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的魅力:康熙青花瓷器
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胎体厚重粗率,釉面肥润泛青,有缩釉和黑色小棕眼。其中大部分器物口沿往往施一层酱釉,底足处理的均粗糙些,且粘有细砂,或呈不光滑现象,有的器底露胎处仍明显的保留有晚明民窑瓷器上所常见的放射状跳到痕,个别器物的足墙两面斜削尖状,且圈足的直径大,许多如瓶、触、罐、盘及琢器大件瓷器,如缸的底足作台阶状,折角处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在康熙五十四年,意大利传教士郎士宁入宫就职于如意馆,从事绘画工作,郎士宁深得康熙帝的恩宠,为宫廷绘制了大量中西合璧的作品,在康熙帝的支持下将西方油画的技法扩转延伸到青花山水中来,为青花山水瓷画的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开辟了很好的局面。
清代是中国青花瓷高度发展时期,景德镇形成了“工匠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官窑继续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艺术风格工整细腻。民窑青花自然、淳朴,富于艺术气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可以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也就是康熙前期,官窑瓷器的生产情况与顺治朝相似,虽数次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用瓷,但都没能走上正轨。官窑生产的非正常状态,反而给民窑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康熙民窑青花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并没有明确的官民窑界限,产品质量都不高。1680年后,御窑厂奉旨炼造御器,开始真正恢复生厂,这些措施不仅使御窑厂很快恢复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所以康熙中后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可以说是清朝此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玩瓷器收藏的都知道,每件瓷器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烧造时代的一个社会风气,有一句话叫做:见瓷如见帝王心。就像明代晚期几位帝王痴迷炼丹,那个时期的瓷器风格与道教相关,以及元代的粗犷、明代的豪放、清代的繁缛等等都能从瓷器上反映出来。康熙时期的瓷器,带给人的是一种开疆扩土、雄放豪迈、浑厚奇伟的阳刚之美,是挺拔遒劲,雄健壮美的风格,是洒脱不羁的盛世之气度,这时的瓷器纹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大国气象展露无疑,给人一种很有力量的美感。今天我们就主要聊聊康熙时期的青花瓷。
康熙青花瓷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钟杯,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3个1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8个、10个。
康熙青花瓷器的底足中,圆形圈足分平底、双圈足、单圈足3种。单圈足的横断面往往呈边梯形,线条挺括有力。此外还有宽边圈及拱璧形圈足(最宽)等,它既继承了明代瓷器底足造型的风格,同时还体现出了本朝的风貌特色。至康熙晚期圈足已逐渐向精心修饰的主向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