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宋精忠报国的,下场都不太好……
看到标题,可能大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精忠报国的岳飞,但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位。
01
在广西首府南宁市东北50公里宾阳境内,有一座相传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建的昆仑关。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发生过多次战役。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曾经在昆仑关取得一场大捷,歼灭日寇5000余人。而在900多年前,一位北宋将军也在昆仑关打过一场平定叛军的大战。
这位将军出身低微,他的崛起得益于一位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的慧眼识珠和提携栽培,而他晚年抑郁不得志而终,却又与另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诬陷不无关系。他就是北宋名将狄青。
02
北宋仁宗年间,西北的党项人又闹事了。原本在宋真宗时期,党项人趁着宋朝忙于对付北方辽朝的机会,屡屡进犯边境,还占据了西北的甘州(张掖)和凉州(武威)。宋真宗无力应付,只好息事宁人采取怀柔政策,每年送给他们大量的银两和丝绢。
党项首领李元昊继位后,不再满足对宋朝俯首称臣,只是当夏国公了。李元昊先后打败了吐蕃和回鹘,夺取了瓜州、沙州、肃州三个战略要地。地盘跨达宁夏﹑甘肃﹑陕西和内蒙等地,势力日益强大。
这年十月,李元昊在银川称帝,建立大夏国。宋朝不承认李元昊的帝位,于是宋夏战争爆发,李元昊率领西夏军发动大举进攻。当时宋朝在西北驻防的军队并不少,可是因为多年不打仗,战斗力很差。
北宋的武将受到朝廷的限制,地位低于文官,也造成军队在战场上怯战的现象。而且驻扎西北的宋军极为分散,又没有统一的指挥来互相配合作战。在西夏骑兵的冲击下,宋军节节败退。
1040年三月,李元昊一面佯攻金明寨,一面向延州(延安)知州范雍表示愿意和谈。乘着宋军麻痹松懈,西夏大军包围了延州,发起大规模进攻。宋朝援军在延安西北的三川口遭到西夏军的伏击,陷入重重包围。终因寡不敌众,两个主将被俘。
宋仁宗大为恼怒,撤了知州范雍的职,任命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指挥抵御西夏的军事行动,同时还任命了两位副使。
其中一位是后来任过十年北宋宰相的韩琦,另一位则是文学家﹑《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出自他的手笔。
韩琦和范仲淹来到陕西后,有部下尹洙向他们推荐,当地驻军中有一个下级军官,作战非常勇猛,而且懂得军事,是良将之材,值得重用。
如今北宋与西夏交战中屡吃败仗,边关吃紧正是需要用人之时,范仲淹他们听了非常感兴趣,立刻招来见面。此人便是当时在军中任指使的狄青。
03
狄青是山西汾阳人。他出身贫寒,16岁时因为他的大哥与人家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发配到京城从军,在禁军里当了一个骑兵。他在军中练就一身好功夫,骑马射箭尤为精通。
西夏李元昊反叛后,朝廷在禁军中挑选军士前去边疆戍守,狄青被选中,任命为无品的低级军官。这支禁军部队被派到陕西保安。之前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军打败,对敌人十分恐惧。
不久西夏军再度来袭,保安守将卢守懃一筹莫展,分外为难。这时,狄青挺身而出,主动要求担任先锋。卢守懃大喜,立即分拨一支兵马跟着狄青抗击来犯的敌军。
狄青上阵前,先给自己做出一个奇特的打扮。他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再戴上一副铜质的面具,只露出一双眼睛,目光如炬。
狄青手持长枪,身先士卒,杀神一般带头冲进敌阵,左右刺杀。西夏兵还没遇上这么厉害的宋军,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先自胆寒起来。
狄青带领宋军猛烈冲杀过去,西夏军乱了阵脚,仓皇败退。边关打了胜仗的消息传到京城,宋仁宗十分高兴,给狄青提升了四级,嘉奖他的功劳。
范仲淹召见狄青后,对他很是赏识。因为狄青出身低微,没有读过什么书,范仲淹鼓励他,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不能光凭匹夫之勇,必须博古通今,熟谙兵法。
狄青很是感激范仲淹的提携和指教。此后的岁月中,他在作战之余刻苦阅读了《左传》和许多古代名家的兵法,军事素养大为提升。
狄青在西北前线戍边四年,参加过20多次与西夏军队的作战。他经常冲杀在前,受过多次箭伤,却从未打过败仗。西夏兵听说他的威名,看到头戴面具的狄青,便闻风丧胆不敢与之交锋。
他在宋夏战争中骁勇善战,攻陷金汤城,宥州等地,给西夏军沉重打击。还在战略要地指挥建设军事要塞,限制西夏军的行动。因为屡立战功,狄青得到不断的升迁。
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李元昊重新向北宋称臣。狄青也被调离西北,先后在河北,四川等地任职,后来调回京城,升任马军副都指挥使。成了指挥全国禁军骑兵的将领。
按照宋朝的制度,发配当兵的人脸上要刺字,防止他们开小差。所以,狄青的脸上也有这样的黑色字迹,人们称他“面涅将军”。
