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讲 外感温热篇第一条(2)
62讲 外感温热篇第一条(2)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了第一条的前两句话,下面咱们就讲第三段。
3.温病与伤寒辨治的区别
温病与伤寒辨治的区别。他(叶天士)这句话是这么说的,“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这句话啊说得语气非常重啊。叶天士讲话从他的文章来看,语气都不重,都非常的平和的,就像谈话一样,非常的平淡,那这句话说得语气很重。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语气非常重,什么意思呢?说温病和伤寒都是外感病。外感的邪气对人体的损伤,无非是营卫气血。所以温病和伤寒发病以后,都是因为营卫气血的损伤。寒也伤营,温也伤营。寒也伤血,温也伤血。这伤寒、温病都有营卫气血的损伤,这一点是一样的。因为人体没有别的呀,不就是营卫气血嘛。但是治法就绝然不同。为什么治法绝然不同呢?因为它病因、病机不同,主要是病因不同,所以治法就不同。具体怎么着,他没讲,可能讲了学生没记,也可能他的学生水平很高,就不用讲。咱们以伤寒的太阳病为例,把伤寒的营卫气血损伤,和温病的营卫气血损伤比较一下。
(图形演示2:41)
伤寒——寒伤营的证治
咱们就按照叶天士这句话,营卫气血这个顺序,伤寒是寒邪伤营,它出现什么证候?怎么治疗?咱们以太阳病为例。太阳病的寒伤营是什么表现呢?(恶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周身疼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恶寒重,发热轻。《伤寒论》里边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那就是说,它恶寒的症状特别突出,发热不明显。这个恶寒发热的轻重,不是以体温的高低,不拿体温表来衡量。以病人的自我感觉,自觉症状来衡量。他特别感到怕冷,体温高不高呢?体温可能是四十度。伤寒初起的发热,并不见得比温病低,但是病人的感觉是怕冷,为什么?(图形演示4:53)因为寒为阴邪,受寒冷的刺激,皮肤的毛孔是收缩的,寒主收引哪。受寒冷刺激使毛孔收缩,收缩的目的是抵御寒邪,不让寒邪向里去,同时也保存阳气,使阳气不受损伤。它腠理闭塞的结果,寒邪虽然进不去了,阳气也出不来,所以这叫表闭阳郁。体表被寒邪封闭,体内阳气被郁。里边是郁阳,外边是表闭。阳气和寒邪接触不着。由于体表得不到阳气的温煦,是寒邪壅滞,所以他突出的是怕冷。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可能初起不发热,先恶寒。因为阳气没有出来,正气和邪气没有斗争,但是不可能是永远这种状态。阳气郁到一定的程度,就要暴发。阳气把劲憋足了,就冲破了寒邪的封锁,就出来,正邪相争,这时候就出现了发热。所以开始啊,病人突出的感觉是恶寒。
头项强痛,周身疼痛。头痛,身痛,骨节烦疼,腰疼,全身各个部位都疼,肌肉疼,关节疼,什么原因?寒主收引,血脉也收引,肌肉也收引。由于肌肉,皮毛的收引,血管也收引,血液不流通啊,不通则痛,所以它疼得厉害。伤寒的特点是头疼,周身疼,脖子还发硬。肌肉收缩了嘛,脖子转动就不灵,所以头发僵,脖子发僵,头项僵痛。
