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18-19讲

18

我们上一次主要讨论了关于伤寒兼证的三个方证 ,一个是葛 根汤的适应证,一个是大青龙汤的适应证,一 个是小青龙汤的适应证。

葛根汤的适应 证主要有三种情况。 那么第一种情况,是我们《伤寒论》讲义上没有仔细描述 过的,就 是那个阳明经脉受邪的,阳明经表证。我们引用 《医宗金监_伤寒心法 要决》中的一段歌诀,那就是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 热恶寒身无汗 ,目痛鼻干卧不宁。”那么这个证候是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一 。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二,就是“太阳病,项背强几 几,无汗 恶风,葛根汤主之。”这是讲的寒邪在太阳经脉,所以用葛根汤发热散寒, 疏通经脉,这是葛根汤的第二 个适应证。 那么可见葛根汤这个方子,即可以治疗阳明经表受邪,也 可以治疗 太阳经表受邪,太阳经气不利,因此,它就也 完全可以治疗太阳和阳 明合病。 那么太阳和阳明合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葛根汤治疗呢 ?那就是太 阳和阳明合病,必自下利。在《伤寒论》中 ,关于太阳和阳明合病,有兼见喘而汗出的,有兼见下利的。兼见喘而汗出的,我们用麻黄汤来治 疗,因为麻黄汤 本身就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如果太阳和阳明合病,兼自 下 利的,我们用葛根汤来治疗。一方面因为下利是中焦里气升 降失调的 表现,那么中焦里气升降失调,提示了阳明的阳 气抗邪于表,而不能布 敷于里的这个症状比较突出,所以 我们用葛根汤解阳明经表之邪为主。 另一方面,葛根这个 药,又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自 下利的 ,我们当然要选用葛根汤了。当然,太阳与阳明合病,正气 抗邪 于表,不能布敷于里,出现胃气上逆,不下利而呕吐 的,那我们就在葛 根汤里头加半夏,来和胃降逆止呕,这 就是葛根加半夏汤

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就是 寒邪闭表, 阳郁化热,不汗出而烦燥,这是第 38 条的内 容。至于第 39 条,我讲的 是湿邪郁表,阳郁化热,郁热 挠心。但是这两种证候,无论是寒邪郁表 也罢、还是湿邪 郁表也罢,那么都有阳郁化热,郁热挠心的心烦,在外 面 呢都有不汗出而烦燥,都有不汗出这个症状,

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要用 大青龙汤 的话,它一定要有表证,没有表证,不能够用大 青龙汤。所以在大青龙 汤适应证的第 38 条,第 39 条,都 提到了和少阴病相鉴别,为什么?因 为少阴病本身当真阳 衰弱的时候,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 候,它 可以有肢体燥动不宁的燥烦。而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呢,它是 烦燥。 烦燥和躁烦在临床上有时候症状容易混淆。所以你 千万不要把一个真阳 衰微躁烦证误认为是阳郁化热的烦躁 证。如果误用大青龙汤的话,那么 后果将是不甚设想的。

对大青龙汤适应证的第 39 条,“伤寒,脉 浮缓 ,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也有人把它解释成在表的寒 邪有一种 化热的倾向,所以身就由身痛而变成了身重,身 重是热邪壅塞气机的表 现。但是这种在表的寒邪有化热的 倾向,变成了由身痛而变成了身重, 但是邪气仍然在表闭 郁,所以仍然是无汗的。像我们的讲义还有许多医 家就是 这么解释的,那么这个观点呢,也是提供大家参考。

