呼唤着自由平等的梦想,而是煽动着历史埋下的仇恨之火,他又怎么能带领黑人“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山峰”?

你看到了吗,真正的勇者和智者不会总是抓住过去不放,因为他们需要腾出手来,雕刻未来,拥抱梦想。所以,他们才成为了开天辟地的伟人,才成为了高瞻远瞩的先驱。频频回望的人,必将在攀爬中跌入深谷,终无缘问鼎高峰。

看惯了人生百态又写出了人生百态的戏剧家萧伯纳一语道破天机——有些人只看着已经发生的事问:为什么会这样?而我却梦想着从未发生过的事问:为什么不能是这样?

是啊,人若无法从过去抽身,必定只能在不远的将来再次悔不当初,到底意难平。当我们在纷繁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何不让先贤们的智慧之光引领我们超越凡俗,寻回那丢失了的梦想?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话:有一种鸟儿,注定不能生活在牢笼里,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我想说,有一种人,注定不会生活在过去,因为他们的每一个脚印里,都闪耀着追寻梦想的光辉!

点评文章起笔就富有气势,从国家民族发展层面揭示梦想的意义但又不囿于其中,南非曼德拉和美国马丁·路德·金的例子拓展了梦想的普世意义与价值,立意高远。结尾类比说理,语言富有张力和启发性。整篇文章气脉中贯,流转自然,体现出较好的思辨能力和写作功底。

39.[2013·福建高考,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这首小诗的主旨落在了“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这两句上,为此,文章必须体现出“脚踏实地”这个中心,适度拓展是可以的,但不能偏离主题。限制的文题又是议论文或记叙文,对一般考生来说,写议论文应该是首选。同时给文章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是作文脱颖而出的好办法,如:扎根泥土,让梦想飞翔。

40.[2013·辽宁高考,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材料既表现了年轻人的苦闷与困惑,又体现了老者的智慧与通达。参考立意角度:①做人做事不仅要尽心尽力,还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当你成就卓著时,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承认,赢得大家的尊重;②老人的经验和智慧是全社会的财富,年轻人应该多向老人请教和学习;③选好目标,做好自己,不必一味地追求成为被人承认与尊重的人;④珍珠有珍珠的价值,沙子有沙子的用途,没必要非让沙子变成珍珠,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是最好的。

例文1

磨炼·蜕变

沙子经受住了磨炼,蜕变成了珍珠,绽放光芒;毛毛虫经受住了磨炼,蜕变为蝴蝶,翩翩起舞;雏鹰经受住了磨炼,蜕变为雄鹰,搏击长空。

每个人都有一个蜕变的过程。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就到了剑桥大学读研究生,后来却被诊断为“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了。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了探索的脚步,在轮椅上被禁锢了40多年的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的磨炼,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了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他就是那位坐在轮椅上的物理学巨人——霍金。他经受住了磨炼,完成了他自己的一次华丽的蜕变,蜕变为一颗闪亮的珍珠,在宇宙的深处散发着不尽的光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但贫寒的家境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望,他只好自己收集废弃的材料来做研究。对发明有着独特的爱好的他,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失败,千万次的挫折都没有把他打倒。终于留声机、电灯等的问世连同他的名字一同被载入史册。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他经历过黑暗,但他没有在黑暗里沉沦,因为他明白了只有在黑暗中才能看到更远的星星。终于一盏电灯点亮了他蜕变的黎明,他的理想随之展翅翱翔,飞上蓝天。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然而一代霸王项羽却没有等到雪化之时。霸王别姬,有的是豪情,有的是情义,可他却不能忍辱负重,东山再起。“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正是没有经受住蜕变前的磨炼,才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堂堂七尺男儿,竟经不住失败的打击,实在是可惜。假使那时的西楚霸王能够调整心态,重整旗鼓,谁又敢说天下是大汉的天下?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被磨难打败,只能作茧自缚,死于茧中。

“百炼成钢”,没有经过千锤百炼的,终究是一块废铁。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高中生活不正是一场磨炼吗?三年的锤炼,经过多少次失败的打击,多少次挫折的磨炼,不就是为了高考之后华丽的蜕变吗?不就是为了那时的一鸣惊人吗?

彩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那时阳光在风雨之后洗尽铅华现出本色。经受住人生的磨炼,下一秒便是华丽的蜕变。

我是一粒沙子,我不甘平凡,我坚信,经过磨炼,我定能蜕变成一颗耀眼的珍珠!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围绕经受住磨炼人生便是华丽的蜕变这一观点展开论述,运用霍金、爱迪生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运用项羽不能忍辱负重自刎乌江的例子从反面进行论证,正反对比,突出论点。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同时第一段运用拟人、排比修辞,既切合题意,又文采飞扬,一下就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目光,先声夺人法,让作文的分数直线上升。

例文2

精彩的人生

广阔的沙滩,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其中的一粒粒沙则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是甘于平凡,一生碌碌无为,还是历尽艰辛,终成耀眼珍珠?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得到他人的认可,我们必须变成珍珠,拥有精彩的人生。

