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房产】煤卫合用到四开间朝南,上海40年户型变迁史!

这两天,正好我有一个朋友想在上海买房,但预算只够买市区老破小,他在浏览完链家之后问我:“为什么上海房子的户型都这么奇葩,有的竟然是1室0厅,为什么会没有厅呢?”

我说你是没见过更奇葩的户型。比如,日不落户型:

马桶户型:
鱼缸户型:

马失前蹄户型:

不过,千万不要拿当下的眼光去看以前的事物,存在即合理,上海户型的进化,既是上海人住房的变迁史,又是上海这座城市变迁的缩影。
我特想问大家一句,从出生到现在,您家换了几套房?评论区告诉我。
今天就展开讲讲户型。
弄堂、旧式公房,无房型可言
公用卫生间、厨房
解放初期,住房条件是很差的。
我父亲就出生在上海50年代建的老公房里,也是福利分房的开始。
按他的回忆,楼高大概四层,他们住在二层,一层四户。住的是北向房间,面积13.5㎡。
房间里放着一张半桌,邻居来玩的时候可以把半桌翻下来,还有一个衣柜和一个五斗柜,床有两张,一张小床、一张上下铺,后来姑姑长大了,中间就架起了一张帘子。
至于家庭厨房、卫生间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户型类似这种:
当时的厨房在四户人家的中间,是公用的,水泥板上砌了四个灶台,每个灶台上方有一盏灯,是用线拉的那种,另外配有两个水池,四个龙头,四把水表,当然免不了会开错,所以有的人家水龙头会上锁。
厕所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的,靠痰盂和手提马桶过日子,后来利用厨房的阳台空间才安装了一个马桶。
彼时的房子完全没有户型可言,类似宿舍,对大家来说,只是满足最基本的居住条件,能住能用就好了。

没有卫生间,当年上海人床底下得放一个痰盂

隐私”在当时与其说是奢侈品,不如说对隐私的需求并不强。
厨房成为邻里间交融最多的地方,肚子饿了也经常能去邻居家蹭饭,串门那真是家常便饭。
这是邻里关系的黄金时代,虽然有争吵摩擦,但更多的是亲人般的相扶相助。
所以虽然早已不住一块了,但我父亲和同一层的邻居至今都有来往,这种联系比现在高层住宅亲密得多。
对了,我父亲住的地方,后面就是一条弄堂,里面的生活其实也差不多。每家每户居住空间逼仄,但不可否认,弄堂就是房子最大的“共享空间”,孩子们跳橡皮筋、“造房子”、掼沙袋、“斗鸡”,乐此不疲,直到大人们做好饭,朝弄堂里叫唤吃饭时才结束。
80年代新式公房
独立厨卫、2房开始普及
当然,当时好一点的公房已经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了。
若以现在的眼光看,阳台不错,但厨房对着厕所,很难放餐桌,卧室客厅混在一起,动静无分区、南北也不通透,硬伤很多。
但在当时是先进户型,体现了大家对于隐私、对于成套房的需求。
独立厨卫以及二居室大批量的出现还是要到80年代、90年代。
在1985年,市建委制定了《上海市“七五”期间职工住宅设计标准》。
这是上海最早一版的住宅设计标准,将多层住宅每户平均建筑面积的上限,从此前的45㎡提高至50㎡,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圆两室梦。
新民晚报在1987年有这样一篇文章
作者“斯人”说最大希望是能够
住上两房一厅的新公房,有个书房,有间客厅
你想想当时两房多奢侈
两房户型差不多是这样的
不少80后应该住过
你仔细看户型图,慢慢有了客厅的概念了,这一新标准最突出的变化是改变了过去无厅大房间的格局,设置了“过厅”。
按照当时的设计,“可作就餐和会客之用,大小以能布置一单人床为宜”
所以那个年代,朋友之间做客会变多,女孩子可能也有了自己的大衣橱。
缺陷也是一目了然,至少没有阳台晾衣服吧,过厅面积也不够大等等。