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大家也非常熟悉,它是治疗寒邪 闭表、里 有水饮、外寒饮入内阴,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而 见到的咳喘。那么这种 咳喘,我们上次课也谈到了,以咳 出大量的白色泡沫痰为特征,这才提 示了是个水寒内胜 ,水饮犯肺,由于水饮之邪内盛,水饮之邪又是变动 不拘 的,所以他常常可以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 ,因此呢, 小青龙汤的适应证有许多或见的症状,就是有 的人可以见到这样的症状, 有的人可以见到那样的症状 ,像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这都属 于水邪浸渍不 同的部位所造成的或见证。 这个小青龙汤这张方子以温化水饮为主;大青龙汤这张方子 ,以解 表发汗为主,那么大青龙汤用到了石膏。小青龙汤 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 如果寒邪闭表,水饮内阻,阳气郁 扼,兼有心烦的话,也可以在小青龙 汤中加石膏,这就是 后世所说的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这张方子呢, 桂枝、 麻黄、细辛,我上次说过还有干姜等等并用,辛温燥烈有余 ,尽 管它用了五味子,用了芍药这些养营,这些保护阴液 的药物,但是毕竟 辛温燥烈有余,所以在临床使用的时候 ,对于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发 作,那么用上三付五付 ,咳喘急性发作缓解了,就不要继续用了。因为 这些辛温 燥烈的药,有伤阴动血的弊病。其中的细辛,我上次说,细 辛 作散剂不过钱,也见于《本草纲目》,也用宋朝人的《 本草书》,那是作 为散剂不过钱,因为如果量太大的话 ,可以引起一些中毒的反应。所以 我们在临床上,如果必 要的时候,细辛也可以适当的用量大一些,10 克 20 克 ,你看临床报道,有用 10 克的,20 克的,也有用30 克的 等等,治 疗寒饮射肺的咳喘,还有人治疗心阳不足,心动 过缓,西医诊断为病窦 综合证的,这些都有报道。但是我 应当补充强调的一点是,细辛这个药 里头,含有黄樟醚 ,黄樟醚是一个已经公认的一种致癌的成分。所以用 细辛 的时候,必要的时候,确实是寒邪闭表,疼痛等等,你量可 以超过 钱,做汤剂,量可以超过钱,但是还是不能常用 ,不能久用,这是我们 应当补充的。

文中谈到的度量衡与当今的关系,原文不再整理。

19 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太阳表证、风寒表证有汗的用桂枝而禁用麻黄,无汗的用麻黄汤而禁用桂枝汤。桂枝汤和麻黄汤之间是不能混用的,可是在临床上我们却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表有寒邪闭郁,寒邪并不重,病证的时间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用桂枝汤不能够宣散体表的寒邪,用麻黄汤又怕更伤营卫之气,用桂枝也不合适,用麻黄也不合适,所以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结合起来,减小它的剂量,这就是桂枝麻黄合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