横跨国界,纵观历史,有许许多多的人懂得:不甘于平凡,直面磨难,才能让生命更加精彩。

执着如他。他就是刘伟,他的梦想便是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但在他通往梦想的道路上,荆棘丛生,质疑声、反对声不绝于耳,同时,失去双手似乎让他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但他却没有放弃,依然执着于梦想,终于用音乐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用双脚为我们流畅地演奏了《梦中的婚礼》。如果当时他退缩了,那么他的一生将注定是平凡的,我们尊重这位断臂钢琴师,因为他不甘平凡,没有被命运打败。

勇敢如他。他就是桑地亚哥,读过《老人与海》的人,一定都不会忘记这位勇敢的老渔夫,看着自己的胜利果实一点点被夺取,他勇敢地反抗,他所坚守的是人类高贵尊严中的抗争精神。尽管他最后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他顽强的意志、卓绝的精神、不懈的斗争使他虽败犹荣。他是失败的英雄,是精神上的胜利者。我们尊重这位“硬汉”,因为他的勇敢与不屈服,他的生命终究会是精彩的。

坚持如他。他就是汤姆·克鲁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高中时代,他希望成为一名职业摔跤运动员,但意外的膝伤却打破了他的梦想,他没有抱怨,没有绝望,选择了演员这一职业,走上了血与汗交织的奋斗之路。虽然一次又一次试镜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遇到了伯乐,在1986年因《壮志凌云》一炮打响,成为千百万美国少年心目中的偶像,想想,他如果没有在这些磨难中坚持下来,中途放弃,还会有这些成就吗?我们尊重汤姆·克鲁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

现在的我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不甘于平凡,却又畏惧挫折,想得到认可与尊重,却又害怕失败,在踌躇着,不敢迈步。可我们是祖国的栋梁,应时刻铭记:不甘平凡,直面磨难,才能有精彩的生命。

回顾历史,能在这浩瀚长河中留下印迹的就是拥有精彩人生的人,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执着、勇敢、坚持,抒写生命的精彩,做一颗耀眼的珍珠。

点评本文围绕“不甘于平凡,直面磨难,才能让生命更加精彩”这一论点展开论述,论点的提炼切合材料,并且语言简练准确醒目,一下子就能让阅卷老师看出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为获得高分打下基础。接着文章列举了刘伟、桑地亚哥、汤姆·克鲁斯屡受挫折最终成功的例子,论证了观点。所选例子新颖、典型,语言简练,论证有力,堪称考场优秀作文。

41.[2013·江苏高考,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道题从难度上来说,明显较大;从广度上来说,文化气息浓厚,带有显著的人文色彩。

理解这则材料,首先要理清材料中的关键词:探险者、山洞、蜡烛、蝴蝶。其次是认真思考关键句: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个句子是命题者为考生提示的切入角度,显示了命题者有意为之的“匠心”。

关键词中,“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山洞”“蝴蝶”是自然因素。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从蜡烛的角度,小小的蜡烛竟然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所以可从局部与整体、小事物与大影响角度立意。

从蝴蝶角度,因为人类活动影响环境,所以蝴蝶退到了适宜生存的山洞深处,因此不难立意:环境影响生存,适宜环境促进发展。

从探险者角度,因为人类活动影响蝴蝶在适宜环境下的生存,所以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环境角度来展开写作也是切合题旨的。

例文1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幽静的石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美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到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美呢?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很多了,只是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地方。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之宏大,令人震惊,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窒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边挖了好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浮躁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强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观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点评仲永七岁为诗,“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此文亦诚足以当之。本文巧妙地以烛光切入,就理而言,罗丹的名言几乎尽人皆知,而作者偏要唱反调——世界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很多了,只是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这是吃透了材料的暗示,而非照抄材料的明示;是感时而发的独悟,而非随便一说的俗套。所以一经道出,发人深省。以文而论,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词丽句汩汩而来,用例精当,罕譬而喻;笔端含情,故哲思忧心相生相发,是议论也是感喟,是说服也是独白。行文纡徐从容,却又节奏分明。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精彩的语言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唯文中生造“旅者”一词白璧而微瑕。

例文2

给自然一点空间

人类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百万年的长度。人类从远古茹毛饮血时担惊受怕,到如今信息发达“唯我独尊”。但是,与之同步的是地球日益受到摧残。

蝴蝶躲进山洞只是人类给自然带来影响的一粒“细沙”。人类用自己引以为豪的“成果”改造着世界,改造着自然。当人类筑起一座座钢铁森林时,是否想过亚马逊平原的广袤雨林正在消失殆尽?当人们努力地飞向天空,寻找“第二个地球”“第三个摇篮”时,是否想过要保护地球这人类唯一的家园?当人类一次次地掘油井,探深海时,是否会想过这样会给气候带来重大影响……人类毫无节制地干预自然,改造自然,不仅伤害万物,还给自己带来灾难。

还记得十几年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南美大地上,大片良田因河流干涸而荒废。隔海相望的东南亚,连月的降雨使众多地区成为一片汪洋。气候突变正是由人类亲手“构筑”的。

纵使人类出于好意,想改变“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但换来的是对自然莫大的灾难。凯撒曾说:“每个糟糕的结果,其本意都是好的。”人类不假思索地干预自然,只会让自然更加失衡。