除了血脉收引之外,血液是什么状态?(7:18)——血液凝聚,就像水遇寒结冰一样。受寒冷的刺激,血液就凝聚了,冻住了。你想想,血脉收缩了,窄了,里面的血液又凝聚了,它还能流动吗?它流动能力就差哪。但是心脏并没病,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它还逼迫着血液在血管里边流动。这个血液出现什么状态?是打着漩涡地流,在血管里边就这样走,(手指动作演示,血液在血管内作漩涡状向前走),所以脉就紧。怎么形容啊,形容“如纫箅线”,就好象咱们做笼屉,往里纫线一样,得这么拧。咱们纫针不也是嘛,把线拧拧往针眼里穿。再打个比方,像拿改锥(螺丝刀)拧螺丝一样。钉钉子是梆梆直接往里钉,改锥拧螺丝是这样拧。这种血液就是螺旋形地前进。就好象纺绳子一样,牵绳转索的感觉,有个转动感,紧张、转动。脉紧,一方面说明血脉收引了,一方面说明血液凝聚了。这是不是营阴凝聚呀?血液凝聚还不是血里面水冻住了吗?所以寒伤营怎么伤?它是使营阴凝滞,血液运行障碍。出现周身疼痛,脉象浮紧。血冻在血脉里边了,血液损伤没有损伤呢?并没有损伤,它并没有消耗。就像水冻成冰一样,还是那些水,冻成冰块了,你把它化开还是水。
治疗
所以治疗呢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辛温解表,发汗散寒。关键就在于通过发汗来散寒。所谓发汗就是使闭塞的腠理开泄,开开,把寒邪散出去,寒邪散出去,血液自然就流通了,它那个拘挛哪就都缓解了,血液也就化开了。就等于水遇冷结冰,给它加温把它化开是一样。用温药使皮肤、肌肉都松解,血脉也松解,血液也化开,就恢复它原来的状态。所以寒邪非汗不散。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麻黄汤。麻黄汤之所以厉害,就在于它是麻、桂同用。麻黄辛温,发汗,利尿,平喘。固然是不错,但是麻黄作用于腠理,应该说是皮毛,它只作用于皮毛部位,因为汗是从皮毛出来的,它只是把毛孔打开,松解皮肤,它不能松解肌肉,必须要配伍桂枝。桂枝辛甘温,解肌。桂枝是解肌,通阳,化气,它跟麻黄作用可不一样,同样是辛温药。它所谓解肌是松解肌肉,它的作用是作用在肌肉层,使肌肉松解。肌肉松解了之后,麻黄才能够把毛孔打开,汗才能发出去。不加桂枝,只用麻黄,它只能平喘,不能发汗,发不出来,因为肌肉那儿封闭着。去掉了桂枝就是三拗汤,三拗汤不是发汗的方,是平喘的方。所以这个方说它厉害,发汗力强,强在哪儿?——这两个(麻、桂)药共用。桂枝把肌肉松解开了,麻黄的作用才发挥出来,把毛孔打开。这样肌肉、皮肤、血脉……,因为桂枝能通血脉呀,血脉也松解了,血液呢也就恢复流动了,化开了。不用滋阴,血液丝毫损伤都没有。所以麻黄汤,就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它用补阴药吗?用不着,把血化开就行了。
温病——热伤营的证治
(图形演示12:26)
温病是外感热邪,那么它对营的损伤是热伤营啊。
证
热伤营有什么表现?身热夜甚,心烦躁扰不寐,时有昏谵,口不甚渴,或者是不渴,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这一系列的表现都是血中津液损伤,一个是热邪盛,一个是津液伤。身热夜甚。二十四小时持续高热,夜间加重,什么原因?阴虚不能制阳,夜间阳入于阴,阴本来就不足,阳入于阴,阴阳不平衡,所以体温就升高,比白天还高,不光是正邪相争。阳入于阴之后,还有一个阴阳不平衡。
心烦躁扰不寐,时有昏谵。血中津液损伤,血不能养神,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又有热邪扰动。阴虚血少,不能养神,心不藏神哪,再加上热的扰动,就导致心神外越,所以他烦躁不安,甚至于谵语狂躁。
口不甚渴,或者是不渴。是热邪蒸腾营阴,营阴上潮,分布到口腔,所以口不那么渴了,实际上它比气分证的口大渴更深重了一步。
