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还在用 iPhone 6s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曾经的「机皇」还能不能再战十年?
去年 5 月份的某一天,我偶然间得到了老爸手里那台曾经在香港买来的 iPhone 6s。
这是一台曾经被 Apple Store 表示拒收过的 iPhone 6s,这是因为后盖的惨不忍睹。虽然得来全不费功夫,只是唯独这一台经手的手机却是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我的手上。当初是因为不那么显眼的天线而选择的深空灰,如今却因为裤兜里的一把钥匙,而使得阳极氧化的后盖面目全非。
足有年份的见证 都是钥匙害的
iPhone 6s 严格来说算是我的第一台 iOS 设备。而作为一加用户,曾经执着于使用 Pixel Cam提供的夜景模式,以及傻快而毫无本土优化的 OS,但也在毫无感觉的相机死机中度过了些许时日。
电池余量 80% 左右,使用飞行模式,关掉一切不必要的东西日常待机的时间几乎与一台年老的卡片相机续航一致,只要不是保持相机常亮,勉强还能撑个大半天。
为了让退下阵来的东西依然能够发光发热,只要不是进防潮箱也都是一种利用,秉持着这样的态度和确实稀缺的二号位选手需要,展开了这一年间的「回味」。不装任何的社交、工作 app,也没有游戏,抛开初始的智能手机,去想想还能做点什么。
毕竟谁会拒绝一台功能没有任何问题的「新手机」呢?
赢面在 iOS,有苦也有甜
保持至今的可用性与流畅,是几乎无需多说的话题。
从第一眼看到 App Store 开始,也基本意味着所有好玩的,有趣的东西需要为此多花上一些功夫。所以,我同样赞同一个说法——「赢面在 iOS」。即便手机的硬件已经显得有些陈旧的前提下,iOS 似乎也没有因硬件的老旧而显示出明显的疲弱,起码的正常使用还是有保证的。
假设当做相机来用,仅 64G 的内存很快就拍满了,提示邮件疯狂弹窗。不想续费 iCloud 则需要面对更多的照片存储问题,各种提示也依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醒,而这其中的烦恼却也还是依然存在的。正如现在手头的一加7T一样,以为买了个 256G 就能够不再需要每隔一两个月关心一下内置照片的存储,但实际上似乎仅仅只是从两三个月变成了四五个月。
——存储空间多多益善的魔咒,似乎未有任何改变。焦虑始终存在。
尽管有了 iCloud 提供的几乎无限的后续空间,短暂的升级空间也不算太贵,只不过这样的提醒就实在是有些催账的意思了。
从未变过的魔咒
还有一些时候,iOS 麻烦的特性却令人挠头。比如无法一键设置壁纸这件小事,都一再让人怀疑这赢面是否错失了什么。同样的 Cuto、不同的体验,实在是「细节之处又汗颜」。
十分人性化的「回忆精选」
iOS 14 之后的 iPhone 6s 宛若满足了一切我对照片编辑与查看的渴求。不是每天拿出来用,但又记得提醒你在某一天拍过什么。即便是随时放在相机旁边的这台手机,似乎也倾尽了自己所能来「争宠」。
「为你推荐」的提示仍然能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但实际上似乎正如许多年前调侃奥迪还是谁家的车载导航系统一样——它不能帮助你去哪里,但却记得你曾经去过哪里。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功能其实十分适合抓外遇,甚至还带自动提醒。
基于 App Store 的一切东西,几乎都可以视作是付费获得直接体验的源泉,但更多的时候,对于手上这台 iPhone 6s 当前的状态,在选择付费体验时则还是需要去考虑一下「划算与否」的问题。
在相对严格的应用管理下,使得 iOS 设备有了很强一致性的体验,无论是第三方的软件的UI还是别的东西的美感,始终是带有浓重的苹果色彩。
原生还是拓展,元年之后
在古老的硬件下,相机的反应慢是肯定的,并且长时间开着相机也能够感受到来自电池的热量,但正好是这样的情况使得手机变成了非常接近一台卡片相机的状态,正是这样的状态——让我直接放弃了买台理光 GR 的想法。