23 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病程已经长了,症状表现是 “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寒热交错,一个是阵发发作,那么这里得如疟状是“寒热交错如疟状”还是“阵发发作如疟状”呢?我们往下看原文就可以知道,从发热的特征来看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发热比较明显而恶寒比较轻,他没说寒热交错,那是什么如疟状呢? 隔过“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下面有一日二三度发,一天发作两三次,因此我们就知道这个证候的特点是“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一天发作两三次。那么这是不是邪气入少阳的表现,是不是邪气传阳明的表现?他下面说了两段话,“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其人不呕说明邪没有入少阳。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那么邪入少阳,胆火最容易犯胃而容易出现起呕、多呕的临床表现,因此在《伤寒论 》里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所以我们前面讲第四条的时候,那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那个“颇欲吐”就提示邪入少阳。我们这里的“其人不呕”就提示这是邪气没有入少阳,没有出现少阳症状。那么底下一句话“清便欲自可”, 清便就是排的大便,在伤寒论中有“清脓血”,还有“清血”,还有“清谷 ”,你比方说“下利清谷”,清脓血就是便脓血,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便、排、拉来讲,清脓血就是便脓血,清血就是便血,下利清谷,下就是拉,利就是稀,清就是便、排,谷就是不消化的食物,下利清谷就是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它的意思是说拉的是稀,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清便欲自可的欲就是清便续自可,也就是拉的大便、排的的大便持续着正常的,说明什么呢?这是个鉴别诊断,说明邪气没有传阳明,所以这里的其人不呕说明邪气没有传少阳,排的大便持续着正常的,说明邪气没有传阳明,因此邪气仍然还在太阳。那么这种情况,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变化,一种变化,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就是脉微微的由浮,它不是寒邪蔽表吗?由浮紧慢慢的变成微微的缓和了,这提示了寒邪退,由紧变得和缓了,变得松弛柔软了,提示了寒邪退,“小则平”嘛,提示了寒邪退,所以为欲愈也。还有一种情况,脉微而恶寒者,是里阳虚,微脉我们已经讲过几次了,微者薄也,轻取摸不到,重按就把血管压扁了,那是提示了阳气虚,鼓动无力的一种表现,脉搏的搏动幅度非常弱,那么脉微是里阳虚,恶寒呢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所以仲景接着说“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这里的阴阳不是指的阴精阳气,阴是指的里,阳是指 的表 ,阴阳俱虚是指的在里的阳气和在表的阳气都虚,因为是根据前面的症状来的,脉微是里阳虚,恶寒是表阳虚,所以这里是表里阳气都虚的表现,不可以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那就不能再用发汗的方法,再用催吐的方法,再用泻下的方法,这是太阳病表邪闭郁日久以后的第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以自己好,第二种情况肾阳更加虚衰了,那就不可以用攻邪的药了,第三种情况,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什么是热色呢?就是发热的脸色,也就是面色发红,这提示了表有小寒闭郁,人体阳气被郁,所以这时邪气还没有解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症状,“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为他没有能得到出汗,“身必痒”,所以身痒也是这个方证的症状。这样的话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这个证候临床表现,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发作两三次,这是一个症状,第二个症状是面赤,第三个症状是身痒,寒邪重则身痛,寒邪闭郁的重了,寒主凝滞,寒主收隐,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使肌肤的经脉拘挛,拘挛则痛,所以寒邪重则身痛,寒邪轻则身痒,它没有达到痛的程度,它仍然是闭郁于表,但是闭郁得不重,经脉气血似通非通,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身痒的状态,这个时候用桂枝汤不合适,因为它毕竟是没有汗,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它没有汗。用麻黄汤,又嫌它发汗力量太强,它不是身疼痛,而是身痒,所以这个时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那么所谓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它的剂量来看,是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量,合 起来为一剂,煮了以后呢,再分三次吃,因此呢,它的每次治疗量,仅仅是麻黄汤原方量的九分之一,和桂枝汤原方量的九分之一相和。我们按照刚才上次课我们谈到的汉代的度量衡制,确切地折合成今天得剂量,这个方子一次量它用的到底是多少,用的桂枝是5克,芍药是8克,生姜是5克,甘草5克,麻黄5克,大枣一又三分之一枚,你看,一又三分之一枚,我们精确一点,就说他用了多少,你用一枚就行了吧,杏仁 24 个,2 克,因为他是分了三次吃 ,杏仁2克,你看这个方子药量是不是很小,所以一看经方药量以两来记认为 都很大,它实际的一次治疗量,你看 桂麻各半汤一次治疗量就是这么小,当时仲景就是用了这么小的剂量,来发散在表的寒邪,同时又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25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条的前半段,它所讲的,是 服桂枝汤以后的一种特别情况,那么,服桂枝汤,出了汗了,为什么还要再用桂枝汤,主要是出了汗了,邪气没有解除,因为,要求“汗出濈濈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现在你的大汗出就是令如水流漓,正气先伤,所以,它病情没有解除,那么这个脉洪大,为什么不说它是里热呢?因为它没有伴见渴欲饮 水,所以以后我们在讲第26 条的时候,就会提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大烦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如果只有脉洪大,而不见大烦渴的话,在解表发汗药的时候,鼓动了人体的气血,所以脉一时出现了洪大的现象,用发汗解表药,特别是辛温的解表药,吃完了之后,鼓动了人体的气血,脉一时出现了洪大,只要它不见口渴,那就是邪气还在太阳,没有入阳明,入阳明特点,就是要见到洪脉。所以,既然如此,邪气还没有解除,当然还用桂枝汤,象以前那样,喝热 粥、盖被子、保温、发汗,这叫服桂枝汤如前法,所以这段话作为一个鉴别诊断的话,出现脉洪大,什么情况用白虎加人参汤,什么情况可以继续用桂枝汤,主要看它有没有口渴的这个症状。后面这句话,服桂枝汤,大汗出以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这个形似疟,它不是寒热交错形似疟,而是象前面那样,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一天阵发发作形似疟,那么这个是发作几次 呢?一日再发,只是发作两次,那提示了再表的寒邪更轻一些。这个证候和刚才我们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也应该有面赤和身痒,症状是 23 条,和 25 条,症状是一样的,都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都有面赤身痒,这三个症状完全一样,都是寒邪闭表,不同的是第 23 条是一天发作两三次,而第25条只是一天发作两次,那么提示了邪气更轻微,所以在用方的时候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汤的剂量再小一些,桂枝汤的剂量稍稍大一些,那么实际上,我们分析它的这个方药组成,是用了桂枝汤原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原量的九分之二,这样合起来的话,就是二比一的比例,这就叫桂枝二麻黄一汤,它发汗的力量就更弱一些。 那么这两张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一些过敏性疾病,因为它的主证有身痒,莫名其妙地一天发作一两次,身热,身痒,过敏,这是经常用到的。治疗感 冒,治疗外感病,用的机会并是太不多。这两个方证的临床症状完全一样,面赤身痒,发热恶 寒,热多寒少,所不同的就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的是桂麻各半汤证一天只发作两次的是桂二麻一汤证,就是这样一个区别。因为它发汗力量很小,所以后世又把它叫做小汗方 。我觉得这两个方子,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麻黄汤、桂枝汤,一个用于有汗,一个用于无汗,两者似乎界限分明,不可混淆,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两个方子两个方子又可以统一起来,合在一起用,这就叫合方治疑难,你说这个病,有小寒闭郁可是营卫之气又不足,单用桂枝汤,单用麻黄汤,都不行,合起来就能解决这个疑难,你把剂量减小一些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思路,给我们在临床用方的时候,那是有很多启发的。

