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乙丹 | 重视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传统!

当前世界上仍有7亿左右的人口处于饥饿状态。与之同时,全球每年约1/3的粮食被损失和浪费,总量约13亿吨。如果不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示内化为行为自觉,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们可能会再次被吃不饱饭所困扰。

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然而,历史上粮食的有效供应受灾害侵袭、技术局限、社会失序等的冲击,频频发生危机,不断爆发大饥荒。不过,与马尔萨斯式的悲观论调不同,中国人始终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和行动来破解这一难题。

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粮食问题就被提升到国政之首的地位。

《尚书》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管子将五谷视为“民之司命”,告诫人们不努力从事粮食生产就会导致国家灭亡。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引《范子计然》之说更为明确:“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时至今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更是警示粮食安全的金玉之言。

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为此,中国人始终将土地视为命根子,懂得如何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粮食。

一是因时调整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废井田,开阡陌”,从占田课田制到均田制,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着眼于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最大化产出。

二是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形成独特高效的土地利用系统。其中,南方山地梯田、长江下游地区的圩田、黄土高原的淤泥坝地、西北干旱地区的砂田等,都渗透着中国人高超的生存智慧。

三是将养地和用地有机结合,通过兴修农田水利提升土地利用率,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多粪肥田的养地技术确保土地永续利用。

四是以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督促粮食生产,包括设置农官和劝农使劝督农业生产,引种和推广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通过租借土地和发放种子、牛具来安置流民等。

粮食供应的周期性波动是影响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势人群的生存口粮,古代中国留下了丰厚的制度遗产。

西周王朝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荒政体系。为稳定粮价和赈济灾荒,古代王朝以平籴平粜思想为基础,设立常平仓和官定粮价机制。历代王朝积极调动民间备荒救灾潜力,发展出义仓、社仓等机制。发达的漕运制度和运输网络,实现了东粮西调和南粮北运,打破了粮食供应上的区域不均衡。

以良好的饭食之德激发人们对食物的敬畏,将避免食物浪费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菹、腊、脯、脩等“食得久停”的食物保存工艺,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余年来一直克制着人们丢弃食物的冲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格言,告诫人们要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统计,当前世界上仍有7亿左右的人口处于饥饿状态。与之同时,全球每年约1/3的粮食被损失和浪费,总量约13亿吨。

虽然我们已经实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但坚守耕地红线、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仍面临重重压力,餐饮浪费现象仍骇心动目。

如果不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示内化为行为自觉,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们可能会再次被吃不饱饭所困扰,不是吗?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号,原载《历史评论》2020年第4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