苹果的「计算摄影」元年,仿佛就是源自于这台没有任何看不见味精的 iPhone 6s,或许。舍弃了先前打磨得无比成熟的方案,为此所做的改变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过渡。
早在得到这台 iPhone 6s 之前拜读过 Derrick Zhang 老师的《iPhone 相机操作指南》,但奈何当时手上没有设备,也很难去「感同身受」。
从 Android 过,想在 iPhone 上完全不依靠「滤镜」和第三方 app 去拍照,这样的日子已经不再复返了——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我还似乎在强迫自己接受这样的原生体验。这个下意识的操作,其实也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收获。
内置的滤镜,能够让苹果带给你找到一些大片的「灵感」。或者说正是这样的滤镜让苹果仍然保持苹果的样貌——至于如何把「摄影」还给用户,这件事对于更多的苹果使用者显然有着不同的看法。
常驻的原生滤镜「反差冷」是我最认可的一个滤镜,甚至长久以来我都不太愿意去换,这一滤镜在一些光比较大的场所似乎很容易找到那么一些「官图」的味道,这样的顺手却也毫无疑问成为了继续不依靠额外 app 支持而继续用下去的信心,那种「官图是这样我也能拍出来」的妄想和错觉。
嗯,是时候来扣一下题了。
内置滤镜的表现力倒也足够
但是实际拿在手上的感觉,没有丰富的实体按键提供物理反馈,在操作上的新鲜感其实也没有减少,为此还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这个音量键拍照的办法。屏幕的亮度也无法支持起超低角度和背对阳光的操作,虽说手机是进行街头拍摄最为便捷且侵略性几乎最低的工具,但在面对一些特定的场景是仍然并不是那么好用。
额外控制的重要性,Shot By OnePlus 7T
没有专业模式,没有手动调整的参数看起来的确不那么「专业」,但相反的,却带来了纯粹的体验,这可能是苹果在拓展手机摄影这一块最早耕耘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这种方式在实战中却也多有纠结。
当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想法后,这样的单纯拍摄可能反而是一种无形的障碍。虽然不至于一到夜间就变成爆破队再世,但设备本身的年岁与可察的软硬件限制并不会给予更多的宽容……
能够拍到,始终还是拿着手机最重要的一件事。
显然跟当下时代的手机比,还是有着挺多的差距。在特定情境下其实 iPhone 6s 的白平衡也不能准确捕获曝光的意图而出现闪烁——尤其在光线较为昏暗的场景或光比较大的转换之时,也还是能够可察得看到一些「抽风」。
1/64 小车,贴地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没有景深算法加持也更加依赖的是使用者的基本功,正因为没有景深算法的加持,只有依靠自己用眼睛判断来判断景深和虚化。这也促使我专门的找了些场合来验证这一个「光学虚化」的发生的条件……此前还真没这样去试过。
当然,手机在微距上的巨大优势,对于许多路人而言可能还是一个仍然需要静下心琢磨的事情。「扬长避短」的必要条件也是「知其所以然」,通过手机来验证这些「说法」或是「观点」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在摄影和摄像方面做个总结,其实是真的不大容易。令人鼓舞点在软件,而不好的点却也不完全在硬件上。但无论如何,苹果为此做出了一些改变,改变那个已经「成熟」的 800 万像素深耕的结果。
iPod Touch 再就业
Apple Music 是唯一不需要更新 iOS 就能获得的全新特性,而这一点的收益对于这样一台旧手机来说可谓是如获新生。而且毫无疑问,Apple Music 的更新是能够使得这些旧设备拥有了重新搬上台面使用的契机。
一般的时候其实我是不会使用手机拿来听歌的,即使在使用无线耳机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会这么做。用手机听歌一般也还是基于一个前提——足够的内置空间和无需联网的本地环境。