宋仁宗觉得狄青已经是大将军,脸上留着这样的印记不体面,让他设法去除掉。可是狄青却认为,自己出身低微而能以战功取得如今的地位。留着瘢痕让士兵们看到,可以激励他们报效国家的进取心。皇帝听了狄青的解释,对他的见解很是欣赏。
04
1052年六月,狄青由延州知州升任枢密副使,进入指挥全国军队的朝廷高层。
第二年,南方广源州的部族首领侬智高反叛,出兵攻陷了邕州(南宁),接着又占领了滕州﹑梧州﹑端州等八个州,沿着西江一直打到广州城下,在岭南引起惊慌。
朝廷接到南方告急,任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军征讨侬智高。这时,枢密副使狄青主动要求领军出战。宋仁宗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诏令岭南军队听从狄青统一指挥,并且亲自为他送行。
侬智高听说朝廷派兵前来征讨,立刻回师折回广西,占据邕州,并且在昆仑关加固关寨,布下重兵把守。
广西安抚使余靖上奏朝廷称,交趾国愿意出兵帮助征讨侬智高。狄青认为交趾国贪得无厌,不可信任。而且如果一个侬智高就能横行两广,让朝廷无力对付,借兵时交趾要是再发动战乱,岂不更难处置。于是上疏朝廷,阻止了借兵之举,后来人们都佩服他的远见。
狄青率军到达宾阳,下令各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不得擅自出兵与叛军交战。可是有个广西武官陈曙,贪功冒进。之前趁着狄青还未到达,自作主张,带着八千步兵出击,结果在昆仑关被叛军击溃,大败而逃。
狄青到达后,召集众将领,将陈曙等人拿下,依照战败逃跑之罪推出斩首。众将见状大惊失色,颤栗不已,从此再无人敢于违抗军纪。
狄青并不急于进攻,反而发出话来全军休整十日,欢度上元节。侬智高从派出的探子那里得知这个消息,以为宋军不会马上发动进攻,放下心来,随后也安排叛军准备过节,守备自然也就松懈了。
第二天,宋军那边张灯结彩,官兵们开怀畅饮,歌舞升平,热闹异常。其实狄青早已做好了作战部署。
当晚,他率领前军在夜色掩护下,冒着风雨连夜疾进,翻越过险要的昆仑关。到了早晨,后续部队在孙沔、余靖带领下,也过了关口到达归仁铺。
侬智高这才知道中了狄青的疑兵之计,急忙调集大军前来阻击。双方展开激战,叛军士气高涨,拼死搏杀,宋军的前锋将领在交战中阵亡。
就在战斗相持不下的时刻,只见狄青手举一面白旗指挥着大批彪悍的骑兵杀出,左右夹击冲向叛军,打得叛军猝不及防,被冲得七零八落。孙沔、余靖也领军杀入敌阵,叛军抵挡不住落荒而逃。
宋军乘胜追击五十里,斩杀数千叛军,生擒五百多人,叛军将领黄师宓、侬建中等人也在乱军中被杀死。侬智高逃入邕州城,眼看狄青大军杀来,知道难以抵挡,于是放火烧城,趁乱连夜出逃。
天亮后宋军进入邕州城内,缴获金银财物无数,狄青严格约束部下,秋毫无犯。在叛军尸体中有一具身穿金色龙袍者,部下认为叛军首领侬智高已死,建议狄青向朝廷禀报。狄青却认为宁可报告侬智高失踪,也不能为了贪求战功而报告不确定的战绩。
《三十六计》中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的一个战例,就是出自狄青讨伐侬智高。当时为了提振士气,征讨大军出桂林时,他在城南拜神祈佑。他拿出一百个铜钱说,此次出兵如果能获胜,则每个钱的面都朝上。
部下都劝狄青不要这么做,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狄青却不理会,挥手一掷,众人上前观看,奇迹出现,所有钱全部是面朝上。将士们见此次征战见有神灵保佑,欢呼雀跃,士气大振。狄青当即命人用钉子将铜钱原地钉在地上,用青纱盖上封好。
后来从邕州得胜还师,路过桂林时如约到掷钱处取钱。手下幕僚打开一看,原来这一百个铜钱是专门铸造的,两面是同样的,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狄青的良苦用心。
昆仑关大捷,平定了叛乱。宋仁宗大喜,对狄青倍加恩赏。而且越加倚重和信任,招他回京后任命为枢密使,狄青成了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走上仕途的巅峰。
狄青平时为人谨慎,少言寡语,行事稳妥。带兵打仗时和部下同甘共苦,赏罚分明,深受官兵爱戴。
05
几年后,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的狄青却横遭诋毁和诬陷,最后竟然郁郁而终,这是什么原因呢?
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得到大宋江山的,所以尤为忌惮武将夺权,重蹈覆辙,在制度上加强了对他们的防范。
在北宋重文抑武风气盛行,武将始终受到文臣的蔑视和压制。狄青作为行伍出身,没有中过科举的武官,十几年之间从低级军官一跃而成为掌握最高实权之一的朝廷重臣枢密使,这让文臣们忌恨无比。
他们以荒诞不经的流言为借口,在皇帝面前中伤狄青,甚至胡说水灾的发生与狄青担任朝廷要职也有密切的关系。
而著名文学家﹑写作《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在这场闹剧中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三次上疏,在《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使之任》等奏折中,对狄青极尽诽谤,煽动皇帝罢免狄青。
最终狄青被宋仁宗解除了枢密使的职务,调离京城,外派到河南陈州当了知州。到了陈州,他仍然受到朝廷的监视,“每月两次遣中使抚问”,弄得狄青精神紧张,心有余悸。仅仅过了一年,狄青便抑郁而死,年仅49岁。
重文抑武的畸形关系,受害的并不止是狄青。北宋王朝在之后的战争中往往被动挨打,军力孱弱,其实也是深受其害。
本文作者:眠眠,旅加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