上世纪的美国西北部,曾是狼的天堂。它们捕猎野鹿,控制着鹿的数目。“善良”的人们看不下去了,于是他们与鹿站在同一战线上,疯狂地杀狼。几年间狼几乎消亡,于是鹿的数量疯长。鹿们啃光了野草,致使许多地区变成荒原。这时,人们才意识到:自然不能被人类随意改造。

给自然、万物一个喘息的机会,我们不应继续开拓疆土,不应深海掘井,不应让珍稀动物成为贵宾席上的菜肴。我们可以利用自然适当开采资源建设房屋,但我们应认识到自然“取之有禁”。

建立自然保护区,用栅栏阻止偷猎固然是好办法。但我们更应该给万物自由,给自然一个喘息之机,恢复原来样貌。我们应该给生物开辟自然公园,而非动物园。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而非疯狂掠夺资源。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给自然一个喘息的机会和一点空间。

点评作为新材料作文,本文由材料引入,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谈当今人们改造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的干预、影响乃至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由小见大,对材料的把握较为深刻。无意的破坏—有意的破坏—刻意的保护三个层次逐层递进,环环相扣,表达严密,体现了作者缜密的思路和深入的思考,有见地。虽然语言并不出彩,标题也有待商榷,但仍然不失为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

42.[2013·北京高考,21]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要求”的新材料作文题。题目要求考生就科学家与文学家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理解。

审题与立意:

科学家:“简直”“丰富”“一定”“新奇”,这传达出科学家着眼于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的新奇感受,态度是肯定与赞赏的。

文学家:“深刻地影响”“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这传达出文学家在肯定了手机的广泛应用后,更加理性地思考手机给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带来的影响。

这是一则写作角度很开放的写作材料,考生可以从科学家对手机的态度出发,写手机带给我们的千变万化的生活;如果考生能从文学家所看待的手机给我们的影响出发,理性地思考这其中的对科技的反思,对人文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因科技而改变的思考,立意会显得更为独特,更贴切,更富有人文情怀。

选材与拓展:

第一,手机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让我们放眼看世界,感受新奇,感受发展,让我们拥有了一种开放的胸怀和眼光。不仅如此,它更是一种创新的力量与思想,推动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第二,手机作为一种自媒体,它让每个人都可成为媒体人,发表感想,是我们这个社会整体风貌的体现;但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因为手机传给大家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精神状态和社会责任。

第三,手机所带来的交往方式的变化,既加强又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考生既可从加强感情交流的角度,谈手机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交流与沟通无所不在;也可从淡化感情交流的角度,谈人们只顾拿手机刷微博,玩游戏,却少了那份见面寒暄的温暖,少了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惬意,少了生活中的美感与温馨,表面上看似近了,实则更加遥远了。

由此看来,考生面对这个开放性的作文材料,从以上任何一个角度入手,都可写出好文章来,这道题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开放度与成熟度。

例文

会思考的科技

当时间运行出现差错,发明家爱迪生来到了21世纪,他可以将自己的数千件发明通过微博一一晒出;他可以给他敬重的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发短信庆贺;他还可以远程与助手交流,奔波于各地演讲与发明创造两不误……

新科技为爱迪生带来了许多便利。他惊诧于这台机器的精巧构造与全能用途,为新科技带来的不同生活与工作方式而感慨万千。

是谁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成果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科技是一道曙光,撕裂了长期以来人们在懵懂闭塞时的黑暗;它又如润滑油一般,让所有的齿轮开始畅通无阻地运行,世界也因此搭上了通往先进文明的列车。乔布斯却另有想法,他在电子产品的领域内纵横无阻,可他在另一端却是孤独的,苏格拉底能帮他做什么呢?苏格拉底说,让我那丰满的哲学思想,来润滑你的大脑,乔布斯为世界带来了手机,带来了新思想和新的交流与思考方式。

我们总能在孤寂伤感时从一大堆名单中找到适合的倾诉对象;我们总能在想发表观点的下一刻,就让它出现在电子屏幕上;我们也能与名人近距离接触,关注他们每天的最新动向……多么巧妙的工具!乔布斯为什么还愿意用它去换取一个充满哲理的下午呢?

生活需要科技,生活适应科技。生活在科技的引导下,总会把惊喜的一面呈现给世人。与其说我们喜爱科技,不如说是惊羡于科技背后的生活,它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体验,迷倒了爱迪生,也倾倒了千千万万的大众。

会思考的手机,总是想到人们最需要的交流方式,最渴望的思想观念。

新的科技在和苏格拉底相处了一个下午后,将人文与科技的美一起送到了人类手中。

点评此文语言流畅自然,表达如清风拂面,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科技发展丰富生活,但人们还需要丰富思想,乔布斯的“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成果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一句话表达了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些智者的心声。这篇文章立意的高明之处在于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考场作文能传达出这么高深的立意和观点真是难得,也可见考生平时的思考是多么的丰富和深入。

43.[2013·重庆高考,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品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内容及寓意比较容易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破题的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多元,能保持相对自由度,可浅可深。根据材料所给的结果“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可以追问其中的原因,得出立意的角度;①技术的力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②变通可以创造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改变可以有效地发挥优势;④技术改变命运。

例文1

面对成为一颗豆子的现实

人生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旅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都会有着各种风霜雨雪,坎坷磨难。我们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天生的王者,但是很遗憾,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一颗普通的豆子,需要磨成豆腐的粉身碎骨,才能成为“豆中之王”。面对自己成为一颗豆子的事实,成就自己的王者人生。