另外,新标准里还有一些很人性化的设计,比如

考虑到上海的气候冬冷夏热,又不属于供暖区,居室的朝向以朝南为主。

厨房的平均面积为4㎡左右,配有洗菜池、煤气台和操作台,还附设有吊柜。

厕所取消暗间,面积为3.5㎡左右,配备抽水马桶和浴缸,留出了双杠洗衣机的位置,并设有两用地漏和三眼插座。

煤卫空间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市场上出现很多塔楼以及外销房
塔楼有电梯,视野好,但是户型不符国人需求
之后的一段时间,上海进入了塔楼的节奏,中环内特别多,XXX大厦、大楼。
很多是港商开发的,N梯N户,户型奇葩、各种朝向。我以前住过一梯八户的,30多层,老电梯。小区几乎没有,240户人家楼下总共8个路边公共车位。
但在当时,与新式公房相比,塔楼至少有电梯啊,高层的视野也会比较好。
所以你要问我塔楼好不好,这不能一概而论,特殊时代的产物,放当时是不错的。如果一定要选,首选房间朝南的,但抛盘量肯定比较少。
同一时期,上海还出现了很多外销房,比如浦东的仁恒滨江园一期的部分,阳明花园一期,当然主力还是在古北和徐汇。
它的户型设计有两个特点:
①.面积大,但公摊也大,得房率较低;
②.设计理念偏国外,与现在国内主流的设计风格差距比较大,所以户型看上去就像多边形任意组合而来。
各种看不懂的奇葩户型
钻石公寓:
阳明花园一期:
94年“蓝印户口”后开始发力,客餐厅真正出现
98年福利分房结束,户型开始快速发展
真正的变革应该是在94年“蓝印户口”政策之后,这对于外来人口吸引力太大了,在上海购买商品住宅,具备规定条件的,一定时期后可以转为正式户口。
所以,从94年开始,上海的土地市场开始苏醒,开发商也嗅到了商机,大大小小本地、外地、甚至国外开发商涌进上海,买地,造房子。上海各区开始出现大量新建商品房。
这是当时两个闵行项目的户型图:
可以看到,双南、明卫、明厨,甚至还有南北双阳台,在采光上进步非常大。而且客餐厅算是真正意义上结伴出现,并做到了分离。
但是这时候的厅,还并没有追求南北通透。
而户型的快速发展期是在1998年之后,98年停止了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1998-2005年,户型种类开始越来越丰富,也涌现出大批较大面积110-150㎡的住宅。
比如外高桥某项目,建成于2004年,为113㎡2房,那个时候90-120㎡的2房是很常见,现在基本要做成3房甚至4房。
2002年建成的浦东塘桥欣晟家园112㎡户型,算是真正意义上的3房:
全明、南北通,三开间朝南,竟然还有飘窗。
这是2004年建成的北蔡某项目128㎡3房户型:
三开间朝南,南北通透,三房带飘窗,且做了两卫。
能看得出来,2000年后的户型最大的特点是追求南北通透,开间进深比很合理,而且客厅餐厅厨房和公卫组成的动区和卧室组成了静区分离,互不影响。另外开始借空间以达到最大附加值,出现了飘窗,提高了房子的竞争力。
你肯定要问为什么两房越造越大?
主要是还是因为不断有外来高新人才涌入,而且这个时候公积金和商贷开始广泛使用,在金融杠杆的撬动下,买房出现了极大的利润,所以这个时候的新建商品房开始往舒适度的房型倾斜。
70/90政策
2006年后户型趋向功能化
大家也知道,现在户型90㎡基本都是3房,而这个做法是从2006年开始的
06年,国十五条70/90政策( 90平方米以下套型住房占全部套型70%以上,现多省已取消),目的在于遏制高房价,调控住房结构,让更多的人能够买上房子。
当时,很多小户型还局限在2房的设计理念中,万科成为了户型变革创新的排头兵,万科白马花园(2009年)这个90㎡户型却打破了常规,做了一个3房的概念。
可以看到,客餐厅面积其实挺大的,总体压缩了三个卧室的面积。因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家觉得卧室只是睡觉的地方,应该把更多的空间留给社交,留给家庭娱乐。
到了大概2010年前后,90㎡3房遍地开花。之后随着房价上扬,新建住房的房型颇受总价的压力,而3房也正好具备应对未来家庭人口变化的空间,90㎡做3房完全被市场认可。
这几年甚至出现了更小的3房,比如中海汇德里的83㎡3房2卫:
红星宝山天铂的83㎡3房1卫:
甚至出现了像首创禧悦风华108㎡4房和中海长宁第115㎡4房:
虽然户型越做越小
但布局更加精致
虽然户型越做越小,但我们还是能欣喜发现户型的布局越来越精致了
比如:
①.户型扁平化,长面宽、短进深;客餐厅横厅设计,给住户更大更宽敞的活动空间和向阳面。
尚云里90㎡3房2卫,餐厅边还设有飘窗:
中柏湖滨壹号的89㎡3房2卫,客餐厅外接大阳台:
也有很极致的方厅设计,像路劲悦茂府的136㎡3房:
②.入户玄关不只是传统意义的阻隔视线,或是放鞋子、包包的过渡空间,开发商都在挖掘它的新功能。

比如广南星园,在所有户型的玄关位置做了一个洗手台,进门就能消毒、洗手。

③.主卧套房设计注重隐私,而且尽量设计衣帽间。

比如保利云上的户型:

④.市面上越来越多品质楼盘采用超大玻璃幕墙、广角飘窗,不仅视觉效果震撼,而且采光也大为增强。

注意下面两个户型的客厅采光面,以及主卧是两面采光。

融信旭辉世纪古美的户型:
华侨城纯水岸的户型:
总结一下,上海第一代户型产品,弄堂和以曹杨新村为代表的一室户不配套的筒子楼,基本是什么都不讲究,有地方住就可以了。
第二代户型,是新式的公房,有了独立的厨卫,有了隐私,也有了客厅雏形。
第三代户型,开始注重社交,出现了客餐厅,并且有了动静分离,以及飘窗等附赠面积,整体面积也越做越宽敞。
第四代户型,受70/90限制,开始越做越小,主打功能性,发展至今你可以理解为第五代,在仪式感、客厅面宽、主卧套房等方面越做越精致。
回首上海户型的变迁,从一间房到一套房,从拥挤到宽敞,从将就到舒适,在户型不断演变过程中,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
上海市场上的户型,设计理念越来越贴近生活需求,而上海人的居住条件,也的确在变得越来越好。
至于未来,我想户型依然会跟随我们的居住需求再次改善,我们也许还会搬家,但我们对户型的选择有了更多的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