前面讲到的时候讲到大青龙汤的时候,它是治疗外有表寒,内有阳郁发热,郁热扰心,不汗出而烦躁,可是我们在讲大青龙汤的时候,大家还记得吧,它用了麻黄量是伤寒论中所有的方剂中的麻黄量最多的,它的发汗力量 非常强,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病人是表有小寒闭郁,而不是严重的寒邪,下里又有阳郁化热,这个阳郁化热出现的热扰心神 的症状又不是特别严重,就是大青龙汤适用证的轻证,这个时候,你说再用大青龙汤显然是过头的,张仲景同样为我们想了一个方子,这就是 我们下面要谈到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原文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在这里 划一个句号,“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在这里也划一个句号,“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实际上这个条文应当这样来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间加了一个注解,如果是脉微弱的话,这是阳气虚衰,不可以发汗,意思就是这样。那么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我们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不就是可以了吗?为什么要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我们以方测证,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和越婢汤的合法,桂枝汤有解肌驱风的作用,越婢汤它有清理热,发散风水的作用,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它就有解表,清热这样的效果,所以,这个方子,应当有心烦,应当有小寒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的心烦,只不过这个寒邪闭表并不重,热扰心神的症状也不重,在表呢,它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是持续存在,也应当是一天发作一两次,两三次,同时也 应当有身痒,也应当有面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小寒蔽表 的症状全存在,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或者发作两三次,或者发作两次, 这些症状应该存在,而且也有面赤身 痒,在里有心烦,你凭什么说他有心烦呢?一方面,我们以方测证,方中用到了石膏,来清热除烦,最出要的是,第27条原文,它谈到了和少阴病的鉴别,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为什么要提到和少阴病的鉴别,就是因为少阴病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有肢体躁动不宁,在这里提出和少阴病相鉴别,少阴病有躁动,显然是桂枝二越婢一汤方适应证有心烦,因烦而躁,它会有烦躁。我们在讲大青龙汤适用证的时候,第38条,要和少阴病相鉴别,第39 条,还是要和少阴病相鉴别,现在讲桂枝二越婢一汤还是要和少阴病相鉴别,这 就提示了阳胜则烦造成的烦躁一定要和阴胜则躁造成的躁 烦要区别开,所以当我们读27 条的时候,它的适应证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了烦躁,因为它提出和少阴阳衰证相区别,言外之意这个证候是有烦躁的。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大青龙汤这个方子的轻剂,可以看成是解表清里的一个很好的方子,所以后世医家认为,伤寒论中不是没有治疗温热邪气在表的方剂,说是应当有的,说是辛凉 解的方子桂枝二越婢一汤可以算是一个,甚至把大青龙汤也可以看成是解表清里的,可以用于温病的方子。当然这个观点有许多医家不同意, 但是桂枝二越婢一汤把它当成一个辛凉清解的方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太阳本证,分经证和腑证两大类,那么当太阳表邪不解 ,邪气循经入府的时候,就可以出现太阳的腑证,腑证有可以分气分和血分两大类,那么气分不利的叫太阳蓄水证,血分不和的叫太阳蓄血证。