程菲,曾经是中国体操女队的队长,在她的体操史上,记录着历史上最多的世界冠军,但是她的成长史,却充满着艰辛和血泪。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吊车司机,母亲也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为了能够支持孩子的学业,母亲一直编织手套,而父亲还要额外地打零工赚钱交学费。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够登上世界冠军的舞台,其中经历了多少艰难和辛酸,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面对自己是一颗普通豆子的现实,一点点将自己打磨出来,从一个贫困地区的体校走向省队,走向北京,最后走向了世界。

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其实处处险象环生,一旦踏上荆棘丛,就会让人痛不欲生。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天生的高富帅和白富美,而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需要不断地战胜困难,才能够很好地成就自己。在历史的征程中,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前进,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坚持下去,只能中途放弃,苟且度过一生。要知道,痛苦对于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有人能够感觉到痛苦,有人不能够感觉到痛苦,而是像一面镜子,见证了人性的力量,让多数人放弃了努力,而让少数人收获了果实。

诗仙李白面对人生的不顺,慨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大笑三声,继续面对人生遭遇,最后给世人留下惊世的诗作。困难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会遭遇的,战胜困难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面对困难,我们不应该感觉到痛苦和失落,而是应该积极地去面对,穿越悲伤的泥潭,展开希望的翅膀,总结过去的教训,到达自己人生新的高度。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发现自己是一颗普通豆子的现实的时候,不要悲伤,不要落泪,而是要认清楚自己,了解到自己奋斗的方向,从而奔向美好的未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因为出身的卑微而妄自菲薄,也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气馁妥协,如果真的遭遇到困难,那就擦干眼泪前进吧!你就是一颗普通的豆子,要变成豆腐,是一定要付出努力的!

点评本文如一江春水,将人生的挫折遭遇冲刷出来,所列的几个真实而鲜活的事例,更是对文章的主题作了充分的说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使得整篇文章都无懈可击。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有了良好的立意: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一颗普通的豆子,需要经过一定的痛苦才能变成“豆中之王”。

例文2

两种境遇,两种人生

小豆子,大文章。小小的一颗豆子,因为难以食用而惨被淘汰,正是因为有了炼丹术士的灵机一动,才有了后来的豆腐。要知道,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大豆制作豆腐的国家。发明豆腐的壮举,甚至被记进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小小的豆腐,居然也成了“历史名人”,竟然流传千年,一路芬芳。

人生道路上的风景五彩缤纷,但是总的说来就是两种人生:积极的人生和消极的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好像面对着不合口味的豆子,用自己的努力将之转化为美味的豆腐,从而生存和流传下来;消极的人生态度,就好像是那个坚硬而不想改变的豆子,最后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关于人生的思考,从最初的哲人,到现代的学子,都从来没有停止过。两种人生的较量,分离出了各种人生的姿态。积极进取者,会遭遇到很多困难,战胜这些困难就会有很多新的体会,然后成就了全新的人生;消极退缩者,其实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因为害怕困难,遇到困难就四处逃避,最后将自己逼进了无路可走的死胡同。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不是每一颗豆子都可以成为豆腐的,害怕困难的豆子,最后依旧是豆子,而只有面向困难,勇敢适应的豆子,才能成为受欢迎的豆腐。豆腐人生,其实就是积极的人生,只要你愿意去改变就一定会有全新的体验。

豆子的用途是很少的,仅仅只能煮熟了吃,而且有的人还不适应,觉得味道不合心意。但是做成了豆腐之后,就会有质的飞跃。豆腐可以做成两面黄,可以做成豆腐乳,可以做成豆腐花,可以加入肉末,可以烧制鲫鱼,……不起眼的豆腐,是很多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看来豆子变成了豆腐以后,路真的是越走越宽阔了。

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困难:学业的繁重、家庭关系的复杂、经济的困窘、亲人的病痛、无法阻止的离别、难以忘怀的伤痛……这些问题都在我们人生路上如影相随。我们需要时刻用自己的努力,换取新的人生高度和宽度。要知道,我们的人生很长,道路也很艰辛,唯有时刻拥有将自己打造成豆腐的精神,才能用自己的努力成就新的人生。

点评本文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文章的题目就直接告诉了我们文章的主旨,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成就了不同的人生,说明了人生是需要努力的,努力才能成就好的人生。于无声处落笔有声,让人难以忘怀。在整个行文过程中,作者一直充满了思辨的力量,每一种观点都有自己的支撑,每一个引用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到现在的各种俗语,文章步步为营,很有说服力。

44.[2013·湖南高考,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指导]今年湖南的作文题,仍然秉持“典雅厚重、求实创新”的原则,兼顾了追求“梦想”的热点,以及弘扬“感恩”和“孝道文化”的价值导向。具体而言,两则材料,一个抽象,一个具象;一个浪漫,一个温馨;一个不懈进取,一个宁静平和。写作前,要梳理一下表达的层次,要注意命题的起承转合:“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立意;“转”是转折;“合”是合理的推断与议论,是文章的结束。

