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启示,神都不能让王明阳臣服,丁元英凭什么能做到?
在《天道》里,面对芮小丹的审讯,王明阳虽然觉得有些道理,但他不认为有灵魂的净土。或者说,世上根本没有这样的学说,就连被信徒捧得高高在上的《圣经》,都不能给他一个臣服的理由。
王明阳之所以对《圣经》这样的理论不屑一顾,恰恰因为他是一个理性的人。
在他看来,神学不能让人信服的几大要素分别是:首先,神学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假设,而假设是不能被逻辑论证的;其次,神的形象,神的言语,都是人为造出来的,那就不能超越人的层面,就不能称为神;再者,神学的理论在当下,已经丧失了它的社会价值。
那么,面对有这样认知的王明阳,丁元英要从哪一点开始切入呢?
丁元英的高超,就在于,即便你拿出再稀奇古怪的论述,我都可以作为引子,作为工具,最终回归到人性本能的论证上,而人性,是实在不虚的。
这就是芮小丹做了几天功课的核心所在。王明阳只要开了口,便已经是输了一半了。
我们来看看芮小丹是如何论证的?
一、神学的假设是否成立?
在王明阳看来,《圣经》不给普通人选择的权利,而是强势的定性,你信我,就会进天堂,得永生。你不信我,就得下地狱,就有罪。
这是明显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人要么是因为害怕而选择,要么是因为想捞到好处而选择。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去独立和思考,那怎么可能会得到自觉、自醒的目的?
王明阳的认知,显然陷入了形式逻辑的误区。而没有领悟到事物的深层本质,这与丁元英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在丁元英看来,宗教学说分为三个层次:1、从精深出说,是探究终极规律的学说,不是一般人能思议的,能论证的,不是文化的范畴;2、从浅义处说,宗教学说是引导人向善的教义,世间本来就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各种现象,这一层属于文化的范畴;3、从普通人来说,就是人性所需,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魔术,普通人虽看不懂,但不妨碍自己实践向善的结果。
所以,芮小丹面对王明阳这一层的质疑,才会说,神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锻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所以才设置了神与人的约,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
也就是说,这是方法,既然是方法,也就无所谓假设了,王明阳的这个认知瞬间被攻破了。
二、神是神的神?还是人的神?
在王明阳的认知里,神是出于人的需要造出来的神,因为神的理论需要在世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那它就必须得符合人性的需求,才能生存下来。
如此一来,神性就是附加上了人性,神的思维就成了人的思维,既然是人的思维,那神就成了没有用的神了。
芮小丹根据丁元英的认知,又一针见血地指出,王明阳的论断陷入到了形而上学的误区里,忽略了神学存在的现实意义。
比如,不管是西方的《圣经》,还是东方的佛学,道学。它们在曾经的社会发展中,承担了一定意义上的规范群体秩序、提高个体生存素质的作用。
即便到了现在社会,宗教神学的理论,对于它的信徒的道德要求,还是具有很重要的社会现实价值。
芮小丹直言,就如《圣经》神学崇尚的窄门境界,那是一种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也就是说,修行者追求真、善、美的行为,到最后,会成了自身自然的惯性行为。
而一旦进了窄门,神会告诉你,神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到了这一步,就根本不需要王明阳的质疑了,因为神自己都会承认不存在。
但是人的修行目的,却实实在在地达成了。
神到底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原来,各个宗教的神,不过是名号的不同,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简而言之,就是规律。
这一下子,又让王明阳瞬间折服。
三、神学的现实价值。
神学说到底,终究回归到了人性上。因为神就是你自己。
而人性本能的需要,在去除一切物质的欲望之后,它所追求的,就是神性所崇尚的东西。
丁元英在和芮小丹的一次聊天时说过,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这是人性的本能,用丁元英的逻辑来说,这也是人的文化属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王明阳只要没有超越一个人的底色,他就有这个净化灵魂的需求。
最后,在经历了片刻的犹豫和挣扎后,王明阳终于臣服了,他要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他的天国。
他开始从头交待起他的犯罪经历。
丁元英凭什么能让一个自视甚高的死囚开口?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丁元英彻底地了解了人性,还在于他拥有的超强的思维模式。
这使得他总能拨开迷雾,在众人看不清的情况下,找到乱象的本质,找到解决的方案。
写在后记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一事无成的下场呢?
而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我们的人生竟会如此不同?
造成人和人之间,巨大差别的根本是什么?
答案是,人和人最大的差别不是出身,不是能力,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
差异化的顶级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