71 条,太阳病 ,发汗后,大 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一条它的目的本来是讲太阳蓄水证的证治的,但是太阳蓄水证有一个主证是口渴,所以它在这一条得前半条首先提出了胃中津液不足得口渴,来和太阳蓄水证得口渴相鉴别。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这就容易伤津液,那么是伤那个脏腑得津液,这主要和人体的素体体质有关,如果素体是胃阴虚的,那就容易伤胃家的津液,如果素体是肺阴虚,那就容易伤肺的津液,对于这条来说,出现了胃中干,就是胃中津液不足,胃中津液不足,就会导致虚火内升,虚火上扰,就会出现烦躁不得眠。对于人体来说,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体内缺少什么,它就要在外界索取什么,这叫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第 71 条,“胃中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 ”,那么,胃中津液不足,人的本能就是要喝水,这个时候喝水,仲景采取了饮水疗法,少少与饮之,什么叫少少与饮之,少少就是渐渐的慢慢的,每次给他喝少量的温水,千万不要一次给他喝大量的冷饮,为什么?因为胃中津 液不足的时候,整个胃的机能低下,你如果一次喝大量的冷饮,它就会导致伤水,就会导致水平中焦,水平胃脘,所以不可以一次给他喝大量的冷水。

张仲景提倡的少少与饮之,就是特别强调在胃阴不足,胃中津液缺乏的时候,这个饮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令胃气和则愈,胃中的津液恢复了,胃气就调和了。当然这个病,如果胃中津液缺乏比较严重,胃也有热的话,你当然也可以用轻微热,生胃津的方法一些方剂来治疗。那么下面讲到的“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才是太阳蓄水证的主证和治法,那么这个脉浮是外有表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以才有脉浮。那么这个小便不利,从症状上来看,不是尿道涩痛,不是小便点滴不畅,而是尿少,他就是尿少,他是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的表现,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所以出现了小便不利。微热,是表邪未解,消渴,这里所说的消渴,是指的口渴,多饮,饮不解渴的症状,消耗了大量的水,口渴还不能缓解,所以把它叫消渴病。后世有一个消渴病,我们今天笼统地说它是指糖尿病,严格的说, 消渴病,除了糖尿病以外,尿崩证也可以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神经性多饮多尿病也可以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 但是我们这里说的消渴它是一个症状,这个症状的特征是口渴,多饮,饮不解渴,消耗了大量的水,而口渴仍然不解,是指的这么一个症状,那么这个症状的病机是什么呢?他是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 化生,同时津液不能输布上承,这就使我们回忆起,我们在讲太阴概说的时候,讲到膀胱功能的时候,我们谈到膀胱有司气化的作用,那么膀胱司气化它主要表现在,在生理功能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太阳的阳气,这个阳气通过三焦和太阳膀胱经脉向体表输布,输布到体表以后起到温养体 表,管理汗孔开合调节体 温和防御外邪的作用,所以体表的阳气是太阳所敷布的,是太阳所主管的,所以我们说太阳主表,那么外来的风寒邪气伤了太阳的表阳,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病,确切地说把它叫做太阳表证。前面这一段,我们把太阳表证的症状都已经讲完了,现在我们讲到了太阳膀胱府的气化功能的第二个方面,一个是排除废水,一个是化生津液,使津液敷布上乘,而膀胱腑证、太阳蓄水证正是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司,在水液代谢方面失调的一组证候。小便不利是气化功能失司,废水排除发生了障碍的表现,消渴是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敷布上承的一种表现,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外疏是疏解表邪,疏解表邪,外疏内利,表里两 解,看这个方子大家是非常熟悉的,“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半两是多少,半两是十二铢,从剂量比例来看,这个泽泻一两六铢就是 我们都把它换算成铢,就是三十铢,所以泽泻最 量是三十,猪苓是十八,白朮是十八,茯苓是十八,桂枝是十二,所以泽泻量最多,桂枝量最少,其它三个药剂量居中,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白饮就是稻米汤。