第一则材料很浪漫。文章的“起”点应该是“飞”,这是发问的缘由。“承”是飞的过程中追求者对目标的自我反问,也可以是他人的质询。“转”是回答,即“我愿意”,回答得很肯定。“合”就是这个事情带来的启迪是什么,为什么“值得”?考生可以从两个方面立意:从大的层面,如“中国梦”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小的层面,个人对梦想的追求,一定是充满热情的,敢于挑战,不怕苦,不怕累。重要的是,追求梦想既是“飞翔”的过程,更是“飞越”和“提升”的过程,虽苦犹乐,永不停息。

第二则材料很温馨,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毫无保留的,全身心的。但孩子应该要懂得“孝顺”,学会“感恩”和回报。“能这样陪陪您”,不单是指此时此刻,更是一辈子的承诺。这是人性的闪光,是对当下某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父母的关爱、不懂得回报的一种警醒和反省。

这两则材料,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但都寄寓了一种人生态度。前者寓奋斗之美:有追求的人生是充实的、美丽的。哪怕是累,哪怕是伤,山之巅自别有风景,为理想而打拼、付出,这样的人生是值得的。人生而追求,不能只为功利而活,追求之美不仅在结果,更在于奋斗精神。后者写平凡之美、人伦之美。父贤子孝,岁月静好,喧嚣尘世里,我们的生活从来就不缺乏美好,缺乏的是淳良知足的心。两则材料都指向了人的内心,心灵的美好才是真正的美好,心灵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在写作时,能提取两则材料的“公因式”则是切合题意的,只写一则材料,不顾及另一则材料只能算符合题意。

例文1

我追求,我无悔

一个巨人就这样倒下了,他的手杖化作了一片桃林,他大步流星,渴饮河、渭,只为了追求那心中的光芒和梦想,他就是追日的夸父。

一个女子就这样飞升了,她毅然舍弃了人间的一切,她纵身一跃,奔赴深深的广寒,为了美好的爱情,她甘愿“起舞弄清影”守住那份孤单和寂寞,她就是奔月的嫦娥。

也许,你会说那是美好的童话,但恰恰是这些民族的童话,最直接地表现出了我们民族最古老而又最可贵的童真——那就是对真理和梦想的诗意追求。

你听见汨罗江畔那个形容枯槁的诗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心中的“美政”梦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吟唱了吗?就是明知自己的梦想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现实面前,永无实现的可能,他也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决不委曲求全!那抱石沉江的一幕,让滔滔汨罗江水至今仍回荡着屈原——一个伟大灵魂无悔的悲歌!

你看见戊戌年间菜市口那六颗带血的头颅了吗?维新失败,祸在杀身,他们中的那位血性的湖湘男儿本有远走避祸的可能,但他毅然决然“要维新没有不流血,要流血请从嗣同始”,为了维新梦想,他慷慨赴死,用鲜血号召和鼓舞后来者继续奋斗,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响至今仍激荡天宇!

不用说,革命战争年代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真理和梦想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当代——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诗人韩瀚,一首很沉重的诗,将张志新这位和平时期为了反抗极左势力,捍卫真理而英勇献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巍然雕塑永远树立在人们的心里。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为了打破极“左”路线的封闭,寻求朴素的真理和活路,冒着生命危险,签订下一份协议书,揭开了当年以“包产到户”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农业改革的序幕。他们没有留下豪迈的诗句,却用18个血红的手印,写下了对真理、对梦想的无悔追求。其实,无论是追赶太阳的夸父,还是要求分地的农民,他们无不是在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真理,也无不为此付出或准备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梦想就会有追求,要追求就必定有牺牲,古今中外大都如此,而这种牺牲值与不值,悔与无悔,则全在于自己的追求。黑暗的欧洲中世纪,捍卫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布鲁诺,被视为“异端”,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但他生命的烈焰映红的是科学的真理,唤醒的是人们冲破中世纪黑暗的决心和勇气,而正是这种神奇的正能量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其牺牲的意义和价值无可限量。

如今的中国,正迈开大步,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征途上,可以想象的是,这又是一次伟大的长征,但也绝不是一马平川,必定沟沟坎坎,必定波诡云谲,但是我们坚信,前途无比灿烂,使命无上光荣,因而再多的付出,再大的牺牲,我们也必将无怨无悔。

点评文章紧紧扣住第一则材料,以一种毅然决然的气势将执著进取精神高声歌颂,与第二则材料的宁静平和截然不同。文中大量使用了古今中外的事例,典型而有力量,使文章内容充实,说服力强,有现实意义,如能在文中更多一点联系第二则材料的内容进行对比,将会更优秀。

例文2

感 动

窗外,雨下大了……

他回来了,全身都湿淋淋的,沉着个脸,没等他的妈妈吭声,就把书包一扔,喊了一句:“为什么我带伞的时候这天不下雨,不带伞的时候又下雨!妈,你也真是的,也不给我送把伞来!”他的妈妈没有言语,只是让他赶紧洗洗把衣服换了,随后,他吃好饭上自习去了,他却还不知道他的妈妈原来……

他的妈妈原来在他回来之前也才刚踏进家门,妈妈如平常一样做好饭菜,见还没到放学时间,便出去给他买水果,结果也淋了一个落汤鸡,回到家来不及换衣服就赶紧关窗户、收衣服……他上晚自习回来后,又讲了几句埋怨妈妈的话,然后上床安静地睡觉去了,他却还不知道他的妈妈其实……

