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第N次浪潮:在西安,越来越长的夏季和越来越多的雨水
前言:第一次农业革命浪潮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人类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发生在二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展开。夹杂在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动的小浪潮,将人类推向一个个新高度。让我们用键盘记录身处这些浪潮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对普通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
80年代,刘意守10岁左右,在他的记忆里,西安是一个风沙很大的城市,符合多数人对西北的想象。每年都会有几次比较大的沙尘暴,这种天气一来,遮天蔽日,漫天黄沙,天空变成黄色,空气中会有一股土味,远处楼房里原本白色的日光灯,也变成蓝色的。在这漫天的风沙里行走,犹如走在末日的城市,回家一身土,嘴里也有细细的沙粒。
即使没有沙尘天气,西安的灰尘也很大,路边的灌木总是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土,绿色变成了灰绿色,雨点砸下来,就会在树叶上砸出一个小泥坑。家里也免不了尘土,即使门窗紧闭,只消一天,才擦得干干净净能照出人影的桌面,就会蒙上一层细细的尘土,小小刘经常在上面用手指留言。
这种天气持续到90年代末,才逐渐好了起来。可能是由于西北防护林的建设,也有本地植树的因素,还与整体气候的变化相关。
在没有特殊天气的时候,天空总是湛蓝湛蓝的,云是洁白的。到了秋天,这天空不仅蓝,并且深邃,小小刘和小朋友们,有时候躺在草地上,仰着头一直看着蓝天,似乎人能被吸引到外太空去。
80年代的西安,四季分明。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是典型的。春天满眼的生机,夏天热情似火,秋高气爽的秋天,万里冰封的冬天,每个季节的时长在一年中也是平均的。
而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可能是90年代末,也可能是2000年代初的那几年,随着沙尘暴的消退,西安的天气也变得四季不分起来。
最典型的是没有春季,秋季也变得很短,夏季的时长向两端延伸。春季变短,且越来越短,几乎感觉不到春天的存在,马上就进入漫长的夏季。
每年4月末,只要天气晴朗几天,气温马上就会升起来,这时候就可以穿一身单衣了。到了5月初,再遇上几个连续的晴天,人们就会换上短袖和裙子。初夏在5月底到来,接着就是炎热的夏季,知了藏在茂密的树叶里日夜不停地叫着,树叶的缝隙间漏下毒辣的阳光,炎热的夏季让人无处藏身,只能走进商场,躲在家里。
当时间走到2010年左右,人到中年的刘意守发现,西安的雨水多了起来。对于干旱的西安,这是个好消息,而雨水带来的不便也让人心烦。先是秋天,每年9月底10月初开始,一连3天雨越来越常见,现在一连一周雨也不罕见。再后来,又出现一个现象,西安夏天的雨水也明显多了,往往是晚上下雨,白天天晴,晴两天,下两天,这样气温不会太高。这几年西安的夏天明显好过多了,曾经的几大火炉也变得清凉许多。
西安的夏天向春天延伸的同时,也占用了初秋的一段时间,夏天雨水多,若是在秋初遇上几个连续晴天,气温马上就会飙升,就又回到夏天了。
西安变成了南方,又恢复了“八水绕长安”的景象。有一种说法是,三峡水库改变了周边地区的气流气压规律,导致西北方向的陕西等地雨水增多,反作用是重庆地带雨水减少。而长安大学的《西安地区近50年降水量统计分析》中写到:“50年代,降水偏多,60-70年代初降水基本正常,70年代末降水偏少,80年代初降水偏多,80年代末基本正常,90年代降水持续偏少。”看起来,刘意守小时候的西安雨水偏少,现在只是恢复了降水量。
现在的老刘,又开始怀念那干爽的西安。
西安气候的变化并非像开关电灯那样黑白分明,而是用了多年的时间完成,就像悄悄流逝的时光在刘意守的心里刻下的痕迹,积累了很长的时间,却都是在不经意间猛然被发现,这一刻才明白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