舌红绛。叶天士讲,“绛,深红色也”,是深红的颜色,什么原因呢?营阴损伤,血中的水分不足,血液浓缩凝聚。血液的粘稠度增加了。为什么苔少?营阴不足,肺和胃的津液也不足,它没有津液生苔,所以苔少,或者是光绛无苔。脉数是主热呀。细,说明血脉里边的物质少了。什么物质呢?水。总归一系列的表现,都表现为营阴损伤。
这回看看,和伤寒比较。伤寒的病机,是由于寒邪而导致营阴凝滞,冻住了,它并没有减少。温病的热伤营,它是由于热邪消耗津液,而导致营阴不足,营阴亏损。当然哪热邪并没有解除,从营本身来说是营阴不足了,水分减少了。
治疗
怎么治疗?(清营透热,养阴生津),要清营,先祛热邪。透热,透热转气呀,在用凉药清营分热的同时,又用透热转气的药,使热邪外透。热邪透出去了,它有出路了,营分的热邪当然就减轻了,营阴的损伤也就控制住了。但是营阴已经损伤了,这时候必须要养阴生津,补充血中津液,扩张血容量。西医大输液,中医就用养阴的药。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温病条辨》的清营汤。这两个类型(寒伤营,热伤营)都是伤营,寒伤营和热伤营,一个是把血中的津液给凝聚,冻住了,用发汗的方法散寒,化开就可以。温病就不然,它不是冻住了,它也凝聚,它的营阴凝聚是因为阴液的消耗,浓缩了,必须补充津液,稀释它,它才能够恢复流动。都是伤营,寒和温大不相同。
伤寒——风寒伤卫证治
(图形演示17:29)
下面说卫。伤寒有卫的病变,温病也有卫的病变,总归就是卫的损伤。伤寒的(病变)是叫风伤卫。那么请问,伤寒里面的风是冷风还是热风?既然搁在《伤寒论》里边讲,它肯定是冷风,所以统称叫做风寒邪气。不过这里边有个分寸,太阳伤寒,那是寒邪,这个没得说。太阳中风里的风,是风为主而夹寒。是风邪为主,夹寒。温病外感,是风而夹热,风热邪气。这个性质就不一样了。
证
风夹寒,它的表现是什么?太阳中风,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病机
咱们就捡几个典型的症状说出来吧,因为它症状很多。发热,恶风,和伤寒(风寒伤营)不一样了,伤寒(伤营)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风寒)发热的原因是因为风邪开泄腠理,它腠理并不像伤寒那么严重地闭塞,因为风是阳邪,开泄腠理,所以初起正气就和邪气相争。正邪相争就发热。因为它腠理是开泄的,虽然阳气能够宣发,但是因为它有风邪,风邪要往里进,阳气向外宣发是有障碍的,所以它也恶风,这种病人见风则恶,没有风他不恶,窗户门关得严严的,没有风,他就是发热,而且这个发热也不高。翕翕发热,像鸟合上羽毛保存体温一样,温乎乎的有点发热,热势也不高。啬啬恶寒,翕翕发热,淅淅恶风,就像往身上泼点凉水一样,受点冷风一激凌,打个冷战。是这种恶风,它不像伤寒那么严重,冷得发抖,恶寒那么严重,没有,因为它是风邪。
关键在这儿——(汗出),它有自汗出。伤寒是无汗,中风有汗,为什么?这就是典型的风伤卫,是卫强营弱的表现。怎么解释呢?卫强是指卫分的邪气强,卫分是指体表,体表的邪气强。什么邪气呢?风邪强,因为风邪疏泄了腠理,把门户打开了,营阴外泄。血中津液就被(邪气)逼迫……,汗为心之液呀,就出来了,营阴就不能固守于内,被风邪的疏泄作用给鼓动出来了,所以就出汗。汗出就伤营阴。营阴的不足,是因为卫分邪气强造成的。所以说风伤卫。由于体表有风邪,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不利,经气不通,那么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也就发生障碍,所以气上逆,出现鼻鸣,鼻子里呼呼出气,加粗。干呕,胃气不降。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不利,导致气机的升降失常,肺气上逆则鼻鸣,胃气上逆则干呕。因为风邪在表没有入里,所以舌苔没有变化。营阴被伤,脉缓。是这一系列的表现,是风邪开泄腠理,卫分的邪气强,导致营阴外泄,所以治疗呢要调营卫。