五苓散这张方子,在临床上是是一个促进膀胱气化利尿的一个很好的方子,那么我们也是经常用到的。

(0)

相关推荐

  • 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的联系与鉴别

    更新时间:不定时更新 温馨提示:因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时间线显示,请加公众号星标,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哦! 广东岐黄班   冯清兰 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是麻黄汤:在 ...

  • 白发伤寒论|第十讲(46.48.55.67)

    第十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麻黄汤主之. 这条比宋本 ...

  • 连载丨《伤寒辅行录》(1)

    ◆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发热恶寒,如疟状者,麻黄桂枝汤主之,桂枝麻黄汤亦主之. ◆伤寒表未解,干呕发热而咳者,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后,外证已,仍咳而呕渴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五)

    麻黄汤的病人不会烦躁,但是病人会恶寒怕冷,一个星期或者过了十天以后,这个麻黄汤证就有可能往深的地方进,病邪进入到里而化热,所以就会有外寒里热的症状.里热就会伤到肺的津液,当肺很热的时候,最容易转化成肺 ...

  • 视频讲堂 | 郝万山《伤寒论》04讲 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传承象数疗法  光大中医文化▲点击关注! 04讲 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我们现在要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六经辩证的一些问题. 那么我们首先要谈一谈,六经指的是什么?我们一直说,贯穿<伤寒论> ...

  • 郝万山讲伤寒论18 — 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水证概说

    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水证概说 大家好,我们接着上次课,来谈五苓散的适应证,也就是太阳蓄水证的原文. 我们现在打开讲义第66 页,看原文的第72 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q ...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63讲 —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对厥阴病篇的大概情况作了一个介绍,六经病篇最后一篇是厥阴病. 厥阴病原文一共有56 条.这56 条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的原书来看,证候错综复杂,变化多 ...

  •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1 讲桂枝汤的适应证

    我们上一次课主要讲了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用方.太阳中风证主要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的证候. 它的临床表现,我们归纳第2 条.第12 条的内容,它有发热.汗出.恶风寒.脉浮缓.鼻鸣 ...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40讲 — 阳明热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了. 我们上次课,把张仲景对阳明病篇的概说作了介绍,其实那些条文之中,比较重要的是阳明病的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的外证也就是阳明里热里实证,表现 ...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62讲 —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第62讲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少阴咽痛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猪肤汤证,这个证候的基本成因和病机是由于一个慢性的下利, ...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57讲 — 少阴寒化证(1)

    第57讲 少阴寒化证(1) 同学们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节课给少阴病开了一个头,少阴病的病变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和肾经.由于少阴心是主火的,肾是主水的,而少阴肾呢,又是人体的元阳元阴之根本, ...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65讲 — 厥逆证

    第65 讲厥逆证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厥阴病篇我们上次谈了厥阴病的寒热错杂正,其中乌梅丸的适应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适应证是我们应当掌握的重点. 我们也谈了厥阴的厥热胜复证.所谓厥热胜复证从临床症 ...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59讲 — 少阴寒化证(3)

    校对/高向晶 第59讲 少阴寒化证(3)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是少阴的寒化证,因为少阴病涉及到心和肾,心是火脏,肾是水脏,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就从阴化寒,出现少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