带有 Lightning 和极为先进的 3.5mm 耳机口。双份的快乐,使得这一切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毫无疑问的复活理由
加上 Apple Music 的更新,提供了更加有实际意义的空间音效,即使再用回手机听歌也将会有更佳的体验——虽然关于 Apple Music 的这个功能尚且有着许多的争议,但是如果只是比个「有无」,那毫无疑问似乎就成为了压死 iPod 系列的最后一根稻草。
已经习惯了本地化音乐的我对于升频、音源污染还是有些介意的——当然这说的是国内的一些音乐平台砍了频段的假玩意儿,但至少我还是愿意相信苹果在音频这方面的耕耘和积累。在这么多年后终于把高解析提上台面,也算是一个好的交待,对于老设备的焕新,音乐服务无疑是收益最大的一个。
iPhone 6s + 水月雨 Aria
但 Apple Music 也完美遗传了来自 iOS 的那些毛病:艺术家的信息时有时无;专辑名称和实际显示名称存在一些地域差异;偶发的无法加载的歌曲信息、艺术家信息等等——粗看没问题,细看则都有些无奈。艺术家页面无法深究和了解的「额外信息」,到此为止的体验也有时兴致来了却突然被泼冷水……
老织的歌就明显出现了汉字与罗马字混用的情况
在建立推荐歌单的前期铺垫时,我发现怎么也找不到老织的《炎》,但根据时间一看,原来是这首写作罗马字的 Homura(原来是我的问题)。
翻译跳戏的曲名似乎总能带来一些奇怪的笑点。只不过,美日音乐体系上的极大不同似乎也直接体现在了平台上的「显示结果」,看起来还是有些势不两立的意思呢。
利用 Apple Music 来找歌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案,至少在读取了部分「播放列表」后,Apple Music 的推荐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每周更新的精选歌单也为我省下不少麻烦。而对于 iPhone 6s 这样的载体,却也来得正合适。
谢谢你 Apple Music,让我找回了完整的周杰伦。
在掌心之中,另一面生活
至今为止,还有许多的 6s 与 6sP 仍然是许多长辈的爱机,老妈子同期的 iPhone 6s Plus 则一路用到了今年,他们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未曾易手,这是与网上一派欣欣向荣的追新气氛有着很大不同的「现实」。
这也使得我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来看到这个手上作为玩物的东西。
仅凭这样的小尺寸,在携带的便利性上几乎也是当今无二的趁手,套上外壳之后的手感也十分舒服。但广东夏季配上液态硅胶套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不仅仅是油手会让屏幕和壳变得非常油腻,其他的一切都不会为这原本的手感添砖加瓦。
手汗和油腻
不知不觉已经在手上待了一年,作为一个合适的玩物,对它的认可的原因无外乎小巧趁手、简洁这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不过,有些时候也伴随着一些烦恼,比如 Touch ID 识别不灵,奇怪的掉电,倒是也一直存在——有时候甚至仅仅只是打开 Apple Music 的瞬间,也会掉 2% 到 5% 的电。这样的小问题贯穿了我不插卡来用的几乎每一个场景,倒也见怪不怪了。
打车时师傅所用的手机
纵使消费主义如何张牙舞爪,但也总是无法撼动那些承载着两面意义的事物。五年已逝的时光中,再坚挺的产品都会有疲惫的一天,这本就是电子产品应当面对的归宿。
只不过,在这样的分界线中,仍然有许多人使用着这一世代的 iPhone 作为谋生工具,而且毫不夸张的说——当下的 iPhone6、6s 这代产品似乎就有着「无需过多怀疑」这样的意义。
它能做些什么,仍然能。
题图来自 Unsplash:@felipefx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少数派”(ID:sspaime),作者:讴纪Grandalley,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