治疗
(治疗)要调和营卫,卫和营不协调了。怎么才能使它协调?解肌。通过解肌来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桂枝汤。桂枝汤虽然是辛温之剂,和麻黄汤是大不一样,桂枝能够解肌。它配的是什么呢?白芍和甘草。麻黄汤是用麻黄配桂枝。这个(桂枝汤)是用白芍和甘草来配桂枝。怎么来调和营卫?通过解肌疏风,疏散风邪来调和营卫。怎么解肌?通过疏风。桂枝辛甘温,它能够疏散风邪解肌,用它配白芍再配甘草,看这方,桂枝辛温,甘草甘温,桂枝配甘草,辛甘发散为阳啊,助阳气,驱逐卫分的邪气。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滋养营阴,补充营阴,助阳益气,疏散风邪。邪气没了,营阴恢复了,它不就调和了吗?营卫不就协调了吗?这么来调和营卫。所以桂枝汤到底是什么方剂?从补泻的角度来说,它是补还是泻呀?麻黄汤要从补泻角度说,它应该是泻邪的。桂枝汤不完全是泻邪呀,它重在调和营卫啊,解肌疏风,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所以是这么用药。
风热邪气伤卫,风夹热。
(图形演示)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它的主证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红而痛,口渴,咳,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注意,发热微恶风寒,是发热重,恶寒轻,因为它是风热邪气。风热为阳邪,它开泄腠理,初起阳气就和邪气斗争,所以开始就发热。为什么微恶风寒呢?因为表郁,邪气要向里入,阳气宣发受阻,体表的阳气不足,所以有轻微的恶风寒,但是和伤寒的恶寒重不一样。
头痛,是风热上攻。桂枝汤证也可以出现头痛,它可以出现头痛,因为都有风邪啊,风邪上行,所以都可以导致头痛。(风热伤卫)它有咽红而痛,因为它是热邪,热邪使气血上涌。气血上涌壅滞在咽喉,就可以出现咽喉红、痛。
热邪伤津,可以出现渴。热迫肺气上逆,可以出现咳。从舌象上来看,边尖是红的,脉象是数的,这和中风不一样。太阳中风舌边尖不红,脉缓而不数。所以吴鞠通说,“太阴温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在《温病条辨》里边啊,吴鞠通讲太阴表证、卫分证,太阴温病。他先说“脉不缓不紧而动数”,什么意思呢?不缓,是和太阳中风的区别,不紧,是和太阳伤寒的区别,它既不是浮缓,又不是浮紧,而是浮数,因为它是热邪,比较一下。
这种病人可以出现少汗或无汗,无汗它也不是干热,皮肤也是潮润的,或者是有少量的汗出,这一点和太阳中风很难鉴别。发热微恶风寒,和太阳中风相似。太阳中风可以有汗,它(风热伤卫)也可以有汗。它(太阳中风)也头痛,它(风热伤卫)也头痛,这一点都很相似。怎么鉴别?舌边尖红,中风不红,因为它是风夹寒,这个是风热,即使舌边尖不红,它的脉象数,这是毫无疑问的,中风脉不紧、不数、反而缓。另外中风没有咽红而痛,没有。外感风热一般都有。你看看嘴啊,张开嘴看看,里边扁桃体、咽喉红,充血,咽后壁也充血,它即使不疼,它也有轻度的充血。
治法
