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集市|王春晓《基于学科大概念下如何进行课程的设计》

王春晓

2003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贵州春晓美艺儿童美术教育创始人

   贵州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专委会 副主任


王春晓老师——王颖骅博士《艺术语言的思维策略》课程第十一组成员。6月15日晚第四场教研集市作为第十一组的问卷答疑人之一,春晓老师对标题的问题进行了拆解并且一一作答。会后她又对这些答疑问题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整理。如果您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快来阅读本文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技法展示后,低幼学生是否需要在速写本上打草稿?正稿二次绘画会不会影响兴趣度?
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不是“打草稿”这个行为不对,而是误解了“打草稿”的真正意义。在我们原有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不认为孩子在绘画之前“打草稿”是好事,甚至是比较反对的。那是因为我们把“打草稿”这个行为误以为只是孩子复制一遍自己的想法,自然就会反对。如果我们老师将孩子“打草稿”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呢?也就是让孩子不去想技法、不去想构图而是快速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的想法呢?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不是“打草稿”这种方式有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去思考如何让孩子通过“打草稿”来引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第二、在新时代、新美育、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我们从单一的艺术技巧到强调思维模式,可以看到艺术教育目标的重要转变。艺术课程中系统的强调思考与感知。在艺术课程的设计上将原有的结果论转变为选择-决策-理解-反思的过程论。我们更多的是强化的孩子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设计低幼段课程的时候,更加应该重视如何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低幼段的孩子来说是不太可能进行过多的技法训练的,所以我们要通过设计更加丰富的教学过程来提升他的思维能力。通过引导-探索-创作-反思-讨论-展示这样的环节来设计教学。其中“打草稿”就是在探索环节中可以用到的工具。
第二个问题,如何将大概念与教材内容教学结合起来?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是去解决如何将以学科大概年进行有效的落地。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在进行解答:
第一、基于大概念以人为本的课程设计。
我们在以大概念设计教学内容是因以人为本,从人类共同存在的经验出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它们构成了我们人类长期思考与关注的主旨,是人类经验的“共通概念”,也就是大概念。它指向艺术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普遍的共性,也是艺术学科的本质。王大根教授也曾说过美术课程的“学科大概念”是指美术学科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
戴维斯教材是基于大概念和基本问题来进行单元设计的。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概念进行组织。通过围绕大概念的学习,打破素描、图画、雕塑、建筑、版画、工艺、设计、纤维、摄影、新媒体科目之间的割裂状态,元素、技巧等就不再是孤立的概念了。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第二、如何对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进行实操。
首先是如何设计教学计划表通过对学科大概念的学习将原有的单元主题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学科大概念,每个学龄段设计了六个大概念学科单元和两个工作室教学单元,每个单元6课次,共48课次。每一个大概念的单元有分别提出了基本问题和艺术词汇(7 7的艺术语言)。将大概念、基本问题和艺术词汇进行了单元融合。除此以外每个单元学生们不仅要对与学科大概念的理解和学习还要学习传统的美术技法,比如水粉、重彩棒、水墨等。大家可以看见图中的第一个单元设计思路是:运用“拼贴的技法”来完成“我们在一起”这一大概念并且设计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基本问题。所以大家在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计划的时候可以套用这样一个公式:基于学科大概念的课程主题+绘画技法+基本问题+艺术词汇。
其次是如何设计好一次课程。在基于大概念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计划中每个单元由6次课程组成的,如何对每一节课进行设计呢?除了要去深入了解课程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外,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在上面这张图中参考了戴维斯教材中工作室课程的工作五步法,引导学生探索图像后分别带领学生从探索、创作、回顾到评价和展示。
【探索图像】
老师提供的四幅作品,让学生回答出作品中对空间的理解(案例法)
探索】
1、让学生再看一遍图片,专注于形状。让他们识别他们在什么时候看到的不同形状。
2、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城市建筑做空间描述。
3、对自己即将创作的作品做出空间描述(可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引导)
【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创作的建筑中体现前景、中景和背景,是否有重复且叠加的形状?是否和上一步的思维导图相一致?
【反思和修正】
通过设问的方式再次强调本次课堂是教学重点。
【完成作品】
【反思与展示】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的同学相互评价。
学生们从以往的交最后的作品变成了从制作思维导图或者创意草图+创作作品+视频描述(展示作品和自我评价)多形式的作业。
第三个是如何把这个课题有简入深的去设计。我们是从两个方向去思考这个问题的。
第一是从不同的年级去对同一个大概念单元课程进行设计即相同的概念,不同的基本问题。大家可以看到戴维斯教材的这个课程架构体系,它在每一个年级都有“艺术和自然”这样的大概念单元课程。不同的是它的基本问题的区别。从低年级的“在自然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到高年级“居住在一个和谐的自然中意味着什么?”。大家不难发现低年级的基本问题是非常直观,回答起来也很简单是符合了低幼孩子的认知特征的。到了高年级问题逐步有观察认知到了自我判断,学生是需要积累需要之前学过的艺术词汇和概念以及技法变现才能完成的,整个过程由浅入深逐级递增。
第二是从同一个年级通过逐级递增艺术词汇来实现对同一个学科大概念的单元课程设计即相同的概念,不同的艺术词汇。
上面这张图是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的课程设计。学科大概念是“规则”。同一个大概念分为了三个单元,分别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马蒂斯的野兽主义以及霍克尼的反转透视。课程的设计遵循了从简单的二维与三维的空间关系,慢慢的到色彩的明暗关系再到复杂透视的关系。相同的大概念由不同的艺术语言由浅入深的去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去想艺术家一样思考问题。

文字:王春晓
图片:王春晓
版式:王   君

(0)

相关推荐