他的妈妈其实还穿着那身为了买水果而淋湿了的衣服,为了洗儿子的衣服以及做家务,他的妈妈已经忘却了湿衣服带来的寒冷,夜深了,她才睡下。

早上,闹钟响了,他迷迷糊糊地走下楼梯,洗漱后吃饱饭就上学去了,他没有注意到妈妈今天不曾对他唠叨不停,也没有注意到妈妈的身影有些摇晃,他也不知道他的妈妈已经……

他的妈妈已经患上了感冒,到了将近晌午她为儿子准备好了午饭才去医院。中午他回来了,没有过多的疑问,吃了饭,睡上一觉,照常上学去了。他的妈妈随后也回来躺下睡着了。下午妈妈按照惯例准备好了饭菜,之后又去了医院。这时,他回来了,终于向邻居问起了妈妈,邻居一五一十地全告诉了他,他的心里一颤,回家吃饭去了。饭菜含在他的嘴里,已经失去了味道,他关心的只有妈妈了。

他来到医院,看到正在打点滴的妈妈,突然觉得自己已经很久不曾好好看看自己的妈妈了。心里一酸,他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心里充满了无数的感动,他被妈妈的脸感动了,因为妈妈即使有再多不如意的事,还是以微笑面对他;他被妈妈的手感动了,因为妈妈用手为他操劳;他被妈妈的脚感动了,因为妈妈用脚为他而奔波以致干裂枯燥……他顿时感觉身上的担子重了,因为他心中多了一份责任,他又感觉自己的那颗心安定下来了,因为他知道,自己长大了。

他是谁?他就是那个不孝又不懂事的我,看着天天操劳的妈妈疲惫地躺下后,心里一块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然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感动。

点评本文将母亲和“我”的活动放在短短的一天里集中展现出来,很有画面感,在对比中体现母亲的爱和“我”的悔。在写作技巧上,顶真的手法让本文段落衔接得圆润自然。诸如“他却还不知道他的妈妈原来”等处都含有“我”深深的歉疚和悔过之情。

例文3

守候幸福

或许我的挣脱依然是命运规划的一部分,但是我是一个步行者,永不止步;或许上帝生就我一生无望的命运,但是我有的是绝望中的微笑和风度;或许,一切终将消逝,重归空白,但我就是沦为一个流浪者,也永不放弃。晦涩、苦笑和无穷无尽地蔓延的苦难和悲伤都不能让我颓废和沉沦,我依然会以迎接黎明的姿态来接受尘世的一切。只是因为:我守候在属于我的幸福的地方,站在紫荆树下虔诚地守望没有忧伤没有阴霾的国度。

十指纠结着无穷无尽的无奈和失败,顺着的纹络就像是八月的台风席卷着黑暗将我吞噬,青春将我拖到谷底。一次次的失败和晦涩落满心头,我真的茫然,就像一个迷了路的孩子,这真的会让人气馁;看着手中沉得让我绝望的试卷,再看看邻座满意而骄傲的笑容,我感觉很刺眼,眼睛很痛。但是,抬头,望见阳光依然灿烂,天空依然高远而广阔,幼鸟挣扎着正努力腾飞……是的,还在继续,一切都还没结束,我没理由颓废沉沦。跌倒了还可以重新站起来,调整起步的姿势再次上路,那些失意的阴霾都会被坚强和自信取代。我在坚强地重新编织着被打击得支离破碎的梦和希冀,我没有放弃也不会绝望。只是因为,我一直在守候,用努力和奋发守望那个让我幸福的梦想和成功。

总是以为自己或许一个人会很好。我的世界有我一个人就好,我不需要别人可怜地给予自己的那一点点暖,于是,我的世界长满忧伤和落寞的蒿草。在我本应没有忧伤的世界长满孤独的蒿草,它们湮没所有灿烂而明媚的笑。是的,我在远离我的幸福,所以黑暗和寒冷才会像漩涡一样把我吞噬,所有爱我的人只能眼神哀伤而爱怜地看着我无奈地叹息。我一个人的世界只剩下冷漠和乖戾。我没有幸福,可是,麦秸向着太阳重新地拔节生长,封闭的囚笼忽地射下一丝阳光,我抬起潮湿的脸看见幸福天使挥着洁白光亮的翅膀在向我微笑,寒冰一点点融化,幸福在我心中一天天地发芽、成长……我可以对着蓝天说:我很幸福我不孤单。只是因为,我懂得珍惜那些属于我的所有的幸福,所有爱我的人都是我的幸福天使,我以灿烂的微笑在守候着这些让我幸福的天使。

“只要你一直走,幸福就会像影子一直伴随着你!”是的,我们一直都在起跑,一路奔跑一路收获,以更强劲的姿势跨越所有障碍。我们也会累也真的很想停留,可是,我们没有,也不会!因为,我们是守望者——一生以执著的姿势去守候那些幸福,那么,我们就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所有的宿命般的苦难和无奈。

做一个永远的守望者,守候梦想,守候爱,守候所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紫荆树下我们的笑容明媚而灿烂。