(治疗)这能用桂枝吗?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风夹寒可以,风热绝不能用桂枝,所以吴鞠通《温病条辨》第一方用桂枝汤,王孟英哪、叶霖哪后世医家都批评他,为什么呢?都有风邪,一个是风寒,一个是风热呀,风热你要清解呀,风寒才能用桂枝汤啊,吴鞠通自己也知道,他用桂枝汤是假的,他是打的继承《伤寒(论)》的旗号,《伤寒论》第一方是桂枝汤,我这第一方也是桂枝汤,他在后边“杂说”里边有一篇文章,本论始银翘散,说我这个方子啊桂枝汤不是第一方,是假的,实际上第一方是银翘散,为什么呢?风热邪气要用辛凉药,辛凉轻解。辛散、凉清、轻宣、疏风、透热,驱除邪气。用了桂枝汤,就助长了热邪了,这个是绝对不可以的,一定要把它区别开。虽然初起都有少量的汗,都有头痛,但是这些(咽红而痛,口渴,咳,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表现是有区别的,这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以前遇到过这种问题。
1972年,在西苑医院,第四期西学中班,我是在那连辅导再带实习,在带实习的过程当中,碰见一个从黑龙江来的病人,这个病人是个军人,他已经退伍了,他在部队里受过伤,他有残废军人证,身体里面还有子弹。来了以后跟我说了半天,我一听这人精神是有点不正常,他什么病呢?他说,我舌头出血。他只说他舌头出血,不知道什么时候舌头就出血,说来说去,最后说,我精神不太正常,精神病院我也看了,也不太严重,但是我说犯病就犯病,说好的时候呢,还挺好,有的时候夜里睡不好觉,作恶梦。我就想,睡不好觉,作恶梦,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挺好呀,那个方剂挺好呀。我就给他开了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我跟他说,这个方剂能够调理阴阳,怎么怎么回事,给他解释半天,(他)挺高兴,拿回去吃去了。我就忘了人家舌头出血这码事了。过了大概有两个月,挺长时间,病人找我来了,那天我没带实习,没学生。他说,我上回吃你那药,吃两付舌头就出血了。那我一想,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这方子是开错了,没注意那舌出血,只注意调理他那个神经官能症去了。后来我说,那你怎么不早说?你早点过来呀。他说,我看你带着学生,我没好意思说,我找别的大夫去看去了,现在好了,不出了,已经不出了。最后还给我送个大感谢信,红纸写的。我说,我都给你治出血了,还送这感谢信?他说,你态度挺好,哈哈……。同学们以后注意,光态度好不行啊,他说,我肯定是吃你这药出的,因为我好几个月没出了,我吃你这药感觉热。
伤寒——气分证(太阳蓄水)
(图形演示32:19)
伤寒有没有气分证呢?太阳病里面有气分证,太阳蓄水就叫气分证。它是因为风邪循经入腑,由体表循着足太阳膀胱经,进入膀胱腑,它把经脉的气化道路给堵塞了,导致气化不利。
证
出现什么临床表现呢?发热恶风,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病因病机
这是太阳腑证,腑证呢又分蓄水和蓄血,这是足太阳膀胱腑的蓄水证。发生的原因,外感风邪夹寒,由表入里,循经入腑的过程中,它实际上没有进入膀胱腑,是把膀胱经给堵塞了。由于经脉的堵塞,经气不利,膀胱的气化功能受阻,水液就不能正常的敷布,不能正常代谢,堵在里头了,上边出现渴欲饮水。因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啊。津液不能上承,嘴里边缺水,觉得口干,渴欲饮水。但是呢水入则吐,它里边并不缺水,是因为经脉堵住了,水过不来,膀胱里面的水过不去,停住了。水进来,它更气化不了啊,所以水入则吐。下边小便不利,小便下不去,为什么呢?经气不利呀,上面宣发不出去,下边就肃降不下去啊,所以治疗你必须提壶揭盖啊,是由于邪气从体表,是这么种情况,邪气从体表进来了,这是膀胱吧,邪气进来以后,把这一条管道——膀胱经给堵上了,管道不通了,津液不能通过它向上敷布,嘴里边就缺水,就口渴、欲饮。下边,因为这(膀胱腑)堵住了,下窍,这地方关上打不开,水就出不来,所以小便不利,这边是蓄水,上边还缺水,就这么种状态。
治疗
怎么治疗呢?水并不缺,而且还蓄在里边。你要把这个蓄水,能够让它通过气化活动起来,水只要能一动,下边小便就出去了,上边也就不渴了。
治疗一方面要疏表,要利水。可以说呀外疏内利,这么个方法。疏表和利水必须同时进行,光利水不疏表,水肯定是下不去的。这个过程叫化气行水,这种治疗的作用,它的治疗的过程是化气行水的过程,通过外疏内利使气化功能恢复,水液代谢恢复。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五苓散。五苓散里边用桂枝通阳,通经脉,疏散风邪,解肌疏风,向外散风邪,同时它又通阳气,化气。用四苓利水。桂枝疏通体表的风邪,四苓利膀胱的水。堵塞的水道通调了,气化恢复了,上边也不渴了,下边小便也通利了。四苓散就不行,必须用五苓,必须得外疏。
温病的气分证和这个(伤寒气分证,太阳蓄水)一样吗?温病的气分证范围很广,就是说啊,凡是邪不在表,又没有深入血脉,不到营分、血分,统称气分证。它的特点是功能亢奋,由于正邪相争,功能高度的亢奋。
临床表现
高热恶热,心烦口渴,大汗出,舌红苔黄燥,脉象洪数。一派功能亢奋阳盛有余的表现。
分析
它这个大渴和膀胱蓄水的渴欲饮水,这(温病卫分证)也渴欲饮水,这(伤寒卫分证,太阳蓄水)也渴欲饮水,一样吗?这个(温病卫分证)渴欲饮水是真喝凉水,他不吐。膀胱蓄水的渴欲饮水他吐出来,他不能气化。这个是(热邪引起的)高热,大汗伤津,这是气分证啊,它这个气分证是指功能亢奋,和太阳膀胱蓄水的气化不利不一样。这是(伤寒气分证,太阳蓄水)气化不利,(含:发热恶风,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温病是功能亢奋。膀胱蓄水就好像咱们这自来水管道一样,里边气多了,把水就堵住了。有时候咱们打开自来水,不出水,嘟,嘟,嘟……,管子在那颤,噗,噗,噗……往外冒气,冒完气之后才出水,那就是气把水给堵住了,气不走水就不走。所以(太阳蓄水)必须通气机,外疏内利,渴欲饮水也没了,小便也利了。这个(温病的渴欲饮水)不行啊,这个是通阳化气的问题吗?必须清热呀,气分证的类型再多,它总归都是里热证,所以治疗用清气泄热。
治疗
清气泄热,代表方剂,白虎汤。别的方也可以,黄连黄芩汤、栀子豉汤啊、凉膈散哪,总而言之,凡是温病的气分证,它都以热盛为特点,都需要用清热的药。和太阳病膀胱蓄水气化不利这种气分证不同。
伤寒——血分证(太阳蓄血)
(图形演示39:51)
血分证,伤寒里面有没有呢?有。太阳病的腑证太阳蓄血。
临床表现
高热,少腹硬满,(或急结),其人发狂或如狂,舌紫黯有瘀斑,脉沉而涩。
它的(太阳病的腑证)临床表现,太阳蓄血可以有高热,在高热的同时,少腹硬满,或者是急结,病人的神志是发狂或者是如狂,舌紫黯有瘀斑,脉象沉而涩。
病因病机
从病机上来说,太阳蓄血的原因是伤寒的寒邪化热入里,它是腑证啊,寒邪化热入里,进入到哪去了呢?进入到血脉。进入到血脉以后消耗血中津液,使血液凝聚,形成这么个局面,瘀和热互结。就是说,热越重,越消耗津液,血就越瘀。血越瘀,它不就越粘稠嘛,就越把热给粘住了,裹住,热就越没有出路,这么恶性循环,瘀热没有出路,瘀在哪?下腹部的经脉之中,下焦。瘀在下焦的经脉里边。经脉里边的瘀热堵塞了气机。因为它下焦在少腹部,所以轻了病人就自己觉得窘急,病人自己觉得急,发紧,难受,摸一摸呢倒没有什么硬的感觉,自觉症状(急结)。严重了,用手一按,硬、满,里边胀,按着还硬,它拒按。这是下边的表现。
向上,瘀热扰心,因为心主血脉呀。下焦血脉里边有热,还不往心里去吗?肯定要进入心,所以瘀热扰心。轻则如狂,重则发狂。如狂轻,他狂躁啊能够自制。发狂呢就没有自制力了,神志失常。瘀热扰心的结果。
舌紫黯有瘀斑,脉涩,沉涩,都是瘀热阻滞气机的表现,气血不通啊。这种病人有个特点,(小便自利),要鉴别一下。为什么说他是血分证不是气分证呢?因为它不影响小便,小便自利,没问题,不是膀胱气化功能障碍,是血脉里面有瘀热,所以不能当蓄水看。
治疗
治疗,泄热逐瘀,也可以叫攻逐瘀热,都可以,总而言之要泄热邪、活血。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伤寒论》里边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轻则桃核承气,重则抵当汤。泄热、逐瘀、破结。
温病——血分证
(图形演示44:04)
温病的血分证,有没有这个表现呢?有没有蓄血呢?温病的血分证也可以有蓄血,有蓄血证,蓄血发狂有。因为温病的热邪深入下焦进入血脉,损伤血中的津液,也可以形成瘀热。所以这个方(桃核承气、抵当汤)也照用,不过《温病条辨》里边不是桃核承气汤了,他去掉了桂枝、甘草,用当归来代替桂枝,桃仁承气汤,这个咱们不用重复了。但是跟它(伤寒太阳蓄血)不同的是,温病的血分证可不是这么简单,温病的血分证主要是动血和耗血两类呀。两大类。
那么从动血来说。
证
(温病动血)它是热邪迫血妄行,灼伤血络。一个是损伤了血脉,一个是对血液逼迫它妄行,而导致各部位的出血,包括发斑。这种病人舌绛,脉数,他不是沉涩脉。各部位的出血。
再一个类型,是耗血。热邪深入下焦,耗损真阴,最后导致虚风内动。
这种类型——出血类型,因为它热很盛,相对来说是血分的实证。耗损真阴这种类型那绝对是虚证,它最后导致的是虚风内动,甚至于亡阴。
所以它的治疗那就不象伤寒,就一个蓄血证那么简单了。出血的要凉血散血,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虚风内动,亡阴的,要用复脉辈,复脉辈啊,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系列方。这些都是伤寒里面没有的呀,《伤寒论》里面没有出现亡阴的、出血的这种证啊,所以它绝然不同。虽然说都可以出现蓄血证,但是温病里边更多见的是动血和动风,这和伤寒是绝然不同的。
大家看看,辨营卫气血这四个字是一样的,都是营卫气血,叶天士所说的“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是指这四个字相同,都是营卫气血的损伤,但是温病和伤寒,病因不一样,一寒一热,侵犯人体以后,病机不同,发展规律不一样,对人体的损害不一样,所以虽然都是这四个字,“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特别强调一个“大”字,语气非常重,大不大?大,这两个要应用颠倒了,那就坏了。如果用伤寒法治温病,等于火上浇油啊,用杨栗山的话说就是“抱薪投火”呀,往火里面添柴禾,它还不越烧越旺吗?所以这四十三个字,大家考虑一下,讲的非常明确,非常深刻,非常清楚。这么一讲,还能用伤寒法来治温病吗?他是讲的温病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吗?实际上是寒温之辨,这段话实际上是讲的寒温之辨。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