点评这是一篇抒情色彩浓郁的文章,作者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如结尾之处的“做一个永远的守望者,守候梦想,守候爱,守候所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以短语式的排比表明了作者对现实的珍惜与对未来的展望。面对生活的打击、学习的失意,作者并没有沉沦,而是努力自我调适,并在这种调适中重新站立起来,为自己的希望与幸福而奋斗,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45.[2013·湖北高考,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本题将老子的名句“上善若水”与“方圆”糅合在一起,将老子赋予“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那种柔弱与刚强、利他而无我的美德与隐忍磨砺的外圆内方之意结合起来,强调了为人处世既要以善心与人相处,又要坚守方正原则。主题鲜明,寓意明确。考生可以从为人处世、秉承做人原则、外圆内方、灵活变通等角度立意。由此引申,联系现实生活,构思作文。

例文

变 通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这告诉我们:人要学会变通,变通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变通,给了我们成功的勇气。勇气是什么?蝴蝶的美丽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生活中人们只惊叹蝴蝶的美丽,却忽略了她美丽的背后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她的一生要经历许多坎坷和挫折。蝴蝶妈妈产卵之后七八天,卵便开始了第一次蜕变,至少要三十天才能变成蛹,成蛹之后,再过二十天,还要经历一生中最艰难最痛苦的过程——化蝶。蝴蝶就是这样一步步经受痛苦的考验,经历重重磨难的洗礼后,才有了辉煌的成就——独特的美丽。因此,一个人想要学会变通,成就辉煌,首先必须鼓足勇气。勇气是人的一种非凡力量,能唤醒你心中的潜能,帮助你应对一切变化和困难。

变通,给了我们成功的信心。有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天性里有一种倾向,即如果将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就真会成为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充满信心的人,你有信心克服困难,有信心处理问题,有信心获得成功,那么,你身上的一切能力都会为你的信心去努力,你也就有可能成为你希望成为的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剧演出就是有力的佐证。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这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自卑与自信的差异。

此外,变通还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定式。文学家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向你关上一道门,就会在别处给你打开一扇窗。”诗人陆游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不拒绝变化,并且善于变化自己的思维习惯,善于改变自己的观念,我们就能走出困境,进入新的天地。

点评本文从变通给我们带来勇气、自信、思维的改变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层次清晰,结构紧凑。开门见山地提出“人要学会变通,变通是我们成功的基石”的观点,直截了当,便于抓住读者的心。另外,文章在表达上做到了叙议结合,表达灵活。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先陈述例子,陈述时详略得当,再分析例子背后的品质,品质切合实际。这样文章叙议结合,既增强了对中心论点的说服力,又使表达更加灵活多变。

46.[2013·浙江高考,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今年的作文试题延续了往年小清新文艺路线的风格,属于新材料作文,引导考生深思人与自我的问题。把材料中的三句话分解开来,可以这样理解:孩子不像成人那样圆滑,保持着率真和单纯,所以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心灵提前硬化,说明孩子内心的柔软和童真在时光的累积中过早消逝了;而孩提王国就相当于理想世界,随着人的成长,现实世界的部分逐步扩大,理想世界的部分逐渐缩小,美好的儿童世界也就面临消亡。显然,三句话在讲述同一个话题,即“保持童真”或“保持本心”。这是一个带有人文批判和文化反思性质的话题,对于人生阅历尚不丰富的高中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行文中,要注意从“成长与丢失”“物质与精神”“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等角度辩证地看问题,力求见出思想的深度。另外,今年的作文试题有一个新特点,要求考生“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所以为文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例文

让童真点亮世界

还记得林徽因的一首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恰如人间的四月天,上帝赋予了孩子最美好的预言。那澄澈的心灵好似一湖清澈见底的水,映得出他们一切的小小的欢乐与忧伤,也映得出世上最虚伪的谎言和最诚挚的情感。

恰如那春日里的一抹淡然的鹅黄嫩绿,轻轻地在风中摇曳。似烟非烟,似雾非雾。浓浓淡淡,缥缥缈缈地醉了春风,点染了冬季枯槁颓败后的天地。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正是因为这些鲜活的生命,才给这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

如果世界是一条江河,那么那一抹童真便是涓涓注入的源头活水,它净化了每一滴水,更激起了江河澎湃的力量!

如果世界是一片森林,那么那一抹童真便是枯枝上抽出的第一抹新绿,它闪耀着醉人的生机,无言地诉说着希望。

如果世界是浩瀚的夜空,那么那一抹童真便是点点繁星,微弱的光芒穿透了黑夜,一闪一闪地点缀着美好。

这就是孩子,这就是童真。人们也许在现实的成长中不得不学会伪装,学会世故。只有孩子敢于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还记得童话里那个不穿衣服而自欺欺人的国王,还有一群逢迎谄媚的大臣,一帮人云亦云的百姓。只有一个不谙世事的黄口小儿一语道破了这个掩耳盗铃的谎言。他不会想到谎言拆穿后一群人的尴尬。穿了就是穿了,没穿就是没穿;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勇气和正义。他们的眼睛纯净得倒映得出世上的一切是与非。孩子把天赋的礼物——童真给了这个世界,给了那些被世俗蒙蔽了双眼的人们,使他们还原了最初的良知。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不只是屈原,还有充满童真的孩子们。

还记得法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吗?书中来自外星的小王子怀揣着那份纯净得没有半分杂质的童真开始了他的冒险和探索之旅。他用最澄澈的心灵和最质朴的方式揭示出人类最闪光的智慧和最灵动的世界。小王子最终领悟了玫瑰花虚荣背后的爱意;小狐狸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肉眼看不见的事物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的一切——告诉了小王子……作者用孩童般的语言讲述了小王子的奇幻之旅。小王子没有被成人那骗人的世界征服,他用独有的童真打破谎言,释放了世上缺少的、连结宇宙万物的爱。每一个在现实世界中麻木的成年人都能够从中得到顿悟和智慧的洗礼。不要惊讶,因为童真中蕴涵最深奥的智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熙熙攘攘的人世间穿梭的尽是名与利的船舶。物欲与功利的无限膨胀使得童真之花过早地凋谢。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熏染之下,童真在渐渐远去。面对残弱不知怜悯,面对谎言不知指正。在伪装中学会了伪装,在浮躁中过早地浮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连最小的孩子都失去了童真,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善良与正义可言?!

如果上帝允许潘多拉魔盒里留下的除了希望还有别的东西的话,那么我希望那是童真。

留一抹童真,点亮我们的世界!

点评本文以流畅的如诗的语言,灵动的情思和丰富的情景,精心描摹了童真色彩下人间四月天的美丽与雅致,继而以三段简洁的排比,渲染出童真世界里的无限美好,接着以《皇帝的新装》和《小王子》的故事,说明了童真的美好,也说明了童真的智慧;并从反面绾起,以现实中世俗的沉沦反衬童真的美好;对童真的渴望贯穿始终,中心格外突出。最后,潘多拉盒子的巧妙预想,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留一抹童真,点亮我们的世界!突出了主题,升华了情感。

47.[2013·四川高考,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写作指导]今年的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短小且没有太多叙事成分,没有明确的态度和褒贬,有较大的解读空间。拟定题目的重心应放在“平衡”二字上,何谓“平衡”?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既是一种人生追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和态度。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立意:一是从正面立意。即直接以“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为论题,阐述为什么要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和怎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二是对比立意。即人们总是生活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平衡与不平衡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心态。不平衡的现象无处不在,我们要在不平衡中保持平衡的心态,寻求相对的再平衡;三是从反面立意。即从不平衡的现象及危害方面考虑,怎样解决不平衡的现象,从不平衡中寻求平衡,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入手展开论述。三种立意,前两种好写些,对比立意容易出彩,而第三种立意在写作时难度相对大些。

例文

不平衡

你的生活是平衡的吗?

在日记本上,他写下这句话,后面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每天,早晨8:00起床,在汽车站旁边买了早饭。9:00准时到达公司。在11:30之前一直坐在自己的小隔间里盯着电脑里红红绿绿的线条。12:00吃完午饭,回去继续上班。下午5:30下班。晚上或者与关系好的同事一起泡吧,或者独自回家,自己做一顿简单的晚饭。周末双休,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和朋友们踢一场足球。这样的生活或许会让一些人羡慕,但对他来说真的太过于平淡。有时候,他甚至觉得才喝了一口水,一天就过去了。

这样的生活平衡吗?

他觉得不平衡了。27年来一直待在一个城市,只是搬过一次家;女朋友谈过两个,总是相同的类型,也总是因为相似的理由而分手。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换过一波又一波,有人来了,又有人离开,去了更远的地方,他却仍然在原地驻足不前。

平衡的生活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损害,一日三餐营养均衡,不同类型的朋友很多,生活消费能够收支平衡,有足够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但是,他就像海洋里的鱼落入淡水中,这种平淡的生活快要闷死他了。

从家门口向前走100步,是一个面包房,拐过两个街道是汽车站。各种汽车到了晚上都会聚集到这里,发出各种鸣响后,突然沉寂下来。坐上303路车,第5站到图书馆;第10站下车换乘307路,再走6站就到了自己上班的公司;或者是在第8站下车,直走200米,就能看到自己上过的大学。

偶尔,他想要出去,真正地走出这个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城市。

但是,如果自己随意出去,没有按时上班,公司一定会把自己辞退,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如果自己去了很远的地方,父母会很伤心的;在陌生的地方应该很难交到这么多的朋友了……

尽管顾虑重重,他仍然感觉不平衡。每天看着同样的太阳在头顶移动,每天在同一个时间打哈欠,在同一个地点遇到相同的人……

时间像沙漏里的细沙,悄无声息地溜走了。某某人辞去工作去了A城发展;某某人考试成功,出国深造了;某某人……他每天听着这些话语,心里总是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也要辞退工作,不要再做机器人。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看似很舒服、很享受的生活却需要你付出丢掉梦想的代价。因为,没有大风大浪,没有艰难险阻,只是每天有规律地做事,有些事情是不能办成的。他想要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十而立,他终于在自己30岁这天告别自己的过去,走出了这座城市。

他知道外面的世界会是另一番模样,他的生活会不再平衡。但他终于将自己的梦想付诸行动,这就足够了。

点评这篇作文可以看作是不甘平庸的考生对未来生活的一次大胆想象,甚至是在对“别人”生活认真观察后的一种理解与体悟。语言朴实自然,娓娓道来,真实地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观点虽然很浅显,但通过记叙表达了出来,这既显示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能够凸显主旨